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京菊
摘 要:近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逐漸發展以及綠色環保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國出臺了大量的政策來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不僅為相關節能技術的研究提供了多元化通道,同時也為職業院校建設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提供了平臺,進而為整個行業的可持續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但是由于該專業或課程的發展起步較晚,因此在校企合作進程當中深度不足,而且課程體系的建設不科學,或多或少影響了人才的培養效率,需要高職院校能夠加以重視,深化校企合作的同時,出具更完善的課程理論體系和實踐平臺,為培養出高素質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主要基于校企合作下,談談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
關鍵詞:校企合作 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 教學改革 策略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of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Course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Zhao Jingju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hina has issued a large number of policie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which not only provides diversified channels for the research of related energy-saving technologies, but also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build a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major, which in turn lays a solid talent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industry. However, due to the late st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major, there is insufficient depth i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ces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unscientific, which more or less affects the efficienc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requir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pay attention. While deepe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 more complete curriculum theory system and practical platform are issued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in th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This article is mainly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discusses the strategy of teaching reform of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courses.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1 前言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逐漸發展,國家大力提倡開展節能技術的研究工作,并側重于引導高校和高職院校來對相關的高端人才加以培養和引進。這樣一來,不僅推動了行業的進步,同時也為青年人的就業提供了保障。但是由于高職院校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的發展歷史相對較短,因此無論是課程體系的建設還是校企之間的融合進步,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學校和企業之間加強聯動,為人才的培養提供保障機制和實踐化平臺。
2 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和課程的基本概述
2.1 專業介紹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達到10萬億元,人才需求為85萬人左右,面臨巨大的人才缺口。基于此,各大高校和職業院校為了能夠豐富教學體系,新成立了新能源汽車專業,并開展多樣化的新能源技術教育,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車技術、新能源發電技術和新能源應用技術等,不僅專業多元化,而且教育手段也呈現出多極化的特點。尤其是近幾年來,新能源汽車逐漸駛入快車道,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新能源汽車制造崗位,技術人才由最開始的嚴重空缺,到如今得到妥善的補充和安置,不僅解決了青年人就業發展的問題,同時也為相關技術的升級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
2.2 特點
首先,實戰性強。該門課程以新能源的維修和使用為基本的開發契機,需要邀請國內外企業專門的維修技師和培訓專家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并依照企業需求現狀對新能源汽車等相關的課程進行設計和開發,使專業設計和課程的創建符合企業實際的工作內容。
其次,適用性較強。要求高職院校相關學科負責人能夠結合當前的新能源發展趨勢,對整體的課程結構進行更為多元化的把控,一方面使課程符合職業教育的特點。另一方面使課程內容和實踐體系可以適應新能源汽車專業方向的學生應用,以便于為其日后的就業發展提供多元化的保障。
最后,配套資源相對豐富。高職院校組織企業能人和學校教師共同研發新能源汽車專業的教材,要求教材的性能和教學的設備需要互相符合和匹配,使學生能夠在獲得知識強化的基礎上完善技能,并以任務驅動來有效地承接任務工單,從而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
3 基于校企合作下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改革教學的意義
3.1 有利于搭建多方主體交流和合作的平臺
高職院校在進行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當中,依托深度的校企合作,能夠使學校、企業以及新能源行業實現“三位一體”的和諧發展。無論是教材的更新、人才的培養,還是后續資源的應用,都能發揮出各方主體的優勢,并形成合力開展深度合作,共同培養專業化人才。尤其是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訂單化項目的新形式,可以直接借用學校的知識、技能結構、課程模式、成績評定以及人才規模等,幫助企業來獲取更高端且針對性強的對口人才,并完善人才的培養效率,進而為各方主體的有效溝通和交流提供多元化的平臺[2]。
