趙瑩
摘? ?要: 教師評價語作為課堂師生互動交流的重要媒介,對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都有著直接的影響。探究高中英語教師課堂評價語的使用情況,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分析實際運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以為教師帶來一些思考,改善教師評價用語。
關鍵詞: 高中英語? ?課堂評價語? ?師生互動
1.引言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話語是教學的重要載體,是學生語言輸入的一部分。Ellis(1990)曾指出,“課堂教學實際上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與交流的過程”①。課堂教學的本質即為交流互動,其中,師生之間的溝通、互動、交流和情緒的表達都需要教師評價語作為重要媒介,對學生來說是學習英語的機會。教師評價語作為教師話語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反映學生對語言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還可以增加學生語言輸入的機會。從這些層面來說,教師評價語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教師課堂評價語作為師生互動交流的媒介,對教師課堂教學和學生個人產生的影響都是不可輕視的。課堂評價語不僅可以促使學生主動融入課堂,激發積極思考,而且教師可以通過它第一時間找到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更迅速地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可以說,教師課堂評價語的運用情況直接影響教學質量。
本文擬對教師課堂評價語進行調查研究,探究高中英語教師課堂評價語的使用情況,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分析實際運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應策略。對教師課堂評價用語的研究,可以為中學英語教師帶來一些思考,改善教師評價用語。
2.研究設計
2.1研究問題
在理論基礎的支持下,本研究的探索將在選取的高中英語課堂進行。具體探討以下兩個問題:(1)高中英語教師評價語的使用情況如何?(2)教師評價語使用時存在哪些問題?(3)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如何改進評價語?
2.2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高中英語實錄課,共3節。對不同教師及使用教材內容的編碼如表1所示:
2.3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采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觀摩3節高中英語聽說課,對錄像及轉寫語料做質化分析,對教師評價語出現的頻數進行整理、統計與分析,從而探究高中英語課堂中教師評價語的使用情況及問題,并提出對策。
3.結果與討論
3.1高中英語教師課堂評價語的使用情況
本文對教師課堂評價語使用情況的分析將根據上述評價語的類型,從三個方面展開。
3.1.1言語性評價語和非言語性評價語
由于本研究進行觀摩分析的三節課中有一節是“body language”主題,因此肢體評價語,即非言語性評價語在這堂課中表現較多。總結分析三節課的言語性和非言語性評價語使用情況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到,言語性評價語在教師課堂話語中占的比例更大,因此,本研究將著重于分析言語性評價語。
3.1.2直接和間接評價語
對于學生的回答和表現,教師的表現方式通常有兩種:直接和間接評價。直接評價表現為對學生的表現使用“Very good.”“Its not the answer.”之類的話語直接表達教師意見。總結分析三節課的直接和間接評價語使用情況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得出,教師在課堂上更傾向于使用直接評價語。較多地使用直接評價能夠幫助學生更清晰地了解教學內容,更直接地正視自己的學習狀態,幫助教師更好地推進教學進度,保證教學任務完成。間接評價語一般為不直接說明對錯,由教師進行誘導或請其他同學回答,能夠委婉指出學生的錯誤或不足,避免一些風險,例如,挫敗學生自尊心、打擊積極性。
3.1.3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評價語
從評價內容維度來分,評價語可以分為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評價語。 總結分析三節課的這三個方面評價語使用情況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堂課教師都著重于知識評價語,對情感態度的評價語幾乎未涉及,原因之一可能是選取的三堂課都是聽說課,偏重知識技能的訓練,較少涉及情感態度評價語。
3.2高中英語教師使用課堂評價語時存在的問題
從上述對轉錄語料的數據進行的統計分析中,筆者發現教師使用課堂評價語時仍存在一些問題。
3.2.1評價語模式化、簡單化
在對選取課堂錄像的觀摩和語料轉錄中,筆者發現,三位教師使用的評價語重復率最高的三句為 “Yes.”“Very good.”“Good.”。從上述對評價語的數據分析來看,這三句都屬于直接的言語性知識評價語。當教師運用評價語的目的僅僅在于對學生回答和表現情況作出一種判斷或評價時,就會導致評價語過分單一、簡單化,這樣的評價語大多屬于形式上的簡單評價,在學生看來,只是簡單的課堂互動環節,傳達的僅僅是回答和表現的正確與錯誤、好與不好,并未真正起到學習上的引導作用。出現該問題的原因之一是:事先制訂了教學步驟,再開展課堂教學,對于一些課堂上突發的、意外的學生話語,教師需要具備極大的“教師智慧”和臨場反應能力,才能應對,因此許多教師面對預設之外的回答通常不予評價或者簡單評價。
