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財根
摘 要:生態教育離不開良好的教育渠道與教育方法。本文旨在剖析新媒體加速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的進程,提高民眾對城市自然公園的生態教育參與度。文章指出新媒體路徑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存在動力不足、內容缺乏系統性、績效評價缺失等現實問題,并依據現存問題,提出新媒體路徑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應完善生態法規、設立專用基金、開展社區教育以及吸引專家學者參與等方式激發生態教育動力,從媒體傳播完整性,規劃教育內容,重點傳播公園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生態系統以及人與自然共生系統等完善內容的系統性,從評估媒體運營成本、生態教育進程效果、確立評價主體等方面構建評價機制等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江蘇省第五期“333工程”資助項目(BRA2017483)。
在當前階段,生態平衡還面臨著重大挑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需要各領域共同努力,生態文明建設依賴生態教育去推動與實施。生態教育重在提高全民的生態素養,而城市自然公園具備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與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能夠吸引社會各類人群休閑游憩,屬于大眾旅游的典范,有利于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能夠為生態教育提供適宜的戶外場所和良好生態材料,能啟迪社會各類人群提高生態素養。生態教育離不開良好的教育渠道與教育方法,近期新媒體已經成為生態教育的重要渠道,新媒體在生態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視,應成為生態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1]。城市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城市自然公園如何通過新媒體進行生態教育值得深入研究。
(一)新媒體的界定
新媒體沒有特指哪種媒體,主要是指與報紙、電視等傳統傳播媒介不同的媒體形式,如博客、微博、微信、網絡電視、播客、視頻、電子雜志等。新媒體主要采取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和衛星等渠道,以電視、計算機、手機以及戶外新媒體方式等作為主要輸出終端,向用戶提供音頻、視頻、語音數據服務、遠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娛樂服務。新媒體可以融合文字、音頻、圖片、視頻為一體,具有多種表現形式,信息傳播速度快,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傳播性和精準性。
(二)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目標
自然公園當前并沒有相對統一規范的概念,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等自然區域可以統一稱為“自然公園”[2]。自然公園也可概述為以自然資源為主體的公園,城市自然公園是指城市市區及近郊以自然資源為主體的公園。
生態教育主要是向民眾傳播生態知識,培養民眾的生態意識,培養民眾的良好生態行為,從而使民眾能夠較自覺地維護自然環境。生態教育是協調個人、社會和環境相互關系的教育,是培養和發展人的連續教育過程[3]。城市自然公園自然生態資源豐富,環境優美,公園自身能呈現一個相對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在“綠地”相對稀少的城市范圍具有典型的自然生態吸引力,是大眾休閑旅游的理想之地,是對城市居民進行戶外生態教育的絕佳場所。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提高民眾的生態素養,通過普及強調生態平衡與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傳遞公園自然生態信息,傳播生態知識和生態文化、提高民眾的生態意識及生態文明行為。
(一)新媒體加速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的進程
生態教育實質是一個長期不斷實踐與逐步提高生態素養的過程,并需要推動民眾對自然生態的知、意、行相互轉化、相互促進[4]。因而生態教育需要廣大民眾不斷累積自然生態信息。目前,新媒體已得到大規模普及,以手機等移動媒介為主體的新媒體已為廣大民眾所享有,新媒體已成為生態教育的生力軍,在傳播知識信息方面不僅傳播面廣而且速度快。城市自然公園通過微博、微信、博客、網絡電視、播客、視頻等新媒體能夠及時地將公園豐富的花草樹木、生物繁衍、氣候變化等自然生態信息傳播出去,讓城市居民逐步積累自然生態知識,并通過居民之間手機微信與微博等新媒體的互動更積極地理解探討相關生態倫理、生態平衡等生態信息,提高民眾的生態文明意識,進而通過圖片與視頻等分享從而促進生態文明行為的養成。居民之間再通過手機互動等方式傳播生態信息給更多其他城市的居民,提高其他居民的生態素養,進而推進更廣泛的群體塑造生態文明行為。因而城市自然公園通過新媒體傳播公園生態信息能加速推進生態教育進程(見圖1)。

(二)新媒體提高民眾對城市自然公園的生態教育參與度
生態教育需要全民教育,民眾參與程度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顯示生態教育的效果。城市自然公園是城市居民休閑旅游的重要場所,也是城市居民的“后花園”,因而城市自然公園的相關動態比城市遠郊景區更能夠吸引城市居民的關注,但城市居民主要關注的是城市自然公園的景點與游樂場所,對公園內現存的較為傳統單純的生態教育關注度并不高。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而微博、微信、公交與地鐵LED屏等新媒體已高度社會化,具有巨大的信息承載能力,能夠整合大量的生態信息,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主導受眾型”不同,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是典型的“受眾主導型”,并且互動性強,每個人都可以接收信息,也都可以發布與轉發信息,受眾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可以自由閱讀大量信息,也更能夠體現受眾的獨立自主意識。城市自然公園通過新媒體路徑進行生態教育,能夠彌補公園生態教育中存在的現有資源、傳播方法、教育效果等方面的不足,增強生態教育的活力,提高城市居民與外來旅游者對城市自然公園生態信息的關注,提升廣大民眾的生態教育參與程度,使被動的生態教育轉變為主動接受自然公園的生態教育信息,有利于廣大民眾對生態的知、意、行相互轉化,促進民眾生態素養的提高。
