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艷艷 李愛香 李明洋
摘? ?要: 濰坊本地非遺文化絢麗多彩,具有厚重的傳統底蘊,將濰坊區域非遺項目引入專業課程體系,融入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通過開設“民藝鑒賞與文創設計”等通識課程普及非遺文化、開設“民藝鑒賞與制作”等專業拓展課程傳承非遺文化、改革“視覺特效設計”等專業課程體系置入非遺文創主題項目,創新非遺文化,從而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在跟隨非遺傳承人的傳授、針對非遺文化的創新設計過程中,強化青年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感知,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與傳承,共同培養具有非遺傳承創新素質的高技術技能人才,助力齊魯工匠后備人才培養。
關鍵詞: 非遺? ?創新? ?課程? ?實踐
一、研究背景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齊魯民藝,即齊魯民間藝術(以下簡稱“民藝”),是一種民間造型藝術,包括民間美術和工藝美術各種表現形式。縱觀我國各級非遺名錄,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民間藝術皆已占據絕對優勢。傳統民藝是由各地方民間文化財富不斷積累而來的,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護與傳承過程中不乏與教育融合與碰撞的經典案例:從英國出臺政策,確保英國學生自幼兒園教育到大學教育過程中均可獲得非遺文化特色課程的學習,到近幾年我國非遺文化基地、非遺工作坊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從國外到國內,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各級在非遺文化與學校教育融合上的努力。
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傳承后繼有人”。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十四條同樣提出:“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由此可見,非遺文化教育將是一項持續性的深層次融合的高標準任務,是高職院校教育實踐的重要方向。
著眼于濰坊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從濰坊風箏到木版年畫再到高密撲灰年畫,從諸城派古琴到高密剪紙再到核雕刺繡,從禿尾巴老李傳說到柳毅傳說再到公冶長傳說,從昌邑小章竹馬到高密的秧歌再到青州花鍵,一系列非遺文化帶給我們對于當地厚重文化底蘊的震撼之感。非遺文化是一個城市的文脈,諸上所述等非遺特色共同構成了這座城市特有的非遺背景。在濰坊非遺文化背景下,高職院校作為非遺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之一,在建設非遺專業、開發非遺課程等方面發揮出相當重要的作用。
在濰坊本地非遺傳承與創新延展中,數媒藝術專業的傳承載體作用是得天獨厚的。省市校三級平臺已經將數字媒體藝術的知識普及、作品創作作為非遺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舉措。國家、省市、學校將非遺文化作為提升人們非遺文化認同感及重塑人們本土價值觀的一項強力抓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非遺文化生存空間、傳承空間都將越來越寬廣,正是濰坊非遺文化乃至全國傳統非遺文化傳承發展新的契機。可見,濰坊非遺文化背景下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開發實踐具有現實性的研究價值。
二、非遺文化融入數媒設計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
自2017年,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基于齊魯民藝傳承創新平臺,結合濰坊區域產業和本專業發展特色,開始將非遺文化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中,逐步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非遺文化課程體系。基于山東省齊魯守藝人傳統民藝傳承創新平臺、濰坊市數字創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校級創新創意工作坊和非遺大師工作室為主要研究平臺,以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建設為載體,實踐齊魯民藝在高職數媒專業群教學實踐中的傳承創新途徑,傳承非遺、民間藝術文化,培養傳承人(指具備較為熟練講授非遺知識或制作、設計非遺作品能力的教師、學生、社會人士),助力齊魯工匠后備人才培養。
專業形成“通識強認識,拓展塑興趣,核心重創新”的多層次、重內涵、有持續的課程建設思路,逐步構建“通識課程普及非遺知識,專業拓展課程研習技術技藝、專業核心課程實現創新傳承”的多層次、立體化高職數媒專業群課程體系架構,并借助網絡、數字化技術,以現代職教課程、微課、MOOC等形式呈現,逐步建成集傳承、創新于一體,以數字化、網絡化為主要呈現方式的非遺課程群。
(一)“非遺”通識課程的開發