新課程改革提出,“教學目標應由掌握語言系統向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轉變。使學生學習英語不再只為考試服務,更注重語言的實踐性和應用性”②(6-7)。由此可見,從新課改角度出發,教師應該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因此,僅僅重復簡單、單一的評價語,無法對學生起到更多的引導、幫助作用,無法助推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發展。
3.2.2評價語偏重于知識型
從表4可以看到,教師知識評價語的總占比約為75.85%,遠遠高于能力、情感態度評價語。深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如今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導,對于語言能力和情感態度的培養還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二是教師個人觀念未能完全轉變。
課程改革提出:“教學內容由知識點的講授向技能、知識、策略、情感、文化的綜合轉變。”②(6-7)在課堂上完成知識點講解的同時,教師更要有意地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指導學生的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情感價值觀的引導及文化知識的輸入。教師在評價時要更加注重能力和情感態度評價語。
3.2.3評價語學科特點不突出
在我國,英語屬于非母語,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不會使用英語進行交流,英語學習者缺少學習英語的語境。只有在英語課堂上,學生才能完全投入純英語語境中學習。但是,教師評價語沒有展示出英語學科的特點,沒有體現其是語言輸入的一部分。教師評價語未突出表現英語學科特色,在課堂上大多重復著“Very good.”“Great.”之類籠統的評價語,不僅不能夠給學生良好的英語語言輸入,長久以此學生的情緒也會疲倦。
3.3 教師課堂評價語改進策略
3.3.1轉變觀念
教師個人理念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基礎,若觀念產生偏差,則教學將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轉變觀念為改進評價語的第一步。
首先,教師必須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及新課改的相關內容,從轉變整體觀念入手,改變教師觀、學生觀、教學理念和教學評價觀。清晰了解課改和課標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從評價目標入手,轉變偏重知識評價的理念,兼顧指導學生的語言能力,引導情感態度。
3.3.2注重發揮評價語啟發功能
“教學理念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主體轉變。在英語課堂中重視學生主體,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教師應轉變自身觀念,及時轉換并定位自己的角色,由‘教向‘導轉變”②(6-7)。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使用評價語時不應只是簡單地重復單一評價語,可以適當擴展延伸,適當使用追問、誘導等手段激發學生的思考,例如以下教學片段中,教師成功發揮了評價語的啟發作用。
教學片段案例1
T1:OK, next group. If you were John, so Mary was very angry.
S:I would say sorry to Mary.
T1:Yes. If Mary still didnt forgive you, forgive John. If you were John, what would you do? (啟發)
S:I will make an apology.
T1:How? How to make an apology? (啟發)
S:Gifts.
T1:Buy some gifts, yes. Maybe buy some ... For example? (啟發)
S: Flowers.
T1:Yes! Maybe some flowers, yeah. Thank you for your opinion.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T1以三個循序漸進的問題追問學生,激發學生的思維,誘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問題具有開放性,追問并不是對學生回答正誤的判斷和評價,而是通過不斷追問啟發學生逐步深入地回答。在加強師生密切互動的同時,幫助學生思考更加深刻。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幫助學生利用語言技能表達自己的想法,給予學生語言輸出的機會。
發揮評價語的啟發功能,首先,教師要把握時機,及時進行評價啟發,最大限度地發揮評價語的啟發功能。其次,教師要隨時觀察學生的表現情況,在再三啟發后學生仍然保持沉默或回答有偏差時,教師可以適當降低問題難度,或給學生多個選擇進行辨別,引導學生找出正確答案。例如教學片段案例2:
教學片段案例2
T3:First tell me, whats the general idea of this passage? Who can tell us? OK, this girl, please.
