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力,有助于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但是,一直以來,學生學習力的培養并不理想,冰山理論的提出及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為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力培養提供了助力,有助于教師改變數學教學方式,引領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逐漸形成學習力。
【關鍵詞】冰山理論;小學數學;學習力
中圖分類號:G6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17-0128-02
【Abstract】Cultivating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in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helps students develop the consciousness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clarify their own learning goals. Howeve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has not been ideal for a long tim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ceberg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have provided assist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ability, helping teachers to change mathematics teaching methods and leading students Gradually form learning ability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Keywords】Iceberg theory;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Learning ability
一、概念界定
(一)冰山理論概述
維瑟尼亞·薩提亞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治療大師,也代表了以她為命名的成長模式。她所提出的冰山理論,形象地比喻出了人的外在行為與內在心理。冰山理論是薩提亞家庭治療的重要理論,其認為一個人的“自我”就像是一座“冰山”,我們所能夠看到的“冰山”外表是人的行為,但是“冰山”內在卻不為人所見。為了讓每一個人都能夠認識不同層次的自我,教師應引導學生層層進入“冰山”的內里,通過感受、觀點、期待、渴望直至正確認識自我的過程,讓學生不被自身所知的自我束縛,并將其轉化為正能量。將冰山理論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助于激活小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小學生在正確認識“自我”中形成學習力。
(二)學習力的內涵
在時代發展的背景下,新的信息、新的科技、新的領域不斷出現,學生只有自身具備較強的學習力,才能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適應日新月異的生活。那么,學習力究竟是什么呢?很多人認為學習力是指學習的能力,其實不然。除了學習的能力之外,學習力還包含了學習的動力、毅力與創新力,體現于學生獲取、分享、應用與創造知識的能力。學習力大多來源于學生具備明確的學習目標、強烈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競爭力的強調,是衡量學生綜合素養的一個重要尺度。在學生具備學習力的情況下,其學習精神、學習心理以及學習意志都會達到最佳狀態,具有更持久的學習動力,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憑借積極的學習情感與堅定的學習毅力認真觀察、主動分析思考、自覺探索應用,從而達到授之以漁的學習境界。
二、冰山理論視域下小學生數學學習力的培養措施
冰山理論對于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所起到的效果更加明顯,這種影響從冰山理論的“自我”開始,通過自我的察覺、探索,進一步了解到自我的期待,并將覺察、探索與期待轉化為最終的學習行為,實現由內而外的學習能力的提升。冰山理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過程主要分為冰山理論→探索自我→明確期待→轉化行為。對此,筆者進行以下幾點分析:
(一)利用冰山理論,探索自我
行為是人的心理與情緒的外在表現形式,具有可見、可變的特點。當人的某些行為不被自我所接納時,人們會選擇用各種方式應對這種不被自我所接納的行為,如逃避、排斥等,學生的學習行為同樣如此。當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行為不能夠得到周圍人特別是教師的認可時,他們的自我情緒與自我感受會受到影響,產生消極的學習行為。為了帶領學生走出自我否定的錯誤觀點,教師可以在數學教學中利用冰山理論,引領學生了解行為之下的感受、情緒與體驗,然后思考考試成績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分數不理想是什么感受?我對數學學習抱有怎樣的期待?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引領學生在探索自我中開始關注自我內心,走出“我學習能力差”“我智商不夠高”“我沒天賦”等自暴自棄的錯誤觀念,使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更遵從自己內心的期待與渴望,不再因自我否定而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權。
(二)利用冰山理論,明確期待
如同感受、觀點一般,期待同樣是屬于自我的,是學生在學科學習中對自己選擇的期待。若在數學學習中學生的自我期待未能獲得滿足,他們對“自我”的認識就會發生改變。比如,當自我期待未被滿足,并且學生自己并未察覺到的時候,容易自我否定;而當自己的學習成果未能達到他人對自己的期待時,學生就會出現否定他人的行為。冰山理論在小學生數學學習力培養中的運用,可以幫助小學生在自我探索中發現自我期待是什么?為什么自我期待未能滿足?并開始主動思考自我期待能夠實現的方法。小學生受到思維發展能力的限制,往往對于自己的期待不能合理定位。當期待過低時,學生會感覺數學學習沒有挑戰性,而當自我期待過高時,會因經常無法達到滿足而喪失學習的自信。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冰山理論,適當降低學生的自我期待,并引導學生尋找滿足自我期待的方法,并鼓勵學生下定決心、保持學習的勁頭,為自我期待的實現付出努力,讓學生在明確的學習期待下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從而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力的形成。
(三)利用冰山理論,轉化行為
冰山理論在教學中應用的最大價值在于,通過學習力的培養轉化學習者的行為,行為轉化的原則并非因為學習者的學習行為而發生了什么事,而是體現在學習行為的事件是怎么發生的,并且學習者在各個體驗層次中獲得了哪些行為的轉化。
比如,在分數乘法的教學之后,教師給學生出示習題“公交車始發站共有24人上車,其中有1/6的人沒有座位,中途某站有1/3的乘客下車,但是在這站中上車的人數是下車人數的3/4,請問此時有多少人沒有座位?”面對這道題,很多學生都會因為思維條理性不夠或思路不夠清晰而出現計算結果錯誤的問題。若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教師面對這樣的問題,大多會選擇直接講解正確的解題過程與解題思路的方式。但是我們發現,這樣的教學方法難以引發學生的共鳴,很多學生只是簡單地糾正錯誤或記錄教師講解的過程,當學生再次遇到此類問題的時候還是會犯同類錯誤,對于學生的學習幫助不大。而在冰山理論下,當學生的錯誤已經發生時,教師不是直接糾正學生的錯誤,而是要求學生自己發現錯誤,找出錯誤產生的原因,學會記錄錯誤,善于利用錯誤,學會如何應對錯誤,從錯誤的發現、糾正與反思中提高學生的自我覺察能力,深度挖掘學生學習行為層次下的冰山,引領學生積極地自我覺察、自我確認,尋求適應自我學習的新型應對模式,以此激活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讓學生的學習行為轉化源于自身的發展需求,而非教師或家長等外界因素的強迫,以此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力的提升。
總之,薩提亞所提出的冰山理論有助于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探索自我、明確期待與行為轉化中實現自我成長,讓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也要關注學生的內心覺察,借助冰山理論轉化學生的自我否定觀點,使學生樹立積極的學習思想與觀念,從而激活了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意識與動機,助力小學生數學學習力培養目標的實現,為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朱永生.概念意義中的隱性評價[J].外語教學,2009(04).
[2]尹國君.營造高效小學數學課堂 凸顯課堂生命活力[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3(16).
作者簡介:戴悅(1972.8-),女,漢族,江蘇鹽城人,本科,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