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娟
摘 要: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必需的能力和品格,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推行,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并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文章先全面分析了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和培養原則,并結合教學實例,從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品質四個方面細致分析了在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語文課堂的具體教學優化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4-00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11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語文教師往往將語言知識與技能提升作為教學的重點任務,而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等方面培養的需求經常會被忽略,這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現代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進一步提升,傳統教學模式難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轉變這種局面,教育部提出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全面發展學生的關鍵能力,與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相適應。對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迅速轉變教學觀念,細致學習和理解核心素養的理念,轉變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努力促進學生更全面地發展。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和培養原則
(一)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
就現階段來講,我國尚未統一核心素養的概念內容,往往由各學科具體課程來承擔部分核心素養的培養工作。因此,明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內容,是對學生進行培養的首要任務。結合語文學科的課程性質和價值,我們可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
1.語言能力。語言文字是語文學科的基礎要素,核心素養要求通過語文教學活動的實施,對學生語言文字的積累與運用能力進行培養。語言能力與語感能力、閱讀能力等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互相影響促進。通過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有助于改善學生后續語文學習的效果。
2.思維能力。語文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能夠熟練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逐步構建起語文學習習慣。同時,通過持續的引導和訓練,達到思維能力發展的目的。思維能力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涵蓋語文學習的多個環節,如閱讀、寫作等。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鼓勵學生通過文本閱讀,深入體會文本內容與情感,且能夠針對某一句子或段落提出疑難問題。學生通過與同學、教師互相交流與啟發,提高自身的能力素養。
3.審美能力。語文學科的人文氣息濃厚,教材文本兼具語言美、思想美等審美要素。語文教師需充分凸顯學生審美者的角色,通過教學方案的合理設計,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沉浸于文本情境中,深刻感知作品的文字和思想之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審美情趣。此外,通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培養。
4.文化品質。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教師需生動講解與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構建文化認同感、自信感,進而主動發揚傳統文化。立德樹人背景下,育人是語文學科的重要職能,教師既要通過文本解讀與情感熏陶,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又要通過深入解讀傳統文化,強化學生文化自信,讓學生自覺傳遞傳統文化。
(二)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原則
1.動態性。核心素養涵蓋的內容較多,難以于朝夕之間完成培養目標。教師需依據循序漸進的教學理念的指導,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與發展需求,合理設計培養方案。同時,密切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建構與發展狀況,動態調整和優化教學策略。
2.主體性。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發揮著關鍵作用。若教師依然主導課堂活動,學生難以深度參與,將會影響學生情感興趣的激發,不利于學生提升能力素養。因此,語文教師要徹底轉變教學觀念和模式,增強語文課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凸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同時,加快學生對新舊知識經驗的融合與建構,切實改善核心素養的培養效果。
二、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具體優化策略
(一)圍繞語言能力
語文學習與人類交際都需依托語言文字來進行,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要充分重視基礎字詞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的語言建構運用能力得到發展。其中,拼音、筆畫等是低年級學生語言建構能力的組成,語言運用則要求學生能夠搭配不同的字詞,掌握基本的句式類型等。通常精讀課文的課時需保持在兩個以上,用以幫助學生對語言文字知識的表層感知以及深刻感受和體驗。學習二年級上冊《葡萄溝》一文時,生字有12個,教師首先通過實物激趣、情境激趣等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內容,找出文本的生字詞。之后,教師帶著學生共同探究生字詞的讀音、筆畫以及內涵,鼓勵學生利用這些生字詞進行組句練習,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本篇文章有較多的形容詞,教師要著重分析這些詞匯的應用場景。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學生能夠充分掌握生字的結構與拼音等基礎知識,有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級階段在語言能力要求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如高年級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對生字詞意思充分理解,又要引導學生對字詞的感情色彩進行準確辨別,感知作者所賦予的情感。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將整體性閱讀方法傳授給學生,掌握字詞基本內涵后,讓學生將上下文聯系起來,融入具體語境中探究。
(二)圍繞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涵蓋較多方面的內容,如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等,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關系到學生的未來長遠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結合實際文本內容,選用科學的策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首先,合理提問。提問是培養思維能力的關鍵路徑,教師要充分考慮文本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能力,通過提出一系列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把握文本重點,順利解決問題。學生既可以深化對文本內容的掌握,又可以鍛煉思維能力。如學習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文時,教師可首先提出“母親的態度一共轉變了幾次?分別是什么原因?”等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在文本閱讀過程中找出問題的答案,幫助學生準確把握和深入分析文本重點語句,發展學生的觀察思維。受生活經驗、思維方式等因素的影響,面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同學生具有差異化的思考角度。因此,教師要將討論活動組織起來,使學生既可以將個人見解表達出來,又能結合他人的答案,打破常規思維的束縛,拓展學生的問題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