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剛?李書?馮剛


摘 要
勞動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通過對四川大學附屬中學教師、家長、學生三個群體進行問卷調查發現,當前普通高中勞動教育在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存在相應的現實問題和現實需求,為此,應全方位提升勞動認知水平,以知促行;整合勞動教育空間,以實踐體驗達成情感認同;強化勞動教育的社會屬性,錘煉勞動意志;建立勞動教育課程規劃記錄制度,培育勞動文化。
關鍵詞
普通高中;勞動教育;現狀;問題;路徑
作者簡介
劉世剛,四川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高級教師;李書,四川大學附屬中學,一級教師;馮剛,四川大學附屬中學學生發展處主任,高級教師
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強調尊重勞動,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2013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深入開展“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教育的意見》;2015年,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發布《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2017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提出通過開展各類主題實踐、勞動實踐、研學旅行、志愿服務等,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印發,提出構建符合中小學實際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勞動教育的途徑,特別對勞動教育必修課、課外校外勞動時間以及學年勞動周等提出了具體要求。
加強勞動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推動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勞動教育的實施頗有成效,但其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在對教師、家長、學生開展關于學校勞動教育的問卷調查基礎上,對學校勞動教育現狀進行探究,并提出普通高中勞動教育發展的路徑,為充分發揮新時代學校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提供借鑒。
一、普通高中勞動教育的相關研究綜述
我國勞動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以及國家層面勞動教育政策的出臺,為新時代勞動教育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也進一步促進了勞動教育研究的發展。當前,以學校為主導、以家庭為基礎、以社會為依托的勞動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多渠道拓展,同時有關勞動教育的研究進一步豐富,研究問題的指向性更加明確。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1]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著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近年來,在青少年群體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這與勞動教育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以及勞動教育被淡化和弱化有關。為此,必須高度重視勞動教育的研究。
高中勞動教育研究的生成是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共同演化的結果。1949年以來,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中“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基本原理被廣泛運用于學校教育,勞動教育尤其強調知行合一,具有充分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勞動教育逐漸與技術教育、思想教育相結合,以此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培育學生的勞動精神。進入21世紀,全面加強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成為教育新導向,黨和國家結合新形勢,對普通高中勞動教育進行頂層設計,明確政策走向,加強思想指引;突出五育并舉,強調五育的有效融合,全面加強勞動形式創新,強調家庭、學校、社會應形成合力,進一步完善勞動教育實施體系。
近年來,我國關于勞動教育研究的文章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2017年中國知網收錄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中文學位論文和學術期刊論文共227篇,到2020年已上升至3,086篇,勞動教育已成為當下學術熱點和焦點。其中,以“高中勞動教育”為主題的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共114篇,主要發表時間集中于2019~2020年,可見近兩年來,高中勞動教育開始得到更多重視。
