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昕 李彬



摘要:風景園林設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有關設計心理學的應用仍然需要繼續發展和探索。結合設計心理學的相關概念,探索設計心理學與風景園林中人們行為的聯系,參考示能、意符、映射、反饋的概念,研究設計心理學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更好地指導和約束人們在園林中的行為。本文以蘭州市金城公園為例,觀察人們在園林中的行為模式,分析總結在風景園林設計過程中設計心理學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設計心理學;行為需求;風景園林應用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0-0-03
園林景觀的發展日新月異,作為園林景觀的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要分析哲學概念和功能性概念,哲學概念用來表達一個項目的外形、目的以及潛在精髓;功能性概念是指在每個項目中都有功能性的問題需要解決[1]。明確分析這兩種概念的實質是滿足園林使用者的心理和情感。設計心理學是重要的參考,結合心理學知識,有效地預判園林中人們的活動行為,讓身處于園林中的各類人群都可以得到更加豐富舒適的體驗。
1 設計心理學輔助風景園林設計
1.1 心理學研究人的行為現象
任何設計專業都需要設計心理學的理論支持,設計心理學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把人們的心理狀態,尤其是人們的需求心理,通過意識作用于設計[2]。總的來說,設計師要通過分析人群活動,結合場地以及使用人群的特點,準確地指導和約束人們在場地中的相關行為。
1.2 指導相關行為
設計心理學的研究離不開對反應的觀察,人對外界不同的刺激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從行為角度看,人的心理情感反應會導致相應的行為[3]。在日常生活中,人總是要和外界進行互動,小到某一種產品,大到整個環境,設計師的任務就是要考量各項因素如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在園林景觀中對路線的制定、設施的使用、區域的功能預設等,都需要用通過巧妙的設計去指導人們的相關行為。
1.3 約束相關行為
在園林中,人們的部分行為總是會被看作不文明或是不正確的,而我們通常的解決方案是加強管理、增加懲罰條款、安排人員監督等措施,而這類措施往往成本較高且成效低。站在設計師的角度,應當結合心理學理論,采取更巧妙的措施對這類行為予以約束。設計過程中要考慮人們與客觀事物的互動,分析人們的行為以及心理動機,使得所設計的產品能夠讓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得到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享受[4]。因此,園林景觀就是在園林中的活動人群的“產品”,站在這個角度,設計心理學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十分重要。
2 示能、意符、映射、反饋在園林中的應用
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A·諾曼在著作《設計心理學1:日常的設計》中提出示能、意符、映射、反饋的概念。設計師應分析這些概念,并思考運用于風景園林設計當中。
2.1 概念解讀
示能(Affordance)是指某一物理對象與人之間的關系,反映了事物之間可能發生的任何交互行為。意符(Signifiers)是一種提示,告訴用戶可以采取什么行為,以及應該怎么操作,是提示用戶做出相關行為的符號信息。映射(Mapping),標識兩組事物要素之間的關系,并且有很強的對應關系,簡化了邏輯關系方便用戶理解。反饋(Feedback)——溝通行動的結果,是控制論、信息論的著名概念,同時也傳遞了用戶行為結果的有效信息[5]。在園林中,通過分析人們的心理活動,預設人們將在園林中會發生的行為。進而約束和指導人們的行為是最終要達到的目的之一。
2.2 示能與意符在風景園林中的應用
