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玉霄

摘 要:財務分析課程作為財會類課程中對分析能力要求較高的課程,其實踐環節設計至關重要。為落實人才培養方案中本課程對能力培養的要求,必須從實踐環節出發,以學生實際分析能力的掌握為立足點,探索課程教學活動框架和內容的調整。實踐環節設計從知識點訓練到模擬案例分析,再到實際案例分析,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具備財務分析的能力。在基本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分工,結合個人興趣,擴展溝通、協作等不同方向的能力培養。
關鍵詞:財務分析;實踐環節;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3-000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3.001
財務分析課程著重培養學生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分析和評價能力,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課程通過財務報表分析的概念、目的、意義、局限、主要方法及單項能力分析、綜合評價分析等教學內容逐步深化和具體化財務分析,以期能夠通過對數據的處理和分析,使企業管理者找到企業發展的優化方案,對擬投資企業進行財務狀況的判斷,對擬借款公司的本息收回安全性做出較為明確的判斷。使經濟生活中的各個主體能夠根據財務分析找到自身需要的經濟行為的行動依據。
現階段在諸多財務分析課程的設計中,理論講述占據了較大的比重,知識講述主要從理論角度為學生奠定分析基礎,從原理角度講述財務分析過程中如何觀察企業過去的業績、企業的能力和未來發展的潛力。實訓主要從操作角度對學生的指標計算等能力進行訓練,以較多的基礎訓練增強學生對指標計算的熟練程度。但是在進行計算之外,學生對于結果的分析以及后續工作的思考等方面,還有更多提高的空間。教師可通過實踐環節的改革,逐步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達到課程設置的目的。課程作為一個整體,實踐環節內容變動后,理論課程內容也需要進一步改革,將線上與線下結合,提高課程的深度及內涵。
一、模式設計
設計理念:從課程設置的目的出發,將學生分析能力的提升作為最核心的內容,在授課過程中按照學生的能力偏好,對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表述能力、數據處理能力等進行鍛煉,促進發展。前期對整體授課進行介紹,逐步過渡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選擇教學方式,為實踐教學奠定基礎。實踐教學通過具體實踐,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實踐環節設計:能力的培養是課程的核心,實踐環節是理論知識落實人才培養方案的重點,課程需要側重學生的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扎實的知識是能力提升的基礎。課程實踐環節主要通過基本能力分析、模擬案例分析、自選真實企業進行案例分析幾個環節,循序漸進,穩扎穩打地促進學生一步步具備能夠在復雜的真實情況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并能夠進一步提出解決對策。學生由于相處時間長、年齡相仿,溝通和交流的難度相對更小,要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教師可以首先從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溝通開始。在學期初確定學生小組,小組合作完成上市公司的分析。這需要小組成員的共同配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于問題的不同看法產生思維的碰撞,交流中鍛煉了溝通能力,提升自我表達水平,并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在分析報告的撰寫過程中,思考如何有條理地用簡練的語言表達觀點,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文字表述能力。
二、教學模式改革的主要內容
理論環節調整主要在三個方面:第一,對能夠提高學生興趣和接受程度的案例資料進行安排調整。第二,確定能夠提高課時利用效率的混合式教學資料。第三,確定能夠滿足不同知識水平和不同能力培養偏好的層次化教學內容。
案例搜集。搜集財務分析的案例資料,分為經典案例、近期舞弊案例。經典案例如安然舞弊案、藍田舞弊案等,近期舞弊案例如國藥控股、金亞科技等。案例隨著時間進行補充,根據其復雜程度和戲劇化程度確定案例安排,比如獐子島案例的戲劇性較強、知名度較高,可以引發學生興趣;安然案例涉及母子公司持股,需要一定的中級財務會計基礎,較為復雜,可將其放在后續教學之中。
混合式教學資料確定。部分指標的計算公式等難度略低的知識點,可以通過網絡傳遞給學生進行課下預習和復習總結用。將網絡慕課的內容推薦給學生,督促學生在課余時間根據自身的不同基礎進行學習,特別是基礎知識點的學習。教師在備課時參照相關內容對課程進行簡化和深化,比如參照張新民教師的財務報表分析網絡課程內容,引導學生在分析時關注企業財務戰略的執行情況,通過橫向對比行業企業的不同經營特征,將課程的理論授課集中于對知識點的總結和應用上,只對知識點進行適當的整理和提問。
層次化教學方案確定。一是知識點的層次化。教師應在學期初參照聽課學生的以往成績,多關注經常掛科的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日常學習情況,課上多進行提問。教師可將慕課資料進行層次化推薦,比如針對財務會計等基礎知識較好的學生,基礎知識推薦楊克全教師的財務分析概述中對于課程基礎內容的講解;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推薦楊曉東教師體系化的報表和指標分析講解;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推薦與課程內容略有不同的肖華芳和肖星等教師的慕課,拓展思維寬度。二是能力偏好的層次化。在進行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的基本介紹之后,調查學生想通過本課程側重培養的能力。基礎能力特別是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是培養的基本目標,但是如果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協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宏觀思維能力等方面存在個人培養偏好,那么教師在進行小組分工時應給予學生一定的建議,由組內溝通協調。
三、模式應用
開展過程。課程開設之前調查學生的基本成績情況,觀察部分易掛科同學的課程基礎,并在課程開展過程中給予重點關注。通過問卷調查摸排學生對于本課程的認知及個人需求等。教師參照問卷結果和其他課程學習結果,在課程學習中給予學生分組建議,特別是對學生組內主要工作內容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