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強 侯江博 孔祥哲
摘 要:在新形勢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受到持續關注與提升,社會群體與個體都將收到來自方方面面信息的影響,高校作為新時代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應注重樹立教育新觀念,努力改進與完善現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體系和主要內容,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整體素質,不斷拓寬教育領域,改進教育方法,以增強新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1-00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1.003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推動著我國的迅猛發展,站在“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戰略高點,高校任務艱巨、責任重大。面對著新形勢的變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諸多的新局面、新情況、新任務、新特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不斷加深青年學生思想政治認識,努力提升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水平,不斷培養青年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應切實有效地做好新時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個領域的現實作用,不斷提升新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新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基本內涵
新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根據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需要與發展實際,對學生思想政治與道德素質的基本要求,其遵循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與道德素質等方面的形成、發展、變化的規律,在大學生已有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的前提下,按照有目的、分階段,有計劃、分步驟,有組織、分形式的方式不斷進行科學合理的教育影響,以幫助學生促進其自身思想認識的發展與改變,積極引導大學生逐步形成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社會主義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行為活動。新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是指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在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執行過程與現實效果通過比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從而獲得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后所實現的正向效果的顯現屬性。一方面,指其教育本身的內化效果,即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通過科學、合理、有效的傳播載體和教育方式,順利地將認知轉化為大學生自身的思想政治與道德水平;另一方面,指其教育過程中的外在效應,即通過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與道德水平,從而使其效果持續有效地促進當前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設。因此,以當前高校學習生活作為基點的新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生命之源。
二、影響新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從大視野角度分析
一是當前社會飛速發展,經濟、文化等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使新時代青年收獲了普惠,也使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了更多的發展資源與進步渠道,但與此同時,其在教育方式與實踐形式等方面也面臨著一些負面因素的考驗;二是圍繞科技進步與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諸如怎樣通過科學合理地掌握網絡技術并使其成為新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等一系列問題的提出,也要求新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通過不斷完善并給予科學有效的解決,同時,一些錯誤和虛假的信息,通過混淆視聽、魚目混珠的形式不斷沖擊著現已構筑的輿論陣地;三是在對外開放中,全球化發展必然會夾雜著憑借科技、軍事、經濟力量而試圖利用各種手段進行思想文化滲透的各類現象,他們對我國,特別是青年群體進行的思想文化滲透,也給新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四是改革日益深化的過程中,一部分長久積攢的問題和一些深層次的矛盾慢慢凸現出來,這些問題中,包括教育、就業壓力增大、分配制度、家庭生活困難等,實質上都是利益關系的范疇,與新時代大學生密切相關,這些都造成大學生思想和認識的波動,因此,正確對待這些問題,采用積極有效的引導措施,對新時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為艱巨的任務。
(二)從小群體角度分析
小群體主要是指以家庭為單位的學生成長環境。家庭環境因素會影響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其會不同程度地使學生的思想政治與道德修養在初始形成階段產生原初性的影響。新時代大學生大部分都屬于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某些優良或不良的個性心理特點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后天環境和特殊的家庭教育形成的。他們在自身成長發展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包括:自我為中心的個體意識、追求獨立與依賴他人的矛盾,希望獲得他人的同情與理解、面對挫折的適應與解決能力較弱等方面心理問題。在獨特的時代背景下,這些問題也會通過一些類似負面事件、成長壓力、情感焦慮等被放大。相比過去,新時代大學生的個性更加鮮明,對新鮮事物好奇心更為強烈,他們更需要來自外界的溝通,已實現對自身內心世界的關懷。因此,新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積極關注到上述特點,采取具有針對性的策略和措施,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從教育主體角度分析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施教者要具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健康的思想認識、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組織應具有科學的育人體系、健全的育人機制、豐富多樣的教育形式,從而通過有計劃、有目標、有影響的教育活動,使學生形成符合社會發展和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但在教育主體中諸如存在教育者理想信念不夠堅定、價值取向出現偏差、師德師風出現問題等情況,這不但容易誤導學生、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與無私奉獻精神,還會在大學生群體中滋生出一些不良的現象,這對新時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不可避免地產生著一些消極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待加強,在貼近學生的現實需要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融入新時代大學生的生活實際時缺乏科學性;在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還需提速,教育載體支撐力量比較有限等,這些無疑都對切實發揮新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設置了些許障礙,也提出了若干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