3.2 進一步優化了課程教學改革水平
高職院校想要進一步優化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效率,需要建立以任務驅動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改革機制,以便于優化課堂教學水平。在實踐中,要求教師能夠以真實的情境為基礎,從企業當中引進高質量的項目和工作任務來開展實踐化教學時,教學內容體系獲得深度改革,并設計出符合教學流程的真實業務模塊和教學內容,以便于促進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這樣一來,依托真實的項目和真實的案例,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實習者的學習興趣,從而樹立更為崇高的職業理想。
3.3 對教學實踐實行了全方位的指導
基于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在進行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大多實現了企業工程師和學校教師的共同授課,并生成專業化的雙導師制。這樣一來,高職院校能夠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基礎,而且也可以直接與院校對接來確保項目任務數量的充足,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專業化的實踐保障,并生成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質量監督體系,共同強化監督課程。例如,企業與學校共同制定專業化的教學計劃,采取“三分理論、七分實踐”的教學模式,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之上,以學生為中心對其實踐流程和理論夯實進行全方位的指導,使學生可以在實踐的過程當中學以致用,為日后的就業發展提供保障。
4 基于校企合作下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
4.1 建立“雙導師”制,設計優質的教學方案
高職院校在進行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如果單純依靠學校教師的力量來進行教學內容的優化和專業的課程指導是遠遠不夠的。基于此,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能夠聯合企業的專業員工,例如技術指導、管理人員等開展深度密切的合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建立雙導師制,一方面由學校的專業教師為學生傳授與時俱進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由企業的員工來為學生們傳達當前企業對新能源汽車技術人才的需求現狀、工作細節以及崗位需要等。同時,多方教師主體還需要依照行業法則以及院校人才的現狀來設計更加優質的教學方案,使學生們可以在夯實理論基礎的情況下具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社會實踐,了解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進而為落實職業規劃提供更為多元化的保障[3]。
4.2 開展深度合作,創建多元化的實踐基地
高職院校以往在開展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僅與學校建立了淺層次的聯系。如讓學生們有機會參觀企業的實訓項目,或者是臨近畢業到企業中實習,這樣雖然也能夠增強學生們的見識,開闊其眼界,但是由于校企合作不足,難以讓學生們真正體驗到新能源汽車技術等相關行業的前進方向。基于此,高職院校需要與企業簽訂長期合作的合約,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多元化的實踐基地。首先,學校要承諾每年為合作企業輸送一定數量的人才,解決企業的用人危機。其次,企業也應該毫無保留地對新引進的合作院校的人才進行專業能力的培養,使其多多接觸最新的項目任務,強化人才社會適應能力的同時,也能夠為企業的發展增添活力。其中實踐基地的建設一方面可以依托政策優勢獲得融資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出資在校外或企業旁建設一定規模的實踐基地,供學生們定期參與學習。
4.3 建立校企合作平臺,豐富實踐教學環節
想要進一步改革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的有效性,要求教師在深化理論講述的基礎之上,可以更多地探索實踐教學的環節。并利用校企合作平臺生成多媒體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在緊跟行業發展方向的基礎之上,使學生可以學習新能源汽車網聯化以及智能化等核心的技術。其次,引導學生們來體驗國家著名車企一汽大眾等公司的企業文化,了解汽車產業全面加速電動化的產業布局,以此來獲取技術亮點。最后要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校內外組織的新能源汽車創新設計大賽,通過布局電路、焊接車身以及設計圖紙等各環節,讓學生更明確地掌握新能源汽車的制造過程和設計方法,從而深化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4.4 優化考評方式,拓寬學生評價通道
為了可以進一步客觀公正地檢驗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效果,要求企業導師和學校的專業教師能夠聯合起來,將學生們的考評模式進行有序的升級,拓寬評價渠道。例如課程結業考試成績、平時成績和實踐成績均占30%,剩下的10%則考察學生們日常的學習和實踐態度,以及學習積極性等。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優化學生的評價效果,同時也能夠進一步促進考核方式的改革,為人才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4]。
5 結束語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推動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教學的改革,一方面可以搭建多方主體交流和合作的平臺,另一方面也能夠對教學實踐實行全方位的指導。基于此,在具體的校企合作和教學改革中,應該建立雙導師制,設計優質的教學方案;開展深度合作,創建多元化的實踐基地;在建立校企合作平臺的基礎之上,可以豐富教學實踐環節;最終通過優化考評方式,拓寬學生的評價通道,使評價結果更加公正客觀,進而為培養出高素質新能源汽車技術領域的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余磊,劉淳.淺談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模塊建設與研究[J].時代汽車,2020(23):74-75.
[2]趙生昌.高職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教學研究[J].中國設備工程,2020(19):235-236.
[3]張正旭.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踐分析[J].南方農機,2020,51(12):120.
[4]趙青青.新能源汽車技術課程改革與探索[J].中外企業家,2020(0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