簡單來說,示能就是一種與人交互的物品(或是景象)具有的能力。例如,一塊平面,我們可以在上面放置物體,其具有支撐能力;也可以根據平面的高度和面積想象成觀景平臺,供人行走活動;這塊平面的材質可能是堅硬的,也可能是柔軟的,可以用來坐或是仰臥,這些特性會使人們得到不同的示能。在園林的空間中,人們在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中,大多會根據日常經驗決定自己該表現出怎樣的行為。
意符的概念或許比示能更重要,意符與示能有所差別,主要作用是提示人們采取什么樣的行為來達到相關目的。最簡單的意符是類似在出入口的大門可見的“推”或“拉”字符來提示門該如何使用。在風景園林中,需要對這些概念進行思考和設計,從園林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指導園林中的人們能夠按照預期開展行為活動,使更多的人可以在園林中得到較好的體驗。
2.3 映射和反饋在園林中的應用
映射和反饋在產品設計中可以讓用戶更容易理解產品使用方法以及通過不同的反饋機制來反映用戶的行為是否正確。
人們在陌生的環境中,能快速了解整個大環境的方式就是看地圖。景觀平面圖不僅要表達出園區的主題和內容,更需要告知游客游覽路線以及其所處方位。映射簡單來說就是能否將一個概念對應到另一個概念中,大多數園林的總平面圖都存在以下幾個容易導致人們出錯的問題:第一,圖示中游客此時所處位置不明顯;第二,圖示方向與實際空間對應不明確,導致迷失方向;第三,圖示無法告知明確的游覽路線。人的記憶有長期和短期,一般在入口處接觸到的總平面圖很快就會忘記導致記憶失效,選擇了不適合的路線,因此要在重要分岔路口繼續放置此類平面圖和指示系統,用映射的思維進行設計,可以減輕處于陌生環境人們的記憶負擔,獲得良好的游覽體驗。
3 分析評價設計心理學在風景園林中的應用——以蘭州市金城公園為例
蘭州市金城公園位于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經過不斷的完善,配備設施更加齊全,建筑雕塑更加精美,園內生態環境也得到改善。公園主要以西固歷史文化為載體,各類仿古建筑加以點綴,以及現代的設施和燈光進行裝飾,是為市民提供休閑、健身、娛樂、社交等多方面活動的綜合空間。
3.1 研究方法
目前,設計心理學研究方法主要脫胎于心理學研究方法,大致分為觀察法、實驗法、模型法、測量方法、統計方法以及其他方法六大類[6]。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觀察法:不通過提問或交流,系統地記錄人、事物或相關事件的行為模式的過程[7]。通過實地考察,觀察人們在公園內的行為,用拍照、文字等記錄方式了解人們與環境互動的行為模式,并進行總結分析評價,從設計心理學的角度剖析該環境如何指導和約束人們的相關行為,是否能夠滿足人們在公園內的相關需求。
3.2 分析評價
3.2.1 主入口景觀評價分析
金城公園的主入口大門是十分具有特色的,漢代闕樓風格的大門(圖1)為整個公園拉開了序章。從風景園林設計的哲學概念來分析,大門的仿古造型給來訪游客帶來了整個公園主題的基礎印象,充滿歷史底蘊和古色古香的文化氣息。從尺存方面來看,這種大尺存的設計手法,可以使人產生崇敬、肅穆的情感,為公園內的相關場地所要表達的精神做了很好的鋪墊。
從功能性概念進行分析,主要出入口的最大作用就是分流人群,尤其在春節期間,金城公園有豐富的節日活動,人流量較大。經過科學研究,當人群密度超過1.2㎡時,步行速度明顯減慢,行速可以調度人群密度[8]。因此,金城公園的入口處做了一個用于分流人群很常見的設計,設置折回的護欄(圖2)用以分流人群。這一方法在改善人群流動以及照顧游客的心理活動方面都是十分高效的。有以下幾點好處:一是使人群更有秩序,避免踩踏事故的發生。二是在疫情期間方便管理人員進行人員的管控。三是從心理學層面來看,我們不喜歡排隊的原因之一是排隊會讓我們覺得自己無法控制局勢。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就是“缺乏能動性”讓我們感覺不好[9]。這種曲折的護欄會延長人們行走的時長,相同的等待時長下,如果人們處于“前進”狀態,看得到進展,就會免于因排隊等待帶來焦慮。
3.2.2 總平面圖評價分析
總平面圖是園林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可以讓游客在最短的時間內大致了解陌生的環境情況,如金城公園平面圖(圖3)。
有待改進的方面:一是此平面圖放置位置不明顯,不在通過主入口后的必經之路,難以被游客發現。二是未標注游客此時所在位置,不能很好地起到導覽作用。三是沒有規劃詳細的游覽路線,只粗略概括通路,實用性不強。四是平面圖未設置其他語言,對外國游客的考慮不夠細心。
