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瀟
摘 要: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因此,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文章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4-003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18
核心素養培養是近年來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旨在培養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優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把握語文本質特點,培養學生語用能力
小學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課程,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應該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決定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知識的領悟、理解與運用能力并不是依靠教師直接告知來習得,而是需要學生通過切身體驗、身體力行、深刻感悟和體會而形成。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掌握的語文知識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做到學以致用。當學生對一篇課文形成基本辨析與體悟能力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適當提煉,并指導學生正確揭示其中蘊含的規律,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形成良好的語用能力。這一過程在語文教學中屬較難把握的環節,如果沒有進行整合與提煉,學生的語用能力只能停留在膚淺和零散的狀態。而這一部分的提煉應建立在學生初步掌握語用能力,了解語用現象的時候,過早實施會讓學生陷入符號式的認知誤區。
例如,在學習一篇文章時,我們首先要達到深入感受文本的語境的基礎,了解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結合呼應的特點,掌握側面描寫的應用場景和正面描寫的應用場景,然后再引導學生梳理提煉語用知識,深度剖析作者運用的描寫手法和修辭手法。比如作者為了展現人物動作的優美和技藝的高超分別采用了比喻、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和對稱結構句式,人物形象鮮明的特點由此表現得淋漓盡致。經過提煉,可以幫助學生內化語用知識,培養良好的語用能力。引導學生提煉知識點,分析文本的描寫方法,幫助學生將分散的思維集中,形成系統化和概念化的知識體系,這對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
二、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合作能力
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時間,引導學生獨立歸納總結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探究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自主合作學習的最終目標在于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果是學生通過自身原有知識可以解決的,就組織學生合作討論,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如果是學生解決不了的,教師可以進行必要的學法指導;如果學生遇到不明白的詞句,可以令其通過聯系上下文或查閱字典加以解決;對于含義非常深刻的句子,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其中的重點字詞,聯系課文進行解釋。教師不要害怕學生說錯,應該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自己探究適當的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同一個問題進行討論,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意見,通過交流溝通確定問題的解決辦法,鍛煉合作學習能力的同時可以使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彌補學習,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例如,在學習《花的勇氣》一課時,首先讓學生找出表現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比如“怦然心動”“遺憾”“失望”等,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作者心情為什么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通過交流討論學生可以驗證自己思考的結果,逐步靠近文章的中心思想,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漸漸地學生可以掌握一些適合自己的總結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三、挖掘教材德育因素,培養學生良好品德
德育對于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才是國家發展強盛的基礎,人才不僅僅要具有過硬的專業領域知識技能,更要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德育雖然不能直接創造物質財富,卻在人的性格培養和成長發展過程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有利于個人發展,更能滿足國家發展所需。德育提高的是學生的軟實力,通過良好的德育培養,學生能夠主動約束自身的不良行為,提高學習的效率,幫助學生快速融入并適應社會,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展現自己的才華。另外,國家需要提高國際地位,這就需要擁有較強的綜合國力。對青少年進行德育教育不僅可以推進國家內部的長遠發展,還有助于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與輸出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著眼于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還要發揮情感熏陶的文化功能,注重培養學生的性格、情感、意志和品質,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具備動人的角色形象、深奧的道理、深刻的思想以及優美的語言,如果我們能夠吃透教材,精準把握文章中的情感變化和情節線索,借用教材中的情感元素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必定可以起到豐富學生情感,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圓明園的輝煌,了解西方侵略者犯下的罪行,教師可以播放視頻片段《火燒圓明園》,將圓明園的原貌以及被毀的經過形象地呈現在學生眼前。當學生看到瑰寶般的圓明園被熊熊大火燒成灰燼時,臉上流露出憤怒和痛苦的神情,甚至有些學生情不自禁地握緊拳頭。然后,教師讓學生談談自己現在心中的所感所想,學生們有感而發:“這么美麗的景觀被這些強盜毀了,太可惡了,我們要奮發圖強,不再任人欺負,任人宰割。”從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德育已經起到了效果,學生們已經暗自下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