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課堂在完成教授英語知識、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教學任務的同時,應當承擔起育人的責任。將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課堂,基于思想教育和英語學習的特點,結合大學英語教學實踐,能夠充分發揮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及大學英語教師的育人職責。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書育人;思政建設
【作者簡介】賈亞麗,鄭州西亞斯學院堪薩斯國際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鄭州西亞斯學院2020年度教改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20JGYB4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總書記強調,要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推進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形成協同效應,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大學生正處于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除了學習文化知識外,更應該在學習中堅定信念,全面發展。作為高校的一門公共基礎必修課,大學英語具有受眾廣、課時多的特點,是開展課程思政不可缺少的重要平臺。同時,大學英語不僅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更致力于提高學生的多元文化素養。但是部分大學生在接觸西方文明、國外文化的同時,不能理性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異同,對西方文化中的糟粕缺乏識別和抵制能力。因此,將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課堂,在傳授語言知識技能的同時,對學生正確的文化觀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加強中外文化對比,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加強對學生思想品質的塑造,實現全人教育的目標。
一、大學英語課堂中課程思政實施現狀分析
1.課堂教學與課程思政教育脫節。大學英語課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只注重英語技能的傳授和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主要任務,忽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造成課堂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脫節。然而,單純的知識學習并不能夠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如果教師只注重知識的講解,忽略了對學生思想的引領,就違背了教師教書育人的本質要求。英語課堂注重對英語語言及西方文化知識的講授,但是無論教材內容還是教學主題都與民族文化關聯不大,而個別學生學習接觸過西方文化后,發生思想碰撞,不能夠客觀看待中外文化差異,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民族文化自信心缺位,難以成長為堅定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2.思政教育方法生硬陳舊。部分教師已經意識到英語課堂中思政課程的重要性和巨大意義,但是,在英語課堂開展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教學方法缺乏創新和思考,而傳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難以將思政內容與教學內容“無縫銜接”。教師在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課程思政的融合時,不能準確地找到恰當的切入點,而是生硬地將部分思政內容穿插在教學過程中,造成教學內容的斷層,不僅讓學生感到突兀,而且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部分教師只注重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講授規定的教學內容,不主動開展思政教學,而在涉及典型的西方文化時,不能夠有意識地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展開有效的關聯文化對比和學習。如果思政內容不能與課堂內容有效結合,則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失去育人的意義。
3.學生價值觀學習意識薄弱。 當今的大學生渴望進步,能夠正確認識英語學習的重要性,關注英語知識和技能,重視學習過程,較少關注自身的價值觀發展。但是學生的成長目標不應該只是學習成績優秀,更重要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接班人。大學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但是在高校中卻較少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熏陶,反而在英語課堂上不斷地進行英語文化、英語知識和西方意識形態的沉浸式學習,部分學生對中西方文化難以形成有效的對比分析,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導致思想認識產生偏差。甚至個別學生對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忽略本國文化優勢,缺乏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學生是我們民族的希望,如果大學生沉浸于對外國文化的崇拜,則難以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者,不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課程思政有效融入大學英語課堂的策略
《EFL綜合》系列課程是鄭州西亞斯學院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堪薩斯國際學院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選用國家地理雜志社和圣智雜志社共同出版的Pathways系列教材,側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思辨能力及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任課教師在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教授專業知識、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應當結合課程思政實施現狀,采取切實可行的策略將課程思政有效融入大學英語課堂,在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同時,實現教書育人的職責。
1.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政治站位,加強自身思政建設。教師除了承擔“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要任務,還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教師不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改進教學方法,傳授專業知識,還應該在工作之余,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不斷學習黨的理論知識和方針政策,關注時事新聞,提高自身的黨性修養和思想覺悟,加強師德修養和思想政治建設,將思想政治學習與自身教學實踐相結合,做學生思想發展道路上合格的領路人,以身作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英語教師自身在接觸英語教材、英語文獻時,應當在學習的同時辯證地看待西方文化,吸收精華剔除糟粕,提高防止西方文化滲透的敏感度。另外,英語教師還應當主動學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文化和思想有深入了解并有自己的心得,才能在課堂中有效開展課堂思政。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又要突出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文化觀。
2.細化教學目標,內化思政元素。 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能力、提高國際視野、了解外國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等。教學活動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教學目標是教學中預期學生能夠達到的學習效果。教學目標一般分為三個層次:課程目標、課堂教學目標以及教育成才目標。傳統的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主要基于教學內容,價值觀目標體現較少。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時,應當細化教學目標,涵蓋教學內容的同時,應將思政元素內化到教學目標中,將思政育人內容隱形于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中,開展全員、全程育人,引導學生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加強學生思想價值觀的引領,增強思想覺悟和道德信念,落實德育目標,助力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在實施思政教育的同時,應當打破傳統的教育模式,順應教育改革的趨勢,激發思政課堂中學生的主導作用,通過創新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鞏固學生的學習熱情,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
3.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加強教學內容與思政教育的聯系。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以教材為依托,在覆蓋課堂知識點的同時,應當結合時政要點,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將教學內容與思政育人有機結合,找到思政課堂的合適切入點開展思政教育,完成教書育人的職責。以Pathways第二版第一冊讀寫教材為例,第二單元中的閱讀材料“Literacy and Education”展示了世界不同地區的識字率和適齡學生的入學率。通過中國和其他地區的數據對比,組織學生討論中國識字率處于世界前列的原因,簡要回顧中國教育史取得的成就,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并號召學生珍惜學習機會,努力提升自己。第五單元“Food Journeys”呈現了攝影家在世界各地拍攝的美食照片并講述了攝影師的世界美食之旅。在閱讀課文掌握核心語言知識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中外飲食對比,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啟發學生客觀看待中外文化差異,增強民族自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除了教材內容的挖掘,在設計課堂活動和布置課后作業時,可以將補充的熱門時政材料與課堂上所講知識相結合,鼓勵學生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了解時事政治,提高思想覺悟。
4.采用多元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思政學習積極性。信息化環境下的英語教學將傳統教學與多媒體相結合,以各種學習平臺為輔,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思政課堂的開展更應該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靈活體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思政元素。例如在涉及中西文化對比時可以采用視頻或圖片展示、辯論、小組討論等形式,給學生提供思考、表達、反思的機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英文版紀錄片、開展中外文化對比辯論會。另外,課堂上開展的教學活動如重點單詞講解可列舉時政例句,翻譯練習可選取民族優秀文化相關選段,既能夠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又能夠讓學生在英語課堂接觸西方文化的同時了解國家大政方針,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實現思政教育目標。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避免生硬導入思政內容,要注重思政元素的切入點,照顧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思政學習積極性,實現語言教學、文化教學和思維教學的統一,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客觀看待中西方文化差異,提升文化自信。
三、結語
思政課堂的開展是大學英語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需要將顯性的語言能力教學與隱性的思想教育相融合。教師應當加強自身思想建設,提高政治站位,將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多方位結合,兼顧傳授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引領學生感受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國家意識和文化自信。通過理論研究結合教學實踐的方法,探討將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課堂的實施策略,有效發揮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為進一步深化大學英語改革增加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孫孟嘉,劉昕.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教學的“無縫對接”問題研究[J].戲劇之家,2019(12):159-160.
[2]彭敏.大學英語教學中課堂具體教學目標的設定[J].校園英語,2015(4):27.
[3]和偉.“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路徑研究[J].中州大學學報,2019(6):96-100.
[4]楊洋.《英語泛讀》中的課程思政探索[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9(5):43-45.
[5]王甲能,郭寧,賈愛武.《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課堂教學創新實踐探索[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3):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