在現有研究中,有關普通高中勞動教育的博士學位論文暫缺,4篇碩士學位論文主要側重對勞動教育現狀、問題、出路的系統分析,如《中小學勞動教育的調查與思考》選取江西南昌9所中小學,以教師、學生、家長為對象開展實際調查,發現勞動教育存在的現實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議;[2]《城市普通高中學生勞動教育管理與改革研究—以瀘州高中為例》通過分析瀘州高中勞動教育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勞動教育管理模式和勞動教育參與形式的多樣化發展之路。[3]
學科課程融合是普通高中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學科課程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有助于拓展勞動教育路徑,進一步強化勞動的實踐育人價值。基于學科教學內容,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激活勞動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當前普通高中勞動教育研究的方向之一。當前,我國勞動教育與高中學科課程融合研究主要指向學科課程中勞動教育的實施策略和實施途徑,如《勞動教育融入高中學科教學的實踐路徑》《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策略》等文章集中探討學科課程與勞動教育的關系、勞動教育融入高中學科課程的意義和具體策略等。[4][5]
針對當代普通高中勞動教育的導向與實踐,有研究從理論厚重感、現實針對性、時代需求度等方面進行探索,為學校勞動教育的開發與實施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如《“自教育”思想下高中勞動教育課程構建與實施》基于保定市美術中學的勞動課程體系,以學生為中心,建立勞動課程多樣性以及多元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的自我提升;[6]《普通高中勞動教育價值實現的路徑探索—以南菁高中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為例》以南菁高中構建勞動教育五環模式為例,提出對新時代普通高中勞動教育的價值思考;[7]《普通高中的勞動教育:挑戰與應對》基于高中勞動教育現狀調查進行分析歸因,梳理影響高中勞動教育質態的機制性和社會文化影響,提出高中勞動教育的現代教育體系。[8]
綜合考量勞動教育發展的歷史背景及現實狀態,新時代高中勞動教育應當立足實踐、面向現實,從勞動教育的體系構建、實踐路徑、重構策略等方面探索勞動教育改革途徑,充分體現勞動教育研究的現實意義。
二、普通高中勞動教育實施現狀的調查及
結果分析
為探究高中勞動教育的實施現狀,本研究基于四川大學附屬中學豐富的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分別對教師、學生、家長三個群體展開問卷調查,具體包括學校各工作崗位的教師、行政人員,以及三個年級的學生和家長,充分反映不同性別、不同學科、不同年齡段、不同身份、不同崗位的目標對象對學校勞動教育的意見及需求。網絡回收205份教師問卷、1,965份家長問卷、1,109份學生問卷,問卷回收率為100%。
問卷從知、情、意、行四個維度出發,針對調查對象對勞動教育的觀點態度進行問題的設計。問題指向主要包括三個群體對勞動政策的了解程度、對學校實施勞動教育的態度以及對高三年級參與一定量勞動的必要性認識等,力求通過問卷反映調查對象對勞動教育持有的真實態度、觀點及評價,考察調查對象真實參與日常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的現實狀態,以及當前學校勞動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通過整理與分析問卷調查數據,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將當前勞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匯總如下。
(一)知:勞動認識有待提升,勞動價值滲透明顯不足
勞動認知與觀念是勞動教育的基石。調查發現,當前學生對勞動教育有一定的認識,但認知程度并不高,沒有完全認識勞動教育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日常生活中的勞動意識有待提高。90.0%的教師認為“學生勞動意識淡薄或幾乎沒有勞動意識”;84.0%的教師和77.5%家長認為學生不勞動或不會勞動的原因是“忙于學習,沒時間”。
(二)情:勞動認同感、責任感、榮譽感的培養缺位
勞動情緒與情感是勞動教育實施的催化劑。調查數據表明,當前學生參與勞動的主動性不強,與除教師和家長外的其他勞動者接觸的機會較少,勞動認同度和情感差距較大。82.6%的家長和79.8%的學生本人都表示“學生偶爾主動或很少主動做家務”,僅有15.6%的家長、29.6%的學生認為“學生能主動并堅持做家務”。
另外,學生問卷調查顯示,45.5%的學生認為自己在勞動中存在做得不夠好等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主動性不強”;問及參加服務性勞動的原因,50.0%以上的學生表示是自己主動或學校要求,30.0%以上的學生是因為家長要求或社區組織。教師問卷調查顯示,僅10.0%的教師認為“學生能主動自覺勞動”,84.0%的教師認為“學生要在老師或學校要求下才勞動”。
(三)意:勞動過程缺乏意志錘煉
勞動意志與精神是勞動教育提升的助推器。勞動教育的過程需要學生在腦力及體力方面都有所付出,具備較強的吃苦耐勞精神。然而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吃苦耐勞精神較為缺乏,49.4%的家長認為孩子不愿做家務,93.0%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在勞動中做得不夠好等問題主要是因為缺乏耐心、太懶、怕臟怕累等。
(四)行:勞動方式單一,勞動能力有待提高
勞動行為與表現是勞動教育的最終落腳點。當前,學生缺乏社會勞動的深度體驗和勞動創造力,勞動場所主要集中于家庭和學校。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常做的家務勞動有整理房間和物品、洗碗、擦桌子、掃地、拖地、倒垃圾,會做簡單家常菜的學生不足一半,會做技術難度更高的洗滌與縫補、家電維修的學生僅占7.9%和10.8%;參加過農業生產體驗活動的學生較多,占比80.4%,而參加工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體驗活動的學生相對較少,分別占比48.8%和22.6%。高中生面臨較大的升學壓力,沒有機會進行勞動實踐,這是直接導致其勞動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三、系統構建新時代普通高中勞動教育的
