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瓷是一種文化載體,是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陶瓷文化的發展關乎中國文化的發展,因此,研究如何更好地傳承與發展陶瓷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讓傳統的工藝美術資源以另一種方式傳承與發展,對陶瓷類文創產品的發展現狀及其創新性進行分析,簡要總結現當代陶瓷文創產品創新發展策略,讓陶瓷類文創產品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陶瓷;文創產品;創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TQ17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8-0-02
0 引言
傳統陶瓷發展到現代陶瓷經歷了幾千年的歷程,自古以來,中國陶瓷就以其精美卓絕的工藝、生動別致的造型和絢麗多彩的釉色聞名于世,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地理標識和重要財富[1]。想要設計出優秀的陶瓷類文創產品,設計師需要充分了解陶瓷的時代背景,能夠將產品的類型和藝術美感綜合區分考慮,從而讓陶瓷與文創產品更好地結合。
1 陶瓷類文創產品現狀
縱觀如今的產品設計局勢,設計師通常會通過設計產品來傳達自身的理想、制作時的情緒、心理活動、潛在意識、審美水平,并通過材料與材料之間的結合,設計出使用價值與藝術價值并存的產品[2]。而文創類產品可以很好地將傳統文化與產品巧妙地結合,產品也更加具有象征意義[3]。這些文創類產品也更能夠展現消費者的購買取向和審美訴求,實現設計師與消費者審美觀念的統一。
隨著物質文明的日益發展,人們不再滿足于傳統思路設計出來的作品,“枯燥”“無創意”成為如今陶瓷類文創產品的代名詞,使用者體驗感不佳,從而一直打壓著陶瓷類文創產品行業的積極性[4]。陶瓷類文創產品發展受限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流水線下制作的產品質量較低,而低價位的產品也意味著低利潤的結果[5]。
造成這種狀況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產品營銷方面創新想法不足[6]。消費者接觸到紀念品的渠道非常單一,通常只能在線下游覽參觀,走馬觀花的方式讓消費者對產品本身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象征了解得不夠充分[7]。其次,部分設計產品本身有些盲目追求新奇獨特,舍本逐末的想法讓設計品缺乏深入的市場調查和消費者的市場需求[8]。同時,由于陶瓷類文創產品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設計新意不足,產品外觀類似,缺乏創新性,或是產品本身太過于注重產品的外表,觀賞性與實際功能性不能兼得[9]。
2 陶瓷類文創產品創新性分析
現代陶瓷藝術講究個性與時代背景的融合,集主觀情感、審美和觀念于一身[10]。陶瓷類文創產品不僅要擁有現代陶瓷藝術特征,還要融入相關的文化元素和時代背景[11]。文創產品要求設計師對相關的基礎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審美觀念,結合不同材料和工藝技法,再進行設計和創作[12]。
2.1 與當地特色元素結合設計的文創產品
文創產品是以銷售相關現代工藝品的形式存在,目的是更好地傳播傳統文化。同時,一個陶瓷類文創產品是否成功,不僅僅取決于其功能實用性,更多地取決于該類設計所蘊含的本質文化[13]。
敦煌研究院的文創作品時間映畫咖啡杯套裝,融入了當地特色的同時,藝術感十足。敦煌壁畫內容豐富,歷史悠久,壁畫中的石榴紋作為祥瑞象征的紋飾之一,以其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備受人們的青睞[14]。卷草紋則寓意生機勃勃,代指祥云之氣,具有濃厚的古典風格[15]。作品托盤紋樣選用的是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石榴紋和卷草紋為設計元素,鮮亮的色彩、至美的繁花定格了歲月,重現壁畫最初的華彩。咖啡杯鏡面杯身可倒映托盤圖案,不同角度,各顯其韻,讓喝咖啡變得更加新穎有趣。
作為洛陽文創周邊產品的立項,設計師圍繞以洛陽“龍門石窟”元素為主題進行文創產品——“眾佛杯”的創作。龍門石窟是洛陽眾多知名景點之一,作品結合游客日常使用頻次較高的日常用品“茶杯”進行多功能創作[16]。杯蓋的外沿以龍門山(外輪廓)為原型,杯蓋手柄處以石窟的大佛為原型,形成眾山環繞大佛之勢[17]。杯蓋在大佛佛頭處增加AR掃描點,通過手機掃描大佛佛頭,用AR的視覺體驗來了解和展示龍門石窟文化的歷史及淵源。此處設計不僅利用了龍門石窟的元素,還借助了現代的AR技術呈現龍門石窟的文化。杯身以龍門山的“崖壁(輪廓)、佛像(奉先寺像龕群雕)”為創作點,本味地還原出龍門石窟的特點[18]。在杯身中,上部結合雕刻風格,形成凹凸的、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手持防滑設計。這一設計將陶瓷與當地特色元素結合,并運用AR科技增加科技感,創新了文創產品的設計藝術。