S1:...(回答錯誤)
T3:General idea, OK? 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general idea? Main idea, OK?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S1:...(保持沉默)
T3:OK, thank you, sit down please. Any other ideas? 文章的大意。Who can tell us? OK, this girl please.
S2:Volcanic eruption.
T3:About a volcanic eruption. Can you give us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重復 + 追問
S2:...(保持沉默)
T3: OK. It doesnt matter. Sit down, please.
在案例2中,教師T3在提問第一位學生S1“the general idea of this passage”時,學生未能很好地理解問題,回答出現錯誤,教師T3進行了一次問題的重復,但在看到學生仍無法回答時,又進行了一次問題的重述 “Main idea, OK?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將 “general idea” 轉述為 “main idea”。在第二位學生S2仍然回答錯誤后,教師意識到學生不能很清楚地理解這兩個詞的意思,于是直接用中文“文章的大意”將其轉述出來,以便學生更清晰地了解問題,正確回答出問題。在第三位學生S3正確回答出問題后,教師T3又進行了一次追問以期得到更多細節信息。在學生S3沉默片刻后,教師以 “It doesnt matter.” 安慰鼓勵學生,減少學生的挫敗感,調節課堂氛圍。可以看到,該名教師通過降低問題的難度引導學生作答,很好地發揮了評價語的啟發作用。
3.3.3提升教師自身的語言素養
英語教師的語言素養是教師專業素質的一部分,因此,提升教師的語言素養,也就是提高教師的職業素質。同時,提升語言素養是改進課堂評價語的手段之一。因為通過提升語言素養,教師課堂使用的評價語更加豐富多樣,甚至可以引入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語表達,例如用“Good job.”代替千篇一律的“Very good.”,用“I admire your work.”代替 “Thank you.”等。教師可以在無形之中融入一些西方文化,例如在選取的聽說課2案例中,教師在講述“body language”時講述了豎大拇指這一動作在歐洲國家、非洲國家和中國的不同表達含義,并用肢體評價語啟發學生進行中西文化的對比。提高教師個人的語言素養,必定能夠提高教師評價語的質量,從而使評價語發揮啟發、激勵、診斷、調節作用。
4.結語
本文通過觀摩三節高中英語課堂,轉錄課堂語料,統計分析教師使用課堂評價語的情況,探究出高中英語課堂教師使用課堂評價語存在的問題:一是評價語模式化、簡單化,二是評價語偏重于知識型,三是評價語學科特點不突出。在分析后提出了對策:首先是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其次是要注重發揮評價語啟發功能,最后是要提高教師的語言素養。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話語是教學的重要載體,是語言輸入的一部分。課堂教學的本質即為交流互動,其中,師生之間的溝通、互動、交流和情緒的表達都需要教師評價語作為重要媒介,這對于學生來說是重要的學習英語的機會。因此,教師需要重視評價語使用情況,不斷改善、豐富評價語,以更好地促進教學。
注釋:
① Ellis, R.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Blackwell, 1990.
②王薔. 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J]. 英語教師, 2015,15(16).
參考文獻:
[1]Annet, J. Feedback and Human Behavior[M]. Harmondsworth: Penguin,1969.
[2]Brown, J D. Testing in Language Program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English Language Assessment[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6.
[3]Ellis, R.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Blackwell, 1990.
[4]李秀娟,楊軍. 教師課堂評價語的分類研究[J]. 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8).
[5]劉艷萍.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用語的現狀調查與對策思考——基于A校的個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6]陸昌萍.教師課堂評價言語行為的語用原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0(1).
[7]佟春梅.淺析中學英語教師課堂評價語的有效使用[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1(6).
[8]王薔. 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J]. 英語教師, 2015, 15(16): 6-7.
[9]楊海燕.課堂教學情景中教師言語評價行為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3.
[10]周亞蘭.讓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走向智慧[J].青年教師,2009(12).
[11]張虹. 提高課堂評價語的有效性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