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教育的辦學指導思想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更需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而在培養人文素養方面,高職英語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英語教育不只是一種語言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對語言本身所隱含的人文精神的傳授。教師在備課及授課時,盡力挖掘和滲透素材中的人文信息,多角度、多方位地進行英語文化交流活動,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高職英語;人文素養;策略
【作者簡介】韓社俠,寶雞職業技術學院公共課教學部。
一、人文素養的內涵
人文素養是指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內化為一個人內在的品質,表現為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等,是個人在長期的人文科學的學習和特定的文化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中所獲得的一種內在的氣質修養,是一種文化積淀,這正如我們平時所說的“某人有書生氣,某人有藝術氣質”。人的內在品質和精神決定著人的外在行為,人文素質的高低,表現為一個人的價值取向、文化素養、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
高職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英語教育不僅要重視對學生各種語言技能的培養,更要重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下的一種內在需求,忽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可能會出現的高智商、低情商的學生,不僅無益于社會,反而起到危害作用。
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方面,英語教育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教育不只是一種語言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對語言本身所隱含的人文精神的傳授,語言是否得體離不開語言所反映的文化,也體現了個人的語言修養。另外,語言文化知識的學習,既是自身文化素養的提升,也是對語言學習本身的一種促進。
二、提升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的意義
1.有利于學生的就業。與傳統意義上的應試教育不同的是,職業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教育活動,其辦學指導思想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需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提高其就業率、就業質量及創業能力。而人文素養教育正是基于這種需求,重視向學生傳達個體與社會的關系,關注其個性的發展、自我價值的實現,培養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崇高的職業理想,成為具備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的“復合型”人才,也就是所謂的“全面發展”的人,這是學生能否順利就業的關鍵。一個人文素養缺失的人,不能稱之為完整意義上的“人才”,也不可能真正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2. 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們的職業發展要求有了新的變化,以前僅靠單一的職業技能就能終身受益的時代已經不復存在,那些一專多能、德才兼備、富有責任心、善于與人溝通合作、能迅速適應環境變化的人,才是最受時代青睞的人。愛因斯坦曾說過:“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知識,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和諧發展的人。他必須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情感,必須獲得美和道德上的鮮明的辨別力,這是最基本的?!甭殬I教育不僅是給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亦是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過程,這樣培養的人才是德才兼備、和諧發展的人,面對新形勢,他們懂得變通,學習能力強,職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就強。
3.有利于全人的教育?,F代意義上的全人教育思想是由美國學者隆·米勒(Ron Miller)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其理念整合了 “以社會為本”與“以人為本”兩種教育觀點,形成既重視社會價值,又重視人的價值的教育新理念。全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和諧發展的“全人”。而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從廣義來說是指一個人成其為人和發展為人才的內在精神品質,從狹義來說指人文知識和技能的內化,是指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品質。比較而言,全人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兩者都強調了人的自我提升、 人的相處之道和人的社會態度。因此,人文素養的培養是對全人教育的一種促進,全人教育是人文素質培養的終極目標,即關注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培養其具有“高境界的理想、信念與責任感,強烈的自主精神,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素養的人才。這不僅是素質教育的宗旨,也是21世紀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勞動的獨特之處是,為未來而工作。今天的孩子身上所培養起來的,要在幾年之后,甚至幾十年之后才會成為一個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性和精神面貌的因素?!?/p>
三、高職英語教學中人文素養養成策略
1.改變學科偏見,重視英語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人文思想教育。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則制約著語言的發展。而一直以來只把英語當作“工具”式的教育模式,使大部分高職院校一味地輕英語重專業,英語課時一再削減,就是為了給專業課讓出課時,這種做法嚴重忽略了語言學習后面所隱含的人文素養教育,只會把學生培養成“工具式”人才,阻礙其后續發展;另外,一部分英語學困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思想認識模糊,學習動力和自信心不足。 因此從上級領導到英語教師,都要轉變教學理念,認識到語言學科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性,要正確引導學生,使其逐漸認識英語學習對個人未來的擇業和就業以及縱向發展的重要性。
2. 精心選取或整合教材內容,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把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始終。教材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培養人文素養的載體和主要渠道。在教材建設方面,首先,應盡可能多地選取一些體現英美文化特點、原汁原味的真實語料, 這樣既學習了英語語言知識,又通過文化背景知識了解西方文化,加深對中國文化的思考。其次,重視具有明顯文化差異素材的開發和利用。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素材,多角度多層次地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素養內容,分析其人文精神,把握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契機,恰到好處地把這些人文教育素材轉化為學生的人文素養,以達到滲透人文教育的目的,在循循善誘中構建學生的人文理念。同時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品質,提高其思辨能力。比如,通過學習問路,引導學生如何禮貌地同陌生人打招呼,可以升華為如何禮貌待人,說話有分寸;通過學習“Punctuality pays! ”,讓學生了解守時的重要意義,教師可以把守時的優秀品質傳達給學生,教導學生學會對時間的管理,養成守時的習慣,成為懂得珍惜時間的人等。
3. 注重課堂教學過程,把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始終。人文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種長期的行動。英語教師在備課時,要吃透教材,挖掘和滲透人文信息,從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線上線下英語文化交流活動,達到課內外教學的結合,使得課堂氛圍逐漸向英語文化滲透,以提升學生的英語人文素養;亦可以通過英美文學賞析、歐美電影欣賞等,引導學生理解作品及其文化精髓,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其性情;以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其文化內涵、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的人文素養為宗旨,教學組織安排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應充分尊重學生需求; 以人文關懷為導向,以文化傳承為貼入點,以語言知識的講授為基礎,課堂上師生良性互動,促進學生個體發展,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素養的培養目標貫穿英語教學的全過程。
4. 多元化的評價,激發學生自我修養的內在渴求。人文素養的培養除了外在的強化培養外,還需要個體自身的內在自我修養的渴求及其主動參與,方可達到雙贏。這就需要老師不斷地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其學習內驅力。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具有內在的學習潛能的?!苯處煹呢熑尉驮谟诎堰@種潛能最大化地激發出來。赫洛克 (E.B.Hurlook)效應對我們的啟示就是及時對工作結果進行評價,能強化工作動機,對工作起促進作用。適當表揚的效果明顯優于批評,而批評的效果比不予以任何評價要好。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適時地采取激勵性、分層性和期待性等多元化評價方式,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點滴進步,提升他們的成就感。
多元化評價是對學生的全面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個體差異,突出評價的激勵與控制功能,更注重學生自身的縱向發展,其鑒定作用、導向作用、激勵作用以及自我調節作用,可以使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學習動機和目標更加明確,內在的學習動力得以激發,內部潛力得以充分調動,促使其在不斷地對照、調整和完善中,樹立自信心,產生更強烈的自我效能感和學習內驅力。另外,有利于教師把握學生學習狀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有效地促進教學相長,真正實現教師教學的導向性、激勵性和發展性。
總之,人文素養的培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下的一種內在需求,那種忽視人文素養的教育模式只會把學生培養成“工具式”人才,阻礙其后續發展。高職英語教師要充分認識培養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轉變教學理念,不斷提高人文教育的水平,積極探討人文素養教育的教學模式,以人文素養教育為導向,營造良好的人文素養教育環境,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豐富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旭暉.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 2005(3):61-62.
[2]劉曉明.人文教育與高職培養目標[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3(2):88-90.
[3]韓社俠.多元智能理論與高職英語“學困生”的轉化[J].考試周刊, 2012(27):86-87.
[4]李昕.高職英語教學中人文素養培養探析[J].現代職業教育, 2018(33):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