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奎 佘勇 黃明慧 徐鴻宇
摘 要: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應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愛國精神、崇高理想以及創新意識等高素質,那么如何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培養和塑造高職院校學生的“三線精神”,已成為具有“三線精神”背景的高職院校需要研究的重點,以實現專業知識傳授與德育教育的統一。本文以《發動機構造與檢修》課程為例,探索“三線精神”在專業課中的培養與塑造的教學思路,為“三線精神”在汽車專業課中的培養與塑造提供一些幫助,同時也有助于全面推進學院課程思政建設。
關鍵詞:高職院校 三線精神 課程思政 發動機構造與檢修
On the Cultivation and Molding of the "Three-line Spirit"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Kui She Yong Huang Minghui Xu Hongyu
Abstract:The technical skillstalents cultivated b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have good professional qualities, patriotism, lofty ideals and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so how to cultivate and shape the "third-line spirit"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process ,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a background of "third-line spirit" to realize the unit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and mor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the "Engin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cours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ideas of the training and shaping of the "third-line spirit"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provide some help for the training and shaping of the "third-line spirit" in automotive professional courses so as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ours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ree-line spirit, curriculum ideology, engine structure and maintenance
1 引言
新中國成立初期,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出現不平衡現象,為了加快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則需要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的支援,這就產生了三線建設,三線建設涉及西南三線、西北三線和中南三線,其重點在四川、貴州、云南等西南三線地區。在三線建設初期,為了祖國的西南和西北地區的經濟得到發展,東部地區的技術精英和政治骨干無怨無悔地放棄城市的生活條件,來到生活較為艱難的西部地區,把自己青春年華獻給西部地區的建設[1]。
對于中國經濟史來說,三線建設是一次大規模的工業遷移的過程。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雖然從三線建設的開始到現在已有半個世紀,但是依然沒有被人忘記,對現在的各行各業仍然有著較深的影響。其中,三線建設中的“三線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推動中國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三線精神”內涵包括: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高職院校培養的技能人才應具有職業素質、愛國精神、崇高理想、創新意識等高素質,對于具有三線建設背景的高職院來說,應結合三線建設來探索在專業課中高職院校的學生“三線精神”培養和塑造的方法,本文是以汽車專業課《發動機構造與檢修》為例。
2 現狀分析
目前高職院校對于培養與塑造學生的“三線精神”相關研究甚少,沒有形成系統性的方法。因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現存問題,來探索出可行性、系統性的方法[2,3]。
2.1 沒有充分理順講授專業知識與“三線精神”的關系
對于具有三線建設背景的高職院校,目前的現狀是知識傳授與德育育人沒有深度融合,協同教育機制尚未形成體系。導致教師在課堂上沒有系統地將“三線精神”與授課知識進行有機融合,更有甚者的是在課堂上沒有提及“三線精神”,因此學生在平時生活和學習行為中很難把課堂上的知識進行升華,沒有充分理解“三線精神”的含義。
2.2 專業課教師駕馭“課程思政”的能力明顯不足
高職院校的專業課教師大多數都不是思想政治專業畢業的,同時也沒有從事思想政治工作。雖然在專業課教學方面具備豐富的經驗,但面對學生的思政教育明顯經驗不足,教學方法有待提高。導致有些教師為了完成學校思政教育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三線精神”案例的引入不自然,與專業課程內容脫節,部分學生不僅沒有領會思政內容,甚至會產生抵觸心理。
2.3 “三線精神”的思想政治教學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挖掘。