2.2 材質的感染性
陶瓷屬于融合度很強的材料,它可以搭配許多不同的材料進行創作。陶瓷類文創產品也可通過陶瓷與其他不同材質的搭配和設計打造出更多的藝術效果[19]。
蘇州博物館的青瓷蓮花杯是由龍泉青瓷杯身和黑胡桃木杯墊構成的。作品靈感是源于蘇州博物館藏的鎮館之寶秘色瓷蓮花碗,它的整體造型恰似一朵盛開的蓮花,通體施以青釉,是越窯青瓷中難得一見的秘色瓷珍品[20]。產品在原作上增添了杯把,輕松拿取,并使用符合現代審美的產品來復興傳統胡桃木杯墊,杯墊精雕蓮花瓣,還原文物中蓮花的致美感。產品內壁光滑,釉面平滑細膩、釉色澄清,不易沾染茶痕,容易清洗,方便觀賞的同時,實用性也很強。
再如故宮文創產品:故宮龍鳳對杯。故宮龍鳳對杯以清朝帝后的王冠和鳳冠為設計靈感,杯子的杯蓋采用硅膠制作,巧妙地將陶瓷和硅膠材料融合在一起,選色以龍袍、鳳袍為元素基礎設計,這樣的龍鳳杯無不體現出宮廷文化的趣味,同時,它還代表著當代消費者對自由美學的向往[21]。
2.3 不同工藝的結合
就產品的角度而言,陶瓷工藝隨著觀念的開放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工藝手段也更加豐富[21]。因此,陶瓷類文創產品所蘊含的文化元素也可通過現代陶瓷工藝與其他不同種類的工藝的融合來展現。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創產品駿馬宏圖陶瓷花瓶以《馴馬陶俑》之駿馬為設計靈感,陶瓷工藝和浮雕技術的結合,再現了躍馬雄姿。作品造型活潑,充滿動感,馬呈嘶吼狀,以桀驁不馴之姿躍于石上,傳遞出馬到成功、氣蓋山河之宏偉風采[22]。
故宮文創產品海水江崖快客杯使用了羊脂白釉和黃砂釉加黑鐵釉這些不同的材質與工藝,將古代龍袍所用祥紋海水江崖紋精雕在器物身上。海水江崖紋是皇家吉祥紋樣,寓意福山壽海、福澤綿長。海水江崖快客杯集壺和杯于一體,輕便小巧,節省空間。茶壺蓋外形似官帽,杯身施以溫潤的焦茶釉,海水中央聳起山崖,寓意江山萬代,有古樸韻味,又不失現代美感[23]。
3 陶瓷類文創產品的發展
陶瓷文化為人類文明的物質建設和精神建設的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基礎[24]。陶瓷文化屬于傳統文化,傳統文化需要注入新時代特征、與時俱進,如何將傳統文化和時代潮流結合起來成了一大難題,而文創產品就可以很好地將二者融合起來[25]。陶瓷與文創產品相結合可以很好地保留陶瓷文化基礎,文創產品也非常符合現代人的精神訴求[26]。陶瓷類文創產品產業剛剛起步,許多方面都尚不成熟,導致今天陶瓷類文創產品發展停滯不前[27]。
首先,在互聯網時代,巧妙地運用網絡宣傳是一個很好的辦法[28]。銷售方式不再停留于線下游覽的方式,文創產品品牌方可以樹立自己的品牌文化,針對陶瓷類文創產品推出相應的官方網頁、小程序、公眾號、語音小故事、動畫視頻等產品時代背景方面的宣傳,消費者可以通過線上的方式自行定制陶瓷類文創產品的形狀、風格。這種方式還可以讓消費者更多地注意到相關的傳統文化背景,很好地將傳統文化和時代潮流聯系在一起。
同時,還可以發展不同年齡層次的消費者,成立相關陶瓷文化的主題樂園、主題餐廳等,用簡單輕松的方式拓展更多年輕消費者群體。讓陶瓷類文創不再局限于小件物品,能更多地融入生活情趣消費當中。
另外,設計師需要充分理解陶瓷類文創產品背后的文化底蘊,將產品賦予新的時代含義[29]。科學技術是解決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各項實踐問題而提供理論指導與技術、實驗說明的科學,陶瓷類文創產品的發展離不開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30]。科學技術在陶瓷類文創產品的體現中不僅僅用于生產和制造,在使用方面也可以進行結合。賦予陶瓷科技意義,如在電子手表上使用富有陶瓷文化的小物進行裝飾、相關陶瓷文化系列的電子產品等。
4 結語
現代社會是“當代藝術”發展的時代,作為當代藝術的陶瓷已經完全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門類,它是在幾千年傳統制陶技藝的傳承下衍生出來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陶瓷類文創產品的開發不僅需要形式的創新,更多的是人們對于傳統文化認識的一種思想覺悟的重新構建。陶瓷類文創產品的銷售方式應當更加多元化,產品設計師也應該充分考慮消費者的精神訴求,設計出更多優秀的文創作品,促進陶瓷類文創產品業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沈童,孫琦.重塑極簡主義——以包裝設計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6):55-56.