(一)新媒體路徑下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的動力不足
毫無疑問,新媒體有助于生態環保信息的傳播,城市自然公園需要借助新媒體進行相關的生態教育。但當前我國自然公園日常運營基本處于企業化運行狀態,公園追求經濟利益已是現實所趨,相關政策法規文件缺乏生態教育的硬性規定,生態教育還基本處于缺失的狀態[2]。相應管理機構部門、經營管理人員等生態教育考核機制也基本處于缺失狀態。同時,公園普遍缺乏用于生態文明教育設施建設和從業人員培訓所需的專項經費,直接影響生態教育活動的開展[5]。通過新媒體傳播生態信息,進行生態教育效果檢測不僅需要相關專業人員積極參與,相關自然生態信息圖片攝制與視頻影像制作等也都需要一定的經費,導致目前城市自然公園通過微博、微信、公交與地鐵LED屏等新媒體路徑進行生態教育的信息相對較少。
(二)新媒體路徑下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內容缺乏系統性
生態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面對全民進行相關的生態教育宣傳,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一個完整的內容體系面向民眾進行宣傳教育。新媒體可以成為生態教育的生力軍,但新媒體傳遞的生態教育信息呈現斷點式特點,傳遞的自然生態信息與生態文明行為缺乏相對完整的系統規劃,呈現出內容不連續、碎片化、分散化特點,并且媒體傳遞的生態教育信息存在夸大渲染或失真現象,使廣大民眾難以理解接受,同時微博與微信等新媒體傳播的內容的娛樂化現象較為普遍,進一步分散了民眾對生態教育信息內容的整體學習[6]。當前城市自然公園通過新媒體傳播的主要是花草樹木四季更替帶來的新景觀等,而對公園資源與自然生態維護的有序整合傳播則缺少相應的規劃及實施。
(三)新媒體路徑下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績效評價缺失
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提高民眾的生態素養,需要普及生態平衡與環保知識,傳遞公園自然生態信息、提高民眾的生態意識及生態文明行為。生態教育不是簡單地把相關生態信息發布出去,更重要的是需要評價這些生態教育的行為是否取得相應的成果。因而城市自然公園借助新媒體進行相關生態教育需要采用一定方法,對生態教育行動中的內容、實施過程和城市居民生態素養是否得到有效提高等進行相關評價。但當前由于新媒體在生態教育領域還處于生力軍,各公園基本還未對相關的生態教育效果進行綜合評價。
(一)提高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新媒體路徑的動力
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中長期戰略,生態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城市自然公園提高民眾生態素養目標涉及政府、社區、公園、個人、環保組織以及生態專家學者等利益相關者。當前城市自然公園通過新媒體路徑進行生態教育,首先應通過建設完善相關生態教育法規確立各方生態教育責任,促使城市自然公園由被動實施生態教育轉變為主動進行生態教育,并且依據公園收益情況設立一定額度比例的生態教育專用基金,以保障新媒體生態教育的經費支出。當地政府應鼓勵支持城市自然公園大力開展社區生態教育,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車載廣播、車載電視、地鐵電視、樓宇電視、戶外廣告等新媒體傳播城市自然公園的生態信息以及相應的生態資源維護信息,激勵公園經營管理人員利用微博與微信等新媒體渠道傳播相關生態信息,形成城市居民積極參與學習、轉發公園自然生態信息的良好氛圍,逐步培養民眾的生態意識與生態文明行為。
(二)增強新媒體路徑下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的內容系統性
城市自然公園通過新媒體進行生態教育時應保障生態信息傳播的連續性與完整性,在媒體選擇方面應具有一致性,如運用微信公眾號傳播公園自然生態新景觀應確保微信公眾號始終運營并更新內容,不應該還沒有傳播完成一個完整的內容就隨意更換媒體,在傳遞信息時應保障每一篇相關報道要和上一篇相契合,保持生態信息的一致性,提高生態信息傳播的連續性和有效性,防止碎片化而導致信息失真,進而失信于城市居民。城市自然公園對通過新媒體傳播的生態教育內容本身應有相應的規劃,根據民眾生態素養提高的基本進程,結合城市自然公園資源與城市自然環境、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密切關系,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重點應傳播公園自然環境、公園自然資源、公園自然生態系統以及人與自然共生系統等內容體系,通過文字、圖片、動畫、聲音、視頻等多角度激發民眾對公園自然生態信息的學習興趣與理解,保障民眾接受生態教育內容有一個完整的內容體系。
(三)構建新媒體路徑下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績效評價機制
通過新媒體進行生態教育是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的一個重要路徑,而通過這個路徑的生態教育績效如何則需要建立一個切實可行的評價機制。城市自然公園新媒體路徑生態教育作為公園的一項經營管理行為,不僅需要評估此渠道運營的相關成本,更應當評估微博、微信公眾號、車載廣播、車載電視、地鐵電視、樓宇電視等不同媒體的傳播績效,如微博與微信等手機媒體信息可借助大數據如信息點擊量等方法確定民眾的相關信息閱讀情況,衡量生態教育信息的傳播效果,依此作為媒體選擇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對生態教育活動中的傳播內容,民眾的意見反饋和城市居民自然生態知識、生態環保意識以及生態文明行為等是否得到有效提高等進行相關評價。構建一個由專家學者、公園、環保組織、城市居民組成的評價主體,依據客觀、公開、公平等原則評價整個生態教育的過程與效果,同時對評價結果進行科學分析,形成良好的反饋機制,通過完善的評價系統促進民眾生態素養的提高。
[1] 王甲旬.生態文明教育的新媒體途徑研究[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16:4-6.
[2] 烏恩,成甲.中國自然公園環境解說與環境教育現狀芻議[J].中國園林,2011(2):17-20.
[3] 張宏亮.生態文明視域下的社區生態教育及踐行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15(11):46-48.
[4] 廖福霖.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306.
[5] 陳萍.論生態旅游中的生態文明教育問題[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0(4):187-188.
[6] 廖冰.面向生態文明的生態教育主客體困境分析與路徑探尋[J].生態經濟,2017(8):20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