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世琦


摘 要:在網絡影響力大行其道的當下,忽略審美文化的多元發展使當代大學生的審美格局逼仄又狹隘。這份調查報告旨在探究大學生藝術鑒賞審美的現狀以及對審美教育的缺憾提出建議,借此幫助社會更好地處理大學生藝術審美理論建構以及審美教育的普及等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藝術美學鑒賞;審美教育
1 研究背景
伴隨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人們被大量信息淹沒,缺乏獨立自主的思考,以至于過度地對社會灌輸的審美標準生吞活剝,從而導致審美觀念有向畸形的、只注重外表發展的趨勢,大學生對于比外表更深層的藝術審美的能力不足。筆者希望就國內大學生藝術鑒賞審美及美學鑒賞如何在國內普遍開展,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這個當下面臨的迫在眉睫的問題,通過該項調查報告來尋找出一個合適的解決方法。
2 研究目的
大學生等群體可以根據本文所提出的問題和調查所展現的結果進行自省,促進大學生學習并思考出自我獨特的審美價值觀、健康的審美觀。提高大學生對于藝術鑒賞的能力,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更好地完善自身,確立自己的發展道路。此外,學校等教育單位可以將美育適量地添加進校園教育中,引導青少年樹立健康的審美價值觀。
3 調查時間及方法
調查時間:2020年11月20日—2020年12月21日。
調查方法:抽樣調查法、訪問調查法、個案調查法、問卷調查法、多信息源收集法。
4 結果分析
本次調查的對象以南京市的大學生為主體(包含部分外省、外市大學生)。現實中訪問及網絡問卷總計收到有效調查結果873份。
4.1 大學生對于畫展、博物館、話劇或者是演奏會的興趣
從調查結果的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在自己十幾二十年的生活中僅僅去過一兩次畫展、博物館、話劇或者演奏會(圖1)。大學生存在接觸審美方面的匱乏,而這種匱乏帶來的負面效果就是會有更多錯誤的認知影響大學生的審美取向。
4.2 大學生文藝技能的掌握情況
部分大學生僅在小時候接觸過藝術,另一部分大學生在稍大一些后有主動學習藝術的意愿。從這些答案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本身愿意去學習藝術,并且通過藝術學習樹立相關的審美觀(圖2)。
4.3 大學生對于藝術的選擇興趣
平時看視頻的時候是否會選擇文藝類節目(圖3)?去藝術館的緣由(圖4)?這兩個問題的答案綜合在一起能夠體現出絕大部分大學生有接觸藝術美的興趣,只是缺乏這種機會,如果學校、社會能提供更多的去藝術館的機會,可以預見大學生會建立對美的正確理解。
4.4 大學生對于藝術作品的鑒賞理解能力
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大學生對鑒賞藝術是一竅不通的,少部分大學生稍微通曉藝術鑒賞,極少大學生能很好地鑒賞藝術(圖5)。綜合其他問題的答案能夠看出,不愿意并不是大學生不去鑒賞藝術的原因,根本原因是機會的缺少。
4.5 大學生對于社會審美所謂“潮流”的趨同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大學生順從了時代的潮流審美,樂意去根據社會表現出的美的標準去追求美,只有少數大學生能夠堅持自己的審美,故可以得出潮流對大學生的審美具有一定的同化作用(圖6)。
5 調查結論
通過本次調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大部分大學生很容易受到社會審美潮流的影響從而忽略了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錯誤的審美價值觀將會影響大學生的審美觀建立。此外,從調查結果中也能看出,絕大部分的大學生并不抗拒參與藝術鑒美活動,而是缺少接受藝術鑒美教育的機會,從而導致能力缺失現象。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應該及時地提出一些應對精神美學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的解決方案。
5.1 推廣公共圖書館圖書閱讀
豐富圖書館推廣的形式。例如,在圖書館的中央大廳里放置海報,告知學生與美育相關的書籍的位置,方便他們去借閱。同時,輔以海報引發大學生興趣,也可以開展美育電影、動畫閱讀、光影展覽等圖書館活動。
