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霞



摘 要:博物館是國家、民族宣傳其文明成就和發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標志。隨著社會的發展,博物館文化在國家文化體系中發揮著日漸強大和潛移默化的軟實力作用。隨著觀眾對博物館需求的不斷增加,其社會教育職能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傳統的社會教育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博物館如何走出傳統社會教育的瓶頸,縮短與社會大眾的距離?唯有博物館人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轉換角色”,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經驗,才能把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更好地融入社會,使其成為觀眾永遠的朋友。
關鍵詞:博物館;社會教育;以人為本;轉換角色
博物館作為公益性文化教育機構,肩負著傳承民族優秀文化、開展社會主義教育的重任。博物館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它是依托博物館陳展開展的教育,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來策劃教育活動,具有終身教育的性質。近年來,隨著國際范圍內對博物館社會教育服務理念認識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博物館界專家認為:一座博物館的存在意義不僅僅在于其收藏了多少文物珍品,更在于其利用自身資源發揮的社會作用。在社會文化多樣性發展的今天,如何讓收藏在博物館的文物都活起來,發揮博物館的獨特作用呢?關鍵要堅持“以人為本、轉換角色”,變“走近”民眾為“走進”民眾,才能讓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在潛移默化中融入民眾,服務社會。
1 新時期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2015年發布并實施的《博物館條例》是中國博物館行業首部全國性法規文件。條例對博物館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其中“教育”成了博物館的首要功能。條例的發布標志著博物館教育上升到國家層面。新時期博物館文化發展目標,將從滿足廣大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拓展到保障廣大民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再拓展到讓廣大民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這是“以人為本”理念在博物館領域的體現,同樣也說明了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在新時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16世紀德國思想家、改革家M.路德曾指出:“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于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于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它的共同設施之華麗,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學識、開明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利害攸關的力量所在。”從社會發展來看,公民的素養、人們所受的教育,均與博物館有關。社會教育工作是博物館的一項重要工作,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博物館教育在社會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為社會發展服務已經成為現代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的主流。
現如今,博物館已由冷峻森嚴的學術研究機構向開放式的公眾活動中心轉化。如果說收藏是博物館的心臟,那么社會教育則是博物館的靈魂。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文化,宣傳愛國主義,增強人們的審美觀念。它是博物館各項工作中最貼近公眾、最直接服務于公眾的部分。
2 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在融入社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不可否認,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都開展得有聲有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具體融入社會的程度,可能還有不盡人意的地方,綜合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①很多博物館開展社會教育活動更注重于活動的形式,在融入學校、社區等方面,教育體系缺乏系統性和長期性,這樣當然不會收到很好的社會效果,更談不上很好地融入社會了。
②很多博物館,特別是一些小的市縣級博物館,由于硬件、軟件等各方面的原因,社會教育團隊分工不夠細化,還處于疲于應付的階段。
③陳列展覽是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首要和基礎性的工作,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們對于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館傳統的展覽模式已經逐漸失去吸引力。
④博物館的講解工作還未能做到“因人施講”,講解形式比較單一。
⑤很多博物館,講解員缺乏系統性和長期性的培訓,講解知識儲量普遍不夠。
3 “以人為本,轉換角色”,推動博物館社會教育更好地融入社會
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博物館作為公益性文化單位,要時刻堅持“以人為本,轉換角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努力把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開展好,以更好地融到社會,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3.1 堅持“以人為本”,開展社會教育活動