職業教育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對于汽車專業課程的專業教學資源庫,已經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公用型資源,同時網絡上各類資源也是相當的豐富,滿足各種教學場合的使用。而對于“三線精神”的思想政治教學資源比較雜,缺乏梳理。與此同時,互聯網上的資源與專業知識關聯不緊密,相關程度不高,并且這類資源大多數沒有進行任何加工,導致汽車專業教師很難找到可用的資源,勢必造成教師在使用資源時,基本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使用,給學生講授時也是按照自己理解來進行授課,很難保證教學質量。
2.4 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
專業教師在講解“三線精神”思政內容時,教學方法過于單一,但又不能完全遵循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因此在沒有掌握其他有效的教學方法的情況下,很多教師基本采用講授法和案例分析法,導致思政內容融入枯燥,學生缺乏興趣,教學效果不理想。除此之外,專業教師在進行“三線精神”思政教育時,往往是以強加的方式給學生灌輸,偏重知識的傳授,與專業知識結合很少,或者不善于結合專業進行講解,因此導致“三線精神”與專業知識的融合不夠深入,僅停留于表面,學生的德育養成難以形成,思政教育的目的沒有達到,課程思政實踐教學流于形式。
“三線精神”的思政內容融入到專業課中是為了填補專業課程著重專業知識的傳授,輕德育素養的養成,特別具有“三線建設”背景的高職院校。在專業課程中加入“三線精神”的思政元素,目的是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突出育人功能,讓學生領會“三線精神”,培養和塑造學生的“三線精神”,以達到專業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促進思政教育。
3 在汽車專業課中融入“三線精神”的方法探索
《發動機構造與檢修》課程是汽車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對于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門專業課程。因此,以這門課程來探索“三線精神”的融入是具有較為典型的意義,因此本文以《發動機構造與檢修》課程育人為例,探索在專業課程中開展“三線精神”的方法,為后續深入探索“三線精神”融合汽車專業課中提供一些幫助。
3.1 提高非思政教師的思政教學能力
對于非思政的專業課教師來說,要想把“三線精神”的內容很自然地融入專業課中,除了理順專業知識與“三線精神”的對應關系,還要提升教師“三線精神”思政內容的教學能力。結合系部自身情況,可以從四個維度來提升專業教師“三線精神”思政內容的教學能力,這四個維度包括參加思政教學能力的培訓、定期舉辦 “三線精神”的思政大比武、理順專業知識與“三線精神”的對應關系、定期開展“三線精神”的學習活動以及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從而可以促使“三線精神”課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廣泛共識,有效地提升非思政專業教師的思政意識和能力。
3.2 充分挖掘專業課程的“三線精神”思想政治資源
對于汽車專業課程的專業教學資源庫,已經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公用型資源,而對于汽車專業課與“三線精神”融合的資源基本為零,為了充分挖掘汽車專業課的“三線精神”思政資源,以下對資源庫的建設提幾點想法:
1)通過收集、匯總以及整理“三線精神”材料進行再加工,增加汽車元素,使其與專業課程內容較好地融合,與此同時,也要與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全面發展相結合,達到掌握專業知識、全面提高道德素質的目的。
2)將“三線精神”的案例劃分為緒論、承接、啟發、引導、拓展、總結等幾類,使汽車專業的整個課程體系都可以應用,覆蓋了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
3)對于教學資源的開發,可以尋求多方進行合作,不僅滿足教師的教學需求,還滿足學生學習、在職培訓和社會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需要。
3.3 研究出融合“三線精神”思政內容的教學方法
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理順傳授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三線精神”之間的關系,總結出一系列實用、易于使用的教學方法,使“三線精神”思想政治教學的武器庫得以豐富,以便教師掌握教學技能,促進專業知識的傳授與“三線精神”思政內容有效地、深度地融合,達到人才培訓計劃與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也能促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在汽車專業課的實操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應結合“三線精神”案例,訓練學生克服怕吃苦、怕累的情緒,激勵學生勇于挑戰,培養學生以艱苦創業為主要內容的愛國主義精神。
2)通過分組討論,考察學生組織和協作的能力,培養學生以團結協作為標志的集體主義精神。
3)通過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如:課前布置任務、課后任務拓展,有助于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提高,同時也能夠對學生以勇于創新為特點的探索精神進行培養。
4)教師在課堂中督促學生遵紀守法、嚴于律己的同時,也要開展啟發式教學方法,如:翻轉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再結合“三線精神”的案例,啟發學生勇于擔當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4 結束語
總之,高職院校專業課程在融入“三線精神”思政內容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在專業課中培養和塑造學生“三線精神”還需要高職院校的同仁共同去探索、去實踐。希望本文一些的措施能夠對推進“三線精神”課程思政的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機制體制基本健全提供一些幫助。
參考文獻:
[1]陳先兵.論“三線精神”的理論內涵和重要價值[J].攀枝花學院學報,2020(4):23-28.
[2]李群山,葛維春.充分發揮三線文化的育人功能——當代大學生三線建設歷史與文化認知情況調查與思考[J]. 李群山,葛維春.宜春學院學報.2016(02):111-115.
[3]何悅,李諾輝.試論三線建設中的抗爭精神對當代大學生的啟示[J].科教導刊, 2020(6):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