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立榮

摘 ?要:目的 ?探討耳穴壓豆在防治肛腸手術患者術后尿潴留方面的護理效果。方法 ?將夏津縣人民醫院2019年5月~2020年4月期間行手術治療的300例肛腸疾病患者,應用抽簽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納入150例患者。對照組則采用常規護理,研究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以耳穴壓豆為主的護理措施,比較兩組患者的尿潴留發生率、術后第1次排尿時間、尿流量、尿殘余量,術后不同時間點排尿癥狀評分和住院時間差異。結果 ?研究組的尿潴留發生率、尿殘余量和術后1 d、2 d、3 d排尿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術后第1次排尿時間和住院時間也短于對照組(P<0.05),且研究組的尿流量要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以耳穴壓豆為主的護理措施在肛腸手術患者的術后護理中有著良好的效果,該護理措施不僅能夠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還有助于患者術后尿潴留發生率和排尿癥狀評分的降低,在肛腸手術患者術后尿潴留防治中有著極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耳穴壓豆;肛腸手術;尿潴留;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5-0123-03
近幾年,隨著我國飲食習慣的改變,各類肛腸疾病發生率均明顯提升。目前,外科手術在各類肛腸疾病患者治療中均較常用,通過手術能夠直接對患者病變的病灶組織進行切除,從而有助于患者臨床癥狀得到快速緩解。但是,肛腸手術患者術后發生尿潴留的概率高達52%,是一種嚴重影響肛腸手術患者術后恢復的并發癥[1-2]。為此,本文抽取2019年5月~2020年4月間于夏津縣人民醫院行肛腸手術的300例患者進行了臨床對比研究,希望能夠為廣大肛腸手術患者的術后恢復提供一定的幫助,現總結相關研究資料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 一般資料
醫院倫理委員會已同意此研究的開展,抽取2019年5月~2020年4月間因肛腸疾病在夏津縣人民醫院行外科手術治療的3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抽簽法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納入150例研究對象。研究組,男75例、女75例;年齡區間24~61歲,平均年齡(41.22±10.26)歲。對照組,男78例、女72例;年齡區間25~60歲,平均年齡(41.59±10.22)歲。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一般資料數據經統計學軟件驗證無顯著差異(P>0.05),可比較。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真實完整;②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治療依從性差;②合并精神疾病、認知障礙和溝通障礙;③中途退出研究。
1.3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首先,醫護人員應予以患者心理干預和健康知識宣教,通過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予以針對性心理干預,幫助患者營造一個舒適優質的休養環境,并向患者進行尿潴留臨床表現、相關性因素和危害等健康知識的宣教,提升患者的依從性。其次,醫護人員應于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取出患者的肛內填塞敷料,解除敷料對患者膀胱的壓迫,并通過下腹/會陰毛巾熱敷、聽流水聲和會陰部溫水沖洗等措施刺激患者的尿意,促進患者的尿液排出。最后,醫護人員可通過藥物(痔瘡寧栓)塞肛的方式緩解患者的術后肛門疼痛癥狀,并促進膀胱括約肌痙攣的緩解,起到預防尿潴留的作用,必要時可采用在醫生的指導下予以患者導尿。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以耳穴壓豆為主的護理措施。耳穴壓豆:術前1 d及術后1 h指導患者取采用可暴露耳郭的舒適體位,常規消毒后利用探針選取患者耳郭周圍的雙側肺、腎、神門、尿道、肛門、膀胱和皮質下等穴位點,將王不留行籽置于裁剪后的脫敏膠帶上,并將膠帶粘貼于選取后的穴位點上。粘貼完成后叮囑患者對脫敏膠帶固定位置進行按揉,2~3 min/次,5~6 次/d,以穴位點產生脹痛感或耳郭發熱為宜。穴位按摩:取關元、三陰交和氣海等穴位進行按揉,每穴持續按揉5~10 min,當患者出現明顯的下腹部墜脹感時于肚臍下四橫指腹部中線上進行垂直按壓,后指導患者用力排尿。