博物館是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是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目前全國的博物館已陸續向觀眾免費開放,這正是國家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體現。博物館開展社會教育活動,要面對更多不同的社會群體和不同的需求,如成年人、青少年、農民、學者等,應根據觀眾策劃出不同類別、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活動,讓觀眾能夠樂于接受并參與其中。比如晉城博物館與學校合作策劃的“奔跑吧,少年”活動,針對的群體是青少年。首先讓同學們在講解員帶領下參觀博物館的陳展,接下來通過有趣的博物館尋寶環節,讓同學們在做游戲的同時加深對展廳文物的了解,拉近文物與同學們的距離。為加強晉城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推進青少年素質教育,晉城博物館積極加入了“晉城市青少年社會教育聯盟”,為青少年提供實踐平臺,開展青少年教育工作。晉城博物館在暑期舉辦的“小小講解員公益培訓班”,就是依托博物館的陳展給同學們精心設計課程,由講解員分組到展廳一遍遍實地輔導,使孩子們的講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博物館和家鄉歷史文化的熱愛。挑選在活動中表現優秀的孩子充實到博物館志愿者隊伍中,不僅更好地服務了觀眾,也為孩子們提供了展示的舞臺,為博物館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晉城博物館還針對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策劃一些活動,如“七一”組織福利院兒童到博物館過生日,通過精心的活動安排,孩子們不僅領略到了家鄉歷史文化的厚重,同時也感受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組織晉城特校學生到博物館參觀,通過講解員熱情耐心細致的講解,讓孩子們近距離地感受家鄉的歷史文化。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社會上的所有公民都能夠享受到博物館的文化資源,真正讓博物館成為人民自己的博物館。還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開展博物館教育。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技術為博物館教育傳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徑。晉城博物館近幾年有了自己的數字博物館、微信平臺、手機App,觀眾到博物館參觀,通過手機掃描博物館的二維碼就可以獲得語音導覽,非常便捷。網絡空間不受時空限制,博物館將新技術運用于數字化建設,帶給觀眾全新的視聽體驗。觀眾可以隨意對數字化展覽、展品進行旋轉,欣賞不同展覽和文物的視頻和音頻等,滿足多層次的需求。這樣的展覽方式打破了時間、地點的限制,人們隨時隨地打開手機就可以欣賞博物館的展覽,了解相關歷史文化知識,便捷了人們的生活。
3.2 打造專業團隊,細化分工
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隨著時代的發展,愈來愈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博物館不僅要有專門從事社會教育工作的專職人員,更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細化、分工,要有專門負責策劃活動的人員,要有專門針對活動資料進行具體設計的人員等。國家級或省級博物館在這方面做得都非常好,從活動的前期策劃一直到后期的實施以及意見反饋,都有條不紊地進行。比如內蒙古博物院的科學考古夏令營以及“歡樂大課堂”知識競賽,之所以搞得很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有一支分工明確的團隊,策劃活動充分考慮參與者的心理,注重細節,辦出了特色。對于規模比較小的市縣級博物館,考慮到硬件、軟件等方面條件的限制,可根據實際情況招募志愿者。志愿者來自社會各行各業,這樣不僅可以補充人力,而且拉近了博物館與社會的距離。例如,晉城博物館接待南非友人的活動,在與南非友人互動拆裝斗拱的環節,就是讓博物館志愿者來協助完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人力的不足,從而使活動能夠順利開展,且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另外一定要打造專業社教團隊,細化分工,落實人頭,才能避免吃“大鍋飯”的現象。每年定期進行社會調查,綜合分析、實事求是地制定社教活動方案,確保把活動開展好,做出特色。
3.3 制作與觀眾“零距離”的展覽
博物館的陳展應首先從觀眾的角度出發,制作出更多觀眾愿意參與、可視性好的展覽,這樣可以很好地與觀眾形成共鳴。一個好的陳列展覽不僅可以吸引觀眾眼球,而且可以使他們很容易接受展覽所傳遞的信息。博物館開展的所有社會教育活動都是以展覽作為依托的。因此,一個博物館的展覽要充分考慮不同觀眾的需求,推陳出新、創新展覽形式。如晉城博物館引進的“帽美如花”展覽,就是在傳統展覽方式的基礎上搭配“童年記憶的趣味活動”,讓觀眾通過活動拾回童年記憶,再來看童帽的展覽時會更加親切。“月圓中秋 情滿草原”活動是晉城博物館依托陳展“八百年不熄的神燈—祭祀成吉思汗的鄂爾多斯蒙古族歷史文化展”策劃的青少年互動活動,通過讓孩子們穿上蒙古族傳統的服裝,學跳蒙古族舞蹈,學習蒙古的語言、禮儀,欣賞蒙古民俗風情展示,繪制出心中的草原形象等環節,讓孩子們在欣賞展覽的同時,親身體驗與展覽相關的活動,不僅可以吸引孩子們的眼球,還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加深他們對蒙古族歷史文化的了解,也拉近了孩子們與展覽的距離。
3.4 “以人為本 轉換角色”,講解工作做到“因人施講”
講解員承擔著社會教育的重要責任,不管是在展廳講解,還是到學校社區進行宣傳,針對不同群體的需要,要注重講解的藝術性和靈活性。比如哪些群體應該注重專業性,哪些群體應該注重通俗性,不能“千人一面”。“說教式”的講解方法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要轉換角色,遵循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觀念,做到“因人施講”。給觀眾創造足夠的空間,要根據陳列所提供的基本知識,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再結合實踐讓觀眾得到啟發和教育。講解內容要常講常新,做到寓教于樂。在講解過程中要始終遵循“一切為了觀眾,一切服務于觀眾”的宣教理念,積極引導觀眾從不同的角度向講解員提問,充分發揮觀眾在參觀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我們要營造寬松的空間氛圍,與觀眾建立一種平等、尊重、信任、和諧的關系,使他們在參觀過程中真正感受到參觀的樂趣,同時又在精神愉悅中受到教育。
當然,做到“因人施講”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需要長期的工作實踐,注意在工作中觀察不同觀眾的不同需求,形成自己獨特的判斷力,才能滿足不同觀眾的不同需要。
3.5 要重視博物館講解員系統性和長期性的培訓
隨著社會的發展,觀眾對博物館講解員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所以博物館必須有一套針對講解員的長期的具體的培訓辦法。
①可以定期邀請歷史、文物、禮儀、播音等方面的老師來博物館給講解員授課,或者網絡授課。
②宣教部門內部可以每日或每周固定時間組織講解員進行與講解有關的比如吐氣、發聲、形體等方面的訓練。
③定期組織講解業務競賽,通過比賽查缺補漏。
④可以為講解員訂購與業務有關的書籍或電子刊物。
這些措施不僅可以讓講解員及時獲取最新的知識,講解技能也能事半功倍地不斷提高,這樣才能更好地為觀眾服務,也從側面提高了博物館的形象。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作為具體承擔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的宣教工作人員,只有與時俱進,時刻把觀眾放在第一位,“以人為本、轉換角色”,通過實實在在的工作,搭建好文物與觀眾的橋梁,真正讓文物有“溫度”,博物館社會教育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博物館才能真正走進觀眾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