5.2 多樣化審美教育、藝術長廊進校園
美育的目的是使更多的“美”走入人們的視野,使審美多樣化,改變目前審美趨同的趨勢。藝術能激發人們的審美想象力,而不同種類的藝術更能促使人們對美進行辯證思考。就目前的審美教育而言,人們太過于注重膚淺的外表美,不能很好地把握外表與情感美的側重。因此各高校及中小學可以通過“藝術長廊”的形式使藝術進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根據美學發展歷史,將各種名家名作懸掛于學校走廊并對作品加以介紹與分析,使學生了解各個藝術流派的審美價值,如寫實派、印象派與抽象派等多種藝術流派。對學生固有的審美進行沖擊,進而促進審美多樣化,促進學生審美教育素質的綜合發展。在學校開展活動的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設計、美術、音樂、走秀等多方式展示自己獨特的或宣講活動中介紹的不同的審美觀,使各種各樣的審美觀念走入人們的視野。屆時,可以對積極參加、想法獨特的同學予以多種形式的獎勵。
5.3 將美育正式劃入教育課程
對于美育形式和內容的創新,不妨借鑒國內外成功的范例。從人的認知度來看,相比老師在講臺上說教,創造一個自由和諧的環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參與者都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審美,并通過自己的表達來反映他們所秉持的審美觀,也就是表達與體驗。在校內,要充分利用課上和課下,結合校內課程和校園社團,營造一種沉浸式的氛圍。借助互聯網和云平臺,將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條件允許的可以借助AR設備和虛擬現實技術,實現美育的沉浸式體驗。在理論課中介紹中國與世界審美發展史,通過對歷代人民服飾、妝發、建筑、藝術作品、音樂作品等的變遷的介紹,發現歷代人民的不同審美,通過對同一時期不同地區的服飾、妝發等的差異的介紹,發現多民族的審美差異。在實踐課中開設美術、音樂、舞蹈、建筑賞析等多門課程,學生根據個人喜好選擇相應課程,通過對各種藝術的鑒賞形成豐富的審美觀。同時,可以針對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因人施教。舉個例子,在人文社科類專業中可以把藝術鑒賞力更多地側重在音樂、服飾、畫本、詩歌方面。可以在詩歌中滲透美育教育,在對詩歌之美的感受中,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理解詩歌,對語文素養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好處。也可以在課文插圖的學習過程中滲透美育教育,課文中的插圖是很好的教育資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欣賞、思考,以此來提高其審美能力。在理工科專業中,可以更多地將美育課側重在建筑學、模型、天文學上。通過美育課程向學生們介紹宇宙的奧秘、星系的美感,這樣不但加深了理工科大學生對美的理解,同時激發了年輕人探索宇宙奧秘的熱情。教師可以給學生們講述各種美景背后的科學原理,也可以通過提問方式讓學生們自主思考,學以致用。綜上所述,美育課程的合理開展可以實現讓學生們提高藝術鑒賞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知識修養,甚至可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5.4 根據課程的需求完善配套設施
要把美育作為一門正式的課程,需要相應的資源來支撐。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合適的美育的教材,其次是美育課程的教師隊伍,只有對教師隊伍與教材進行科學的編制,像已有的課程一樣形成一套完整的體制進行建設,才能夠實現課程的目的。另外,美育教師需要豐富的美學知識和專業知識,需要高校進行相應的長期經費投入,在引進人才的同時對教師進行集體培訓。同時,美育教師的培訓以及課程的開展必不可少的還有教師的辦公場所和教學地點。所以高校可以投入一定的資金,為美育課程的展開提供畫室、音樂廳以及琴房等專業場所。在美育教材的編制方面一定不能空而不精,教育主管部門可以根據高校美育課程的目的,組織專家編寫一套完整的、科學的、實際的教材,讓參與美育課程的老師和同學都能切實地融入教材,要避免以往部分教材過于追求思辨性而忽略了實用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