1.4 ?評定標準
比較組間尿潴留發生率、術后第1次排尿時間、術后第1次尿流量(患者術后第一次排尿時采用尿流量計進行測量)、術后第一次排尿后殘余量(小便后立即采用B超監測方式進行測量)、術后不同時間點(1 d、2 d、3 d)排尿癥狀評分和住院時間等指標差異。
尿潴留診斷標準:①術后6~8 h未排尿;②患者存在尿急、窘迫感、下腹脹痛明顯并抗拒;③恥骨上方可見隆起,由壓痛感、叩診濁音,可觸及脹大膀胱[3]。
排尿癥狀評分:采用癥狀評分法于患者術后1 d、2 d和3 d時進行排尿癥狀分數評定,分為0~3分,0分表示無癥狀,排尿正常,分數越高則患者排尿越困難。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軟件比較組間各項觀察指標差異,計數指標采用[n(%)]進行表示,并應用χ2進行檢驗;計量指標則應用(x±s)進行表示,采用t檢驗,檢驗后若P<0.05則表示組間差異有意義。
2 ?結果
2.1 ?術后尿潴留發生率
研究組術后有26例患者發生尿潴留,發生率為17.33%,對照組術后有50例患者發生尿潴留,發生率為33.33%。組間差異經統計學軟件驗證發現有意義(χ2=9.322,P =0.002)。
2.2 ?術后排尿情況
研究組的術后第1次排尿時間相較于對照組患者更短,尿殘余量較低,尿流量則較高,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術后排尿癥狀評分和住院時間
研究組術后1 d、2 d和3 d的排尿癥狀評分均要低于對照組(P<0.05),且研究組的住院時間也要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尿潴留是肛腸手術患者的常見術后并發癥,是一種尿液充盈膀胱但無法順利排出的癥狀。肛腸手術患者術后發生尿潴留的原因同麻醉藥物、心理狀態和手術刺激等因素有著直接的關系,故臨床針對肛腸術后尿潴留的預防及治療也多采用心理干預和物理誘導排尿等方法[4]。但是,上述尿潴留防治措施普遍存在操作繁瑣和起效慢等缺陷,患者接受程度不高。
為此,本文研究了以耳穴壓豆為主的護理方案在防治肛腸術后尿潴留方面的作用,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組的術后尿潴留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且研究組的術后排尿情況也優于對照組,排尿癥狀評分和住院時間也均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得出上述結果的原因在于,我國傳統中醫將尿潴留歸屬于“癃閉”的范疇,耳為“宗脈之所聚”,通過對耳郭周圍的肺、腎、神門和尿道等穴道進行刺激,能夠促進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復,并起到減輕尿道括約肌痙攣的作用,從而有助于肛腸手術患者術后尿潴留的防治,有助于患者術后恢復效果的提升和住院時間的縮短[5]。并且,以耳穴壓豆為主的護理措施還具有操作簡便、無副作用、效果好和經濟花費低等優點,患者接受程度較高,更易進行應用。
綜上所述,以耳穴壓豆為主的護理措施在肛腸手術患者的術后護理中有著良好的效果,該護理措施不僅能夠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還有助于患者術后尿潴留發生率和排尿癥狀評分的降低,在肛腸手術患者術后尿潴留防治中有著極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王亞靖.耳穴壓豆護理干預對肛腸術后尿潴留的影響[J].首都食品與醫藥,2020,27(10):184-185.
[2]孫真理.耳穴加灸法預防痔瘡術后尿潴留經驗總結[J].中國社區醫師,2020,36(4):123-124.
[3]谷枝旺.耳穴壓豆聯合腹部按摩在肛腸病術后尿潴留中的應用[J].中國肛腸病雜志,2019,39(4):45-46.
[4]秦燁,李春耕.艾灸聯合耳穴壓豆預防肛腸術后尿潴留的護理研究[J].西部中醫藥,2018,31(11):102-104.
[5]侯麗丹.肛腸術后尿潴留應用中醫特色護理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20(8):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