未受過專業訓練的人識別平面圖示并不如專業人員敏感,因此,設計師在設計供游客使用的圖示時,應當站到游客的角度進行分析。人們想得到的信息主要包括公園的主要內容、此時的方位、不同活動的游覽路線,從這三方面出發進行設計,會發揮平面圖更大的作用。
3.2.3 園林設施評價分析
園林設施的設計與設計心理學有極大的關系。園林設施是直接與人們互動的各類客觀事物,人機工程學研究的是各類物體與人互動時的尺寸、數據參考,而設計心理學是要滿足更多人的需求,視場景而定。
金城公園的案例中有以下值得討論的設計:一是垃圾桶的設計呼應了整個公園的主題,但是缺點是頂端平面面積過大,給了人們“反示能”的作用,煙頭和細小垃圾殘余較多(圖4)。二是園林雕塑尺存靈活,有大尺存給人以威嚴崇敬感的“李息將軍雕塑”,也有小尺存給人以親切活潑感的“十二生肖雕塑”,但是小尺存雕塑經常被游客乘騎、倚靠等(圖5),可以通過改變材質或形狀、增加護欄或花池的方式改善這一現象。
3.2.4 空間布局評價分析
金城公園的空間分布較為合理,動靜分明,功能多樣,可以滿足市民在園中的大部分需求。空間布局反映的是景觀的序列,從心理層面看是為人們做情感設計,打造不同的空間,預設好人們的行為活動,使其獲得舒適的身心體驗。
根據平面圖繪制景觀分區及軸線(圖6),金城公園的空間布局大致分為活動、文化主題、景觀游覽、水域活動、健身活動五大區域,景觀軸線清晰,各個分區之間互不干擾,功能多樣。根據圖示空間布局,游客可以很好地體會到公園要表達的意境以及所需求的活動。
4 結語
4.1 設計心理學滿足更多人的需求
參考設計心理學進行設計是一個抽象卻又極為重要的設計原則,其中主要包含以下3個方面:第一,考慮到更多人的使用需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齡段、不同生理條件等都是設計師需要思考的問題。第二,以人的行為活動為參考進行設計。設計師應該充分觀察人們的行為習慣,記錄不同人們的活動方式,參考人機工程學內容,進行設計。第三,要注重獨一無二的場地主題精神,深度挖掘當地的文化內涵和主題精神帶給人們更好的心靈體驗。
4.2 設計心理學在風景園林設計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設計心理學要把心理學中人們的行為現象運用到設計中,尤其是在前期的設計階段,充分參考人的心理動機和行為習慣,滿足人們在景觀當中的心理需求。設計的最終目的應當是解決人們遇到的問題,同時應該考慮到人們心靈層面的情感體驗。因此,設計心理學在風景園林中的實際應用仍然需要實踐,應當被作為重要的設計參考原則加以重視。
參考文獻:
[1] [美]格蘭特·W·里德.園林景觀設計 從概念到形式(第二版)[M].鄭淮兵,譯.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5-16.
[2] 馮茜茜.園林景觀設計中心理學思維的研究[J].河南林業科技,2006(02):38-39.
[3] 余聲.基于設計心理學角度的景觀營造設計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0(23):218-219.
[4] 周恩玉.淺談當代設計心理學的研究與應用[J].文化創意,2020(05):17-18.
[5] [美]唐納德·A·諾曼.設計心理學——日常的設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1-27.
[6] 王重鳴.心理學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9.
[7] 柳沙,譚宇.設計心理學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J].裝飾,2020(04):10-15.
[8] 喬治.道教旅游景區中環境空間人性化尺度應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46.
[9] [英]安妮·魯尼.極簡心理學[M].黃鈺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98.
作者簡介:羅昕(1997—),男,甘肅蘭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李彬(1963—),男,甘肅蘭州人,本科,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