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惠玉
摘 要:人在運動過程中掌握的專門的動作即體育運動技能,提高學生體育運動技能,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養。結合小學體育課堂教學進行分析,從小學階段開展體育運動技能培養,可以提高學生的體育基礎知識學習能力,確保為后續的體育運動技能提升作好鋪墊。本文就此展開論述。
關鍵詞:運動技能;體育;小學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2-014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2.073
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是訓練和培養學生運動技能的主要陣地,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制訂出符合小學生發展的體育技能訓練計劃,并對學生開展體育教學引導工作,注意把控運動力度,也應關注到每一個體育教學細節,以此培養小學生的體育技能學習的良好習慣,并逐步提高體育運動技能。
一、降低體育難度,樹立學習信心
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由于小學生受其年齡限制,思維發育還不夠成熟,而體育運動技能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因此,會導致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一定的抵觸情緒,這有礙于學生進行體育知識的學習。教師應告訴學生,體育運動技能并非競技體育技能,前者的難度并不高。教師還應將體育教材中的體育技能理論知識對學生進行講解,使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運動技能與競技技能之間的本質區別[1]。而且,教師還應明確告知學生,教師也會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學生制訂出符合他們身體機能和心理承受度的體育課程引導計劃,所以只要認真努力學習,并不存在學不會、聽不懂的情況,從而打消學生的學習顧慮,使其全身心地投入體育技能的學習中。
二、遵循運動規律,提高運動技能
運動技能的發展是以認知事物的規律為依托的,且運動技能也是人類身體認知系統中的重要一環。所以,設計運動技能教學也應遵循循序漸進、由簡入難的原則,這也有助于小學生進行體育技能的學習。教師在對學生傳授體育技能的過程中,需要確立教學主題,然后依據本主題內容,從最基本的動作入手,引導學生按照循序漸進的模式逐一嘗試體育動作,領會體育運動技巧。教師可以在對學生進行動作分解示范后,再將動作進行連貫演示,以此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并鼓勵學生進行分解及組合的動作展示。這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遵循運動規律的模仿及實踐,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
三、強化師生互動,培養學習情感
體育運動的過程實則也是師生溝通交流情感的過程,尤其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年齡較小,對體育運動的理解能力有限,且專注力和自律意識也相對較弱,所以為提高小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教師應提高與學生的互動和情感交流意識,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放松下來,讓學生感受到一種平等意識,對教師產生信賴感,增強師生之間的理解和信任度,使師生關系變得更加融洽,這有助于提高體育運動技能的教學效率。教師也應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互動,以此確保體育教學氛圍的和諧、寬泛,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體育技能學習空間,提高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也能夠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情感。
四、構建學習環境,增強體育精神
在對小學生體育運動技能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從硬件和軟件兩個層面入手,為學生構建一個高效的體育技能學習環境。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結合體育教材內容,為學生播放一些體育技能的分解動作展示,并通過暫停播放功能,讓學生對體育技能認真研究、仔細學習,使學生能夠高效掌握體育運動技能。同時,在硬件方面,教師也應為學生準備相關的體育運動器材,以此輔助學生完成體育運動技能[2]。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良好的體育環境下自主展示,以此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實踐能力。
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搭建多元化的網絡平臺,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體育知識。比如,教師可以在平臺上發布一些國內外的體育最新教學動態,讓學生了解體育的運動技能教學水平發展現狀。還可以利用宣傳板報等形式,將體育運動技能的動作進行分解,并配以文字解釋,這樣可以讓學生從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去學習體育運動技能,增強學生的體育運動精神,樹立學生的體育運動信念。
五、關注學生差異,開展分層引導
由于人的天賦不同,后天環境也不同,因此小學階段的學生就已經具有一定的體育學習差異,單純的以統一化、程式化的模式對學生進行體育教學引導,不利于整體層面學生體育素養的提升。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不同能力對學生開展體育分層教學引導。
教師可以通過日常觀察、體育測試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分組,并為不同組別的學生制訂差異化的教學計劃,使每一個層面的學生都可以按需索取,提高不同層面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運動能力強弱分為A、B、C三個組別。對于運動能力強的A組,教師應教給學生運動難度高的體育運動技巧,要求學生在有一定運動技能支撐的情況下,對運動技能進一步深化,以此形成一個熟練度、準確度、靈活度都較強的體育運動模式。還應在此基礎上對A組學生進行縱向拓展,訓練更多的體育運動項目,這可以幫助A組的體育運動能力實現有效突破,幫助A組學生將運動能力提升一個梯度。
而對于B組學生的教學,教師可以幫助這部分學生專門訓練一項體育運動技能,通過相應的運動訓練,實現逐步提升運動技能的目的。而對于C組學生,由于運動能力較弱,對體育運動也缺乏興趣,因此教師需要從提高這部分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入手激發學生的自主運動意識,這樣才便于進行體育技能的傳授。教師可以由淺入深地先讓學生進行一些簡單基礎的體育活動進行熱身,通過運動逐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然后再對C組學生進行逐步引導。教師應建立運動長效機制,讓學生能夠逐漸體會到運動的好處,再按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點撥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