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昱 薛凡
摘? ?要: 課程思政建設,是創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重要舉措。為深入推進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應圍繞高校課程思政協同建設主題,從協同建設的科學依據、協同建設的內容建構、協同建設的實踐教學創新等三方面,進行闡述,探索協同建設的規律性、增強導向性、提高科學性。
關鍵詞: 高校? ?課程思政? ?協同建設
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落腳點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力抓手。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為主線,綜合運用教育學、認知心理學、管理學等學科研究成果,為推進大學課程思政協同提供多方位支撐。
一、高校課程思政協同的內涵
課程思政,是指堅持把立德育人作為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課程建設、課程實施和課程資源開放等環節,全面發揮課程的德育功能,使課程目標設置、課程內容設計、課程過程實施和課程結果評價與“立德”“求知”相統一,實現教育的本質,達到育人的“終極目的”。
高校課程思政協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所有課程與德育目標的協同。高校是大學生德育的主要場所,所有課程的任課教師都應落實立德樹人的初心使命,強化課程的德育意識,把傳授知識和承擔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要求相統一,把傳授知識和發掘課程思政資源的需要相統一,把強化授課技能和增強課程德育功能相統一,堅持樹立全員德育的理念,努力實現“三全育人”。二是所有課程與學生所處學段的協同。低中高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水平、心理發展及所處的求學環境不一樣,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設置也不一樣,要依托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設置整體化銜接、分層次遞進、螺旋式上升的內容教育序列,使課程與課程、課程與學生相互匹配、融合、發展。
課程思政從內容體系上說,有著共生共進、優勢互補的特點,不同課程和知識點共同提高立德樹人的成效。具體表現在:各門課程圍繞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教育、文化自信教育、人格養成教育等方面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法律、政治、經濟、勞動、心理、自然科學、傳統文化教育,堅定學生理想信念,把自身投入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中[1]。
二、高校課程思政協同的科學依據
推進課程思政協同的承載主體是課程,課程本身的德育價值和教學的道德屬性是課程思政協同的內在需求,同時課程思政協同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育理念創新和實踐創新的必然要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2](68-73)。
1.德育功能是課程的天然價值
課程本身具有德育價值。斯賓塞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為“完美生活”做準備,認為“科學知識”最有價值,許多活動都建立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之上,“智育”既是整個“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德育”的關鍵基礎,課程的“德育”功能必須體現在課堂教學之上。在人才培養上,課程必須從人的需要和興趣出發安排相關內容,課程的設置或內容的選擇主要應依據學生的需要,以便讓學生更好地思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更多地關注生活的“多重面目”,更好地理解社會和自己,做好職業規劃,引領未來發展。
2.德育內容在不同課程中的具體呈現
在教育實踐中,所有課程都具有德育價值,無論是德育功能明顯的人文課程,還是德育功能比較隱性的自然科學課程,都具有知識和道德雙重屬性,必須把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有機融合。不同學科蘊含的德育內容各有側重,以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為例,前者的德育內容主要在于認識自然,后者的德育價值主要在于認識人自身,但這種區分并不絕對,科學不僅可以給人類的美好生活提供物質基礎,還可以用來培養價值觀,比如尊重事實與證據的理性精神等,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社會科學更是承載著豐富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內容。
3.教學的道德屬性
教學的基礎主要包括知識的基礎和道德的基礎,好的教學必然有倫理學的基礎,離開道德的目的,教學就變得不可理解,道德問題是內在于教學過程的問題,在教學中無處不在。教學作為一項道德的事業,必然要求在實施過程中立足教育公平,講求科學的方法,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僅要體現公平、包容和創新,還要強調對話、互動和合作,突出體驗和實踐。
三、高校課程思政協同建設的內容建構及特點
高校課程思政協同建設要根據課程思政的總體目標和各學段的目標要求,結合低、中、高年級學生特點,科學構建和合理優化各級各類學校課程體系,分學段有序推進德育,使各階段的課程形成分層遞進、螺旋上升、整體銜接的內容序列[3]。
1.低年級階段課程思政以形成道德認知為重點
政治認同方面:開展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教育,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展祖國發展變化成就教育、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典型教育,了解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生活幸福的堅強核心,激發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情感。國家意識教育方面:了解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本內涵,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國家安全;認識堅持民族平等團結的重要意義,旗幟鮮明地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和繁榮;了解我國經濟、社會、生態、軍事、資源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強化對多元化接納的意識和態度。文化自信教育方面:引導學生熱愛祖國河山、悠久歷史和寶貴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人格養成教育方面:引導學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培養積極的自我認同,認識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形成積極的生命態度和自然和諧的生態意識;引導學生懂得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養成尊重憲法、維護法律的行為習慣,遵守社會生活公共規范,自覺遵守社會公德,能辨別正義和非正義行為,維護公平正義;理解與人交往的基本原則,懂得與人和諧相處,懂得對人守信、對事負責,樹立自身作為國家主人的責任意識;理解合作的內涵,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2.中年級階段課程思政以形成責任使命為重點