通識強認識。根據職業教育特色和區域產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將區域非遺文化、民間藝術納入通識課程,普及非遺知識。為了使濰坊非遺文化在融入高職教育的過程中真正深化為融入課程、融入課堂和融入教學資源,深入青年大學生的內心,激發青年一代熱愛傳統文化的思想,在學院開設全院選修課程“民藝鑒賞與文創設計”進行非遺文化普及教育,通識課程教學主要涉及年畫、剪紙、烙畫、泥塑四個“非遺”藝術形式及相關文創產品。在全院公共選修課中實施鑒賞、體驗教學,鍛煉青年大學生的技藝動手能力、設計創新能力和非遺審美能力,使其認識到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永恒的精神財富,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內涵,提高文化素養,增強愛護當地“非遺文化”和保護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感。
全院選修課程“民藝鑒賞與文創設計”根據四類濰坊代表性民藝類型作為課程設計基礎,以學生“看”“聽”“賞”“說”四個方面的鑒賞與提升作為課程設計的主體結構,多維度多方式強化非遺文化在高職學生中的普及效果,在鍛煉學生認識非遺、了解非遺、接觸非遺及創意非遺等方面發揮夯實認識基礎的重要作用。
(二)“非遺”專業拓展課程的開發
拓展塑興趣。在全院開設選修課程“民藝鑒賞與文創設計”的同時,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開設以“民藝鑒賞與制作”為主的專業拓展課程,在專業學習的同時,專門設置“非遺”興趣課程。拓展課程作為專業學生研習技術技藝的主要平臺,課程以邀請非遺傳承人、技能大師走入課堂,講授技藝為主,結合學生動手制作、指導教師輔學指導提升學生技術技藝水平,實踐對非遺文化的認識與創新。
專業拓展課堂邀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高密剪紙代表性傳承人齊秀花、楊家埠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楊志濱、非物質文化遺產葫蘆彩繪代表性傳承人鄧文峰等多位高水平手工藝人現場傳授專業技術技藝,學生現場體驗,提高了學習興趣與學習欲望,激發了創作情懷。
(三)“非遺”融入專業核心課程的革新
核心重創新。在專業核心課程中甄選合適的課程融入非遺文化,建設以非遺創新為特色的“包裝設計”“品牌視覺設計”“視覺特效設計”等專業核心課程,探索融入非遺文化的課程建設和項目實戰,通過專業應用創新非遺文化。
以“品牌視覺設計”課程為例,課程設計以項目實戰為主要內容,實戰項目為非遺文創主題,結合通識課、專業拓展課程的學習范疇,相應設置“剪紙主題”“年畫主題”“烙畫主題”“泥塑主題”和“城市印象主題”等多種文創主題,學生自主選擇主題,自由搭建設計小組。課程以團隊協作方式展開項目的設計實踐,設計實踐分四階段進行基于項目工作過程的階段考核,每一階段均設置相應設計任務,針對設計內容設置階段考核,項目完成進行驗收。下圖為課程設計中項目工作過程圖:
課程授課以非遺文創優秀案例引入,以非遺項目主題選擇確定各小組任務分工,以自主選擇的項目任務驅動課程教學,注重與專業結合、與非遺融合,項目實戰過程,有教師、小組、企業多方評價主體參與,確保設計創新的可行性和內涵提升,項目驗收即為設計創新成果展示匯報,通過以企業為主、教師、小組參與的方式進行創新轉化的成果評價,確保文創創新的內涵與層次經得住考驗。評價選出優秀作品,代表專業參與專業設計賽事并獲得第八屆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全國一等獎等設計獎項,助力齊魯工匠后備人才的培養,傳承創新當地非遺文化。優秀學生案例上傳資源平臺展示,作為優秀創新案例充實下一輪的教學資源,實現資源的持續性創新,力求專業的設計創新實現“活態”傳承。
三、結果
濰坊非遺文化背景下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開發實踐與探索,初步構建“通識課程普及非遺知識,專業拓展課程研習技術技藝、專業核心課程實現創新傳承”的多層次、立體化高職數媒專業群課程體系架構,發揮數字藝術優勢,開發現代職教課程、微課、MOOC等形式課程,逐步建成集傳承、創新于一體,以數字化、網絡化為主要呈現方式的非遺課程群。在這一過程中,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與濰坊非遺文化深度融合,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高,專業區域特色加強。學生專業技能、民藝技能、現代“工匠精神”化的職業素養得到了提高,教師綜合教學能力、研究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為專業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Z].2017-01.
[2]李愛香,李明洋.“互聯網+”視域下齊魯守藝人傳統民藝傳承創新平臺的建設與開發[J].教育現代化,2019,6(81):313-314.
[3]喬曉光.守望“民間美術”的文脈[N].中國藝術報,2015-02-13(007).
項目來源:山東省職業教育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齊魯守藝人傳統民藝傳承創新平臺”資助,屬于其階段性研究成果;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資助項目:基于齊魯民藝傳承創新平臺的高職數字媒體專業群非遺文化育人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1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