[2] 蔣幸珈.紫砂藝術與鑒賞[J].藝術科技,2020(21):21-22.
[3] 張雨婷.淺析公共文化在人物裝飾油畫中的表達[J].藝術科技,2020(17):70-73.
[4] 徐艷鈴,王穎.唐代揚州銅鏡紋樣在文創設計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69-70.
[5] 徐文靜,張寧.論民俗元素在特色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以濰坊風箏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88-89.
[6] 張海怡,蔣暉.論南京非遺剪紙的現狀及發展前景[J].美術教育研究,2020(11):41-42,45.
[7] 盛家琛,張寧.淺析攝影對印象派繪畫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20(12):52-53.
[8] 康露露,孫琦.地鐵廣告與互動媒體技術[J].藝海,2020(4):88-89.
[9] 翟子敏,李博.嘻哈文化下的專賣店設計[J].藝海,2020(4):86-87.
[10] 李佳未,梁晶.空氣鳳梨在室內環境中的應用[J].藝海,2020(6):112-113.
[11] 楊杰,劉平.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創新設計思維研究[J].設計,2020(3):74-75.
[12] 徐靖雯,湛磊.“畫無定法”VR繪畫研究與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28-29.
[13] 蔣婉童.淺談對梵高作品的解讀與思考[J].藝術科技,2020(21):129-130.
[14] 趙坤,李永昌.鄉村新民居室內環境體系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06):114-116.
[15] 陳思凡.淺談家具設計中的波普藝術[J].美術教育研究,2020(17):72-73.
[16] 王維依,蔣暉.論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歷史源流[J].美術教育研究,2020(18):54-55.
[17] 楊杰,蘇長志.江蘇老字號品牌升級設計方法研究[J].設計,2020,33(19):34-36.
[18] 董利婷.南京月牙湖公園小水域植物造景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20(19):103-104.
[19] 張澳,梁晶.生態視角下的時裝展示空間設計[J].藝海,2020(09):127-128.
[20] 章娜,張耀.徽派建筑的設計美學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80-81.
[21]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觀設計中地域性元素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76-77.
[22] 劉月輝,蔣暉.文匠合流下的明式家具[J].藝術科技,2020(7):26-29.
[23]葉慧慧,王穎.清代織繡紋樣的文創設計創新探析[J].藝術科技,2020(10):13-16.
[24] 劉佳,熊瑤.聲景在醫療景觀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20(10):111-114.
[25] 陳思妤.簡述風光攝影中的構圖方法[J].藝術科技,2020(13):84-87.
[26] 楊永康,湛磊.淺析地域文化對建盞的影響[J].藝術科技,2020(13):44-47.
[27] 陳思妤,楊杰.鄉村旅游品牌傳播策略探析[J].藝術科技,2020(15):95-98.
[28] 譚曉艷.徽派建筑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20(20):165-166.
[29] 徐金鑫.淺談展示設計中的新媒介設計應用[J].藝術科技,2020(20):171-172.
[30] 葛雨煊,蔣暉.淺談傳統南京云錦工藝的當代運用[J].藝術科技,2020(21):11-12.
作者簡介:劉宇馨(2000—),女,江西贛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