政治認同教育方面: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及基本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國防教育等,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責任感,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國家意識教育方面:充分認識國家領土和主權神圣不可侵犯;看到我國自發展中的優勢和不足,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認識堅持民族平等團結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所在,旗幟鮮明地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和繁榮;尊重多元文化,培養胸懷祖國、關心世界的廣闊視野。文化自信教育方面:開展傳統文化深層次內涵教育,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人格養成教育方面:學會應對挫折的方法和技能,學習應對精神創傷的危機功能與技能,形成獨立、健康的人格及正規規劃人生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和人生觀,關心人類生態,自覺參與環境保護;積極承擔公民的社會責任和義務,樹立依法治國和公平正義的理念,正確認識民主與法制、自由與紀律、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懂得依法履行政治參與權利的重要性,熱心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能妥善處理人際交往中的沖突和矛盾,培養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
3.高年級階段課程思政以提高思政素質為重點
政治認同教育方面: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核心,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自覺維護黨的領導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國家意識教育方面:自覺捍衛國家制度,維護國家統一和國家安全;理解和認同“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外交思想,強化國際交流合作意識及增強溝通能力;探討全人類共同價值觀念,深入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文化自信教育方面:引導學生將弘揚民族精神與投身改革開放的實踐相結合、與培育時代精神相結合。人格養成教育方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夠正確規劃人生發展;不斷加深道德認知、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實現思想成長、學業進步、身心健康有機結合,樹立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科學發展理念;積極承擔公民的社會責任與義務;能夠做到尊重差異、相互寬容和善于合作。
四、課程思政協同建設的實踐教學創新
對于課程思政協同建設而言,有好的教學內容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將內容落實到各學段各門課程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進行創新,特別需要在課程思政內容轉化、實施過程、課程資源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4]。
1.高校課程思政內容轉化創新
高校課程思政不斷改革創新,教學效果日益顯著,但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未來高校課程思政各學段、課程間的內容縱向銜接,思政課與其他課程之間的內容橫向貫通,還可以進一步改進和優化。一方面,應重點圍繞如何讓課程思政協同建設“落地生根”,著力從心理學、腦科學、方法論、哲學等相關理論出發,探求各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接受意趣,深入研究如何在協同過程中從德育內容的適合性、德育方法的針對性、德育目標的合理性等方面確立課程分層遞進、螺旋上升、互為補充的重點內容[5]。另一方面,應該按照課程標準為先、教材建設細化落實的原則,努力提高課程標準編制水平,堅持將國際教育要求、社會發展需要與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相結合,聚焦核心素養,探索協同促進德智體美諸多融合的路徑方法,形成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2.高校課程思政實施設計創新
“課程育人”與“課程思政”是一個整體,相輔相成、相互依存,教育工作者要有機融合知識技能與德育因素。一方面,課程思政因素之于學科知識技能,是內生的,不是外加的,要求對學科自身特性有深刻的認識,同時需要對德育目標有全面理解,并自此基礎上把握好符合該學科特性的德育內涵[6]。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功能,每門學科都具有多方面的德育功能,不同學科德育優勢功能各不相同,要把握課程思政內涵的呈現特點,無論是較顯性的還是較為隱性的德育因素,在教材中的呈現方式都不應單一枯燥、一成不變,也不能只為了“翻花樣”,德育的呈現方式應精心思考,相輔相成。
3.課程思政資源開發創新
課程思政資源是在一般德育資源的基礎上,適合本學科、具有鮮明的學科屬性和學科特點的德育資源。課程思政資源是學科教學完整發揮育人功能的基礎條件。一是以教師為主導的開發方法。不同的學校,學生特點和需求各不相同,需要教師針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實際需求挖掘和甄別社會教育資源,利用“課程化”方法,對資源進行“賦性”和“賦能”,發揮社會資源的教育價值。二是以專家為主體的開發方法,發揮校外教育機構的專家力量,對于建好“社會大課堂”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三是善于用好國家重點建設資源,國家重要的教育示范基地是寶貴的課程思政資源,這些資源的利用需要集中不同學科教師深入研究,并根據學科教學要求有效對接,發揮同一資源對各相關學科的教學支撐作用。四是利用好珍貴的“即時性資源”,教師應及時獲取,善于提煉,如藝術展覽、重大科技活動等,其中包含特殊時期非常難得的教育資源,應及時發現和利用。可以從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重大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傳統文化藝術教育資源、重大發明的教育價值、現代革命精神教育資源、現代影視和網絡信息教育資源等方面進行探索。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2020-06-06.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翁鐵慧.大中小學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整體構架與實踐路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高錫文.基于協同育人的高校課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2).
[4]錢欣,曾寧.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研究述評[J].理論研究動態,2019(6).
[5]楊建超.協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理性審視[J].南通大學學報,2019(6).
[6]劉清生.新時代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審視[J].江蘇高教,2018(12).
基金:本文系2020年度浙江科技學院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一般項目“協同育人機制下高校‘課程思政推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0SZ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