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弘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貫徹與實施,數學教學也開始向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方向邁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形成絕非易事,教師需要認真探索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數學探究意識的培養,積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小學數學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整合,不但是新時代小學數學學科性質的重要體現,而且是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和數學學習探究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為使小學數學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相融合的價值得以突顯,本文就小學數學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整合展開了探討,希望對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效率的提升與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白銀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小學數學綜合實踐課的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 BY〔2020〕G086)的研究成果。
新時期,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的價值得以進一步凸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就要明確數學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結合對學生數學思維培養的意義,從而將小學數學課程體系與課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有機融合,唯有如此,方可更好地提升學生數學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在課程與實踐的結合中進一步提升數學學習能力,為將來的數學學習乃至各科的深入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關于小學數學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整合的意義探討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推動小學數學課程生活化
教師要想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生活能力,就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小學生學習數學學科的目的不僅僅是增加數學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使數學知識與技能為生活服務。在小學數學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學生進行的每一步數學計算、對每個數學問題的思考與回答,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其數學實踐思維[1]。教師讓數學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進行有機融合,不但能夠充分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而且能夠推動小學數學學科的生活化和趣味化教學,同時,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也會變得更加高效、人性化。如此,教師方可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讓學生得到長足發展。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推動小學數學課程開放化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占據主體地位,教學方式較為死板與單一,壓抑的教學氛圍影響了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發揮。因此,教師應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積極引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推動小學數學課堂趨向多元化與開放化[2]。小學數學課堂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有助于學生數學創新意識的發掘和數學邏輯思維的培養。除此以外,教師在課堂上選用相對開放的教學素材,貫徹實施開放包容的教學理念,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充分利用數學課本,還可以促進數學課本中的知識體系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得到延伸和拓展,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與進行社會實踐的綜合課堂。
(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推動小學數學課程趣味化
讓數學課堂趣味化,是綜合實踐活動與數學課堂進行有機融合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師將數學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機結合,不但能夠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而且能夠吸引學生自主進行數學學習與探究。教師通過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能夠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利用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打造靈動、有趣的小學數學課堂[3]。
小學生活潑好動、思維靈活,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環節的創新性設計,通過形式多樣、趣味橫生的教學游戲,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同時加強師生互動,增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感情,提升教學質量。
二、小學數學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整合策略
(一)創設科學、合理的小學數學教學情境
教師在進行數學課堂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機融合時,首先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生理發展特征與心理發展特點,其次要考慮小學數學教學的特點,為學生數學學習創設一個科學、合理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索、學習的欲望,從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發現、提出并解決與生活相關的數學問題,進而更深刻地掌握、理解并高效運用數學知識,培養數學邏輯思維[4]。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面積”一單元時,教師創設了“菜園規劃小能手”的數學問題情境:假設在教室前面開辟一塊長18米、寬16米的菜園,為了防止他人破壞,教師決定在菜園周圍圍上一圈高1.5米的籬笆,那么這個籬笆需要用料多少平方米呢?學生在學習了面積的相關概念后,對籬笆所需的用料進行測算:首先,長的一邊總共是18米,共需籬笆用料(18+18)×1.5=54平方米;其次,短的一邊總共是16米,共需籬笆用料(16+16)×1.5=48平方米。所以,整個菜園需要籬笆用料54+48=102平方米。
教師在對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思考能力進行肯定后,還對學生進行了啟發。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做到了舉一反三,提出可以在菜園周邊鋪設一圈人行道,人行道也可以通過計算確定其用料。通過這樣的探究活動,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加深了對所學數學知識的認知。
(二)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
小學數學課堂與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本質是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操作能力時,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首先,教師應對全體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促使全體學生都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一方面,對于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只需稍微進行點撥,更多的是讓其自主領悟、自主發展;另一方面,教師要幫助學習水平相對較差的學生打好基礎,使其能在實踐活動中逐步提高。這就需要教師合理把控數學實踐活動,對不同數學學習能力的學生進行合理分工,使每位學生都能夠明確自己的任務,避免學生出現被動參與活動的情況。教師要對整個活動過程進行詳細記錄,獎勵活動任務完成得較好的小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在數學方面的創新思維與能力。
其次,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數學問題的能力。《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教師不但要加強對學生數學知識理解能力的培養,而且要加強學生對數學與其他學科、日常生活之間聯系的認識,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提升學生在數學方面的實踐操作能力。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一課時,教師組織全體學生開展了“圓柱、圓錐體積大測算”實踐活動,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不同長短、大小的圓柱與圓錐,讓每個小組合作測算所展示的圓柱、圓錐的體積,最快測算出圓柱、圓錐體積且數據精確的小組獲勝。教師對獲勝組進行鼓勵,并以此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興趣。在活動的第二階段,教師增加了實際操作的難度,讓不同小組合作尋找生活中的圓柱體與圓錐體,并嘗試測算它們的表面積與體積。教師還提出問題:“如果你是建筑師,請計算一根橋墩需要多少用料。”學生在深入學習圓柱與圓錐知識后回答問題,提升了自身的數學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在這樣與生活緊密聯系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獨立思考數學問題的能力得以提升,其實踐操作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小學數學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整合,不但對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有促進作用,而且對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廣大教師應合理考量自身的教學模式,積極吸納先進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及學習規律合理調整教學方案,將小學數學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有效結合,重點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及學科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蘭衍局.基于教材 整合學科 拓展思維 提升素養: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類拓展課程學習素材研發原則[J].數學教學通訊,2020(16):3-5,94.
蔣曉云.淺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數學學科的整合[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3):131.
雷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例談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利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5):51.
張婷.淺談綜合實踐活動與數學學科的有效整合[J].學周刊,2015(0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