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燕云
【摘? 要】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是重要環節,是促進學生提出問題、懷疑、總結、分析問題的過程。傳統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模仿教師不等于探究,很多教師對真正的探究理解不夠全面。筆者認為:科學探究即“做思共生”,在實際教學中激發學生問題意識,引導學生活躍思維、舉一反三,達到思維能力培養的目的。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科學教學;探究性思維;訓練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17-0108-02
【Abstract】Cultivating students' exploratory thinking in scienc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and is a process that promotes students to ask questions, doubt, summarize, and analyze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students imitating teachers are not equivalent to inquiry, and many teachers do not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real inquir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scientific inquiry is "symbiosis of thinking and doing", which stimulates students' problem consciousness in actual teaching, guides students to think actively, draw inferences from one another,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ultivating thinking ability.
【Keywords】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Scientific teaching; Exploratory thinking; Training methods
在傳統教學中,小學科學教學以教師為主體,教學方式也是填鴨式講解,需要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理解教師所講的科學知識。因此,受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學生學習差異、教學時間等限制,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逐漸降低,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失去科學探索的興趣。
一、小學科學探究思維培養的必要性
首先,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皮亞杰理論提出:孩子在十幾歲時思維和認識已經超過現實本身,將現實納入可能性和必然性的范圍。簡而言之,該階段的孩子完全可以擺脫現實約束思考問題。由此可見。小學階段讓學生進行思考、質疑、總結等思維活動是科學探究重要內容,即:該階段的學生完全具有科學思維。其次,小學階段的學生的行為和技能、知識和思維容易受到影響,且發展迅速,此時若可以抓住學生科學思維,對其進行啟蒙、指導、訓練、激發,則有利于培養其探究性思維,提高教學效果。最后,從教學實踐角度分析。隨著新課程標準的落實,現代教育提出了做中學,因為小學科學課不僅以探究學習為目的,也以探究為科學學習方式,手腦結合才能深入學習,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此外,科學學科綜合了客觀性與主觀性。其中,客觀性僅是表層意義的客觀,說明了科學知識具有開放性特點。所以,科學學科不僅是結果,也是過程。對教師來說,教學既是教知識,也是知識的生成過程,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充分詮釋了科學思維的培養也是這樣。
二、小學科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科學學科缺少重視
科學學科不同于語文、數學,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學校、家長和教師過于重視語文、數學等學科,而缺少對科學等學科的重視。在教學教學中教師不約而同地忽視科學學科,錯誤地認為:科學對學生考試成績提高、探究思維、今后發展等沒有實質性的幫助。
(二)教學方式落后
科學學科缺少重視,與教師有直接關系,很多教師并非專業畢業,缺少豐富的經驗和教學方式,甚至科學學科為其他學科的教師代替,因為身兼數職而沒有過多的時間研究探究性思維的培養和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所以教學效果不理想。
(三)教學資源匱乏
小學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性,教學方式不同于語文和數學,科學需要在實驗中根據相關實驗結果展開教學,鼓勵學生動手探究、觀察、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但現實情況是,學校實驗室有限、實驗設備少,無法滿足全校學生科學教學的需求。因此,多數教學現狀是教師演示,學生觀察科學現象,導致學生探究性思維得不到訓練。
三、小學科學探究性思維訓練的方法
科學思維是基于事實證據、運用科學概念,通過科學推理和論證對客觀事物的本質、規律及其相互關系作出判斷和解釋、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變化作出預測的認識方式。科學思維主張質疑是思考的視角、實證是判斷的尺度、邏輯是論辯的準繩。
(一)制定訓練計劃
新課標準強調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創造思維、思維活躍,要求教師做好教學計劃,如探究性思維的培養過程、方法、安全保護。同時,為培養學生科學態度與科學探究能力,教師還需引導學生發揮頭腦風暴、實踐操作,逐步生成科學思維,幫助學生全面發展。比如:在“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教學中,教師介紹實驗工具,如:燒杯、鹽、水、玻璃棒等。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教師還需做好材料計劃,如實驗操作時放入水、鹽的量。只有做好全面教學計劃,才能使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得到有效訓練,順利完成教學計劃,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加強探究活動實施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處于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性格活潑、多動,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為此,教師可以抓住學生這一特點,鼓勵學生深入探究。所以,在科學教學過程中,為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例如:采取游戲化教學,小學生對游戲有著濃厚的興趣,游戲教學可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其主動思維的能力。比如:“形狀”教學中,教師將不同物體形狀的標注不同的顏色,并標注不同數字展開相關游戲,學生根據游戲規則可以選擇不同的形狀。整堂課下來,學生參與積極性較高,活躍了思維,有助于探究性思維的訓練。
(三)做好教學總結
在學科教學后,教師要進行相應的總結,其中還要通過學生對材料的總結、分析、對比等思維活動,確保其探究性思維得到有效訓練。教學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對科學現象、數據等進行交流,使其相互啟發、補充,在合作探究中總結結論,逐步提升探究能力。比如,在“磁鐵的性質”教學中,教學主要針對磁鐵各部分的磁性強弱是否相同展開探究。于是,在反饋階段發現,有一組學生的實驗數據不同于它他小組。當問題產生后,教師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反思,梳理自身探究的內容,在反思基礎上找到問題根源。該過程就是學生思考、反思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
(四)借助先進的教育技術
新課程標準下,多媒體等新型教育技術得到了應用并獲得了良好的反響,創新了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提升了教學效率,此外,為學生打造了自主學習空間,滿足了學校實驗資源不足的問題。而且擴寬了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更有利于學生深入探究、理解和記憶。
(五)開展實驗探究活動
第一,完善實驗教學指導。小學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主要路徑,教師要重視知識驗證性活動展示,規范操作,為學生實驗操作提供演示,引導學生分析現象、發現問題、確定結論,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促進其積極思考。教師在掌握實驗原理后,應盡量由學生獨立操作,便于其更好地感受科學過程、掌握規律,生成反思的習慣,培養探究性思維。第二,合理引導探究過程。教師應通過生動、形象的講解調動學生積極性,正確引導。對于簡單的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對于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教師可以提供探究目標,培養其發散思維。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質疑、合理猜想,將科學學科和科學探究進行有機融合,促進學生探究性思維的形成,為學生后續科學思維的培養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袁滟.淺析新課程標準下小學科學教學中探究性思維的訓練[J].中華少年,2019(18).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