路徑思考
加強新時代普通高中勞動教育,對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學校勞動教育課程的開發應基于學校現狀、滿足本校學生需要,由教師作為主要開發者,遵循教育規律以及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加快構建知、情、意、行統一的勞動教育體系,合理有效地開展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熱愛勞動,堅定勞動信念,將對勞動的知識認同、情感認同、意志塑造積極轉化為行動實踐和行動自覺。
(一)全方位提升勞動認知水平,以知促行
充分發揮理論教育、認知教育在勞動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是打造專兼職勞動教師隊伍。學校應著重培養精干的通用技術課程專職教師和能開設與勞動教育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形成以課程教學處、教育科研處為主導的勞動教育研究團隊,并重視建設以班主任、科任教師、兼職教師為主體的勞動教育實施隊伍。為深度拓展勞動理論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學校還應積極調動科研力量,對勞動理論知識進行系統化梳理,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宣講培訓。二是進行系統的勞動理論課程建設。在系列理論課程中,以“勞動的價值”“勞動創造文明”“勞動成就人生”等為主題對學生進行勞動理論教育,引導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踐行勞動精神,發揚勞動品格。三是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學校應引導家長在日常生活勞動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讓家長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為學生樹立崇尚勞動的良好風氣。四是著力發揮社區的支持作用。可聘請社區干部、“五老”干部、職業學校教師、大專院校專家教授等具備豐富勞動經驗的社會人員擔任學校勞動教育輔導員,同時邀請大國工匠、勞動模范等走進學校,對學生進行專業理論培訓、指導。
(二)整合勞動教育空間,以實踐體驗達成情感認同
為提升勞動參與度,搭建實踐與情感認同的關聯平臺,學校應以課堂、家庭為載體,讓學生有機會接觸真實的勞動場景,體會勞動情感,讓勞動“有人氣”“接地氣”,讓教育有情感、有溫度。通過開發豐富的勞動教育課程,如“巧手女紅,手作之美”“茶飲與健康”等,將勞動教育融入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讓勞動走進生活、融入人生,讓學生體會豐富的勞動情感。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是滋養價值觀念的起始線,[9]為此,應通過開展日常家務勞動,如打掃清潔、烹飪烹調等,讓學生體驗勞動的辛苦,擁有感恩之心,增強家庭歸屬感和責任感。
(三)強化勞動教育的社會屬性,錘煉勞動意志
學校應不斷完善勞動教育基地建設,建立并強化學校與社會勞動教育公共資源(如農場、工廠、綜合實踐教育基地、科研院所、實驗室、博物館等)的聯系,在更廣闊的勞動空間中錘煉學生的勞動意志。具體而言,一是進一步完善和豐富勞動空間,打造勞動教育基地;二是對接社區組織的社區服務、公益勞動等項目,發揮社區對學校勞動實踐的支持作用;三是利用好企業、高校中的生產性勞動、創造性勞動的資源,為學生提供學農、學工的專業場地。以四川大學附屬中學為例,目前學校已與四川省農科院、龍騰教育實踐營地等十余家校外機構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全力搭建勞動教育實踐平臺,為學校勞動教育提供社會化的實施空間。學校還利用勞動日、勞動周,帶領學生走進鄉村參與新農村建設,走進農業基地了解農業科技的新發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校外勞動實踐,在學中做,在做中學,以此錘煉學生的勞動意志、鍛造勞動品質,促進學生勞動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建立勞動教育課程規劃記錄制度,培育勞動文化
學校應積極出臺相應的勞動教育課程制度,以保障勞動教育落實落地。四川大學附屬中學目前正抓緊制訂勞動課程設置規劃記錄制度(見表1),力爭從課程開發、課程規劃、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安全保障等多方面出發,全面推動勞動教育的順利有序開展。
此外,學校應在勞動教育課程的設置中注重理論學習與勞動實踐并舉,盡可能讓學生參與到勞動實踐中,全面開發家務勞動、校內勞動、社區勞動、基地生產勞動資源,創新勞動教育的實踐方式。在勞動實踐中,應倡導問題解決與人格塑造并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煉之以意、導之以行,凸顯學生的勞動自覺自省、自律自發,以課程為載體,培育勞動文化。
參考文獻:
[1]柳友榮.美麗勞動:理論邏輯、本質屬性與教育進路[M]//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動教育中心.勞動教育評論:第3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51.
[2]許楊.中小學勞動教育的調查與思考[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0.
[3]李奎.城市普通高中學生勞動教育管理與改革研究—以瀘州高中為例[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4.
[4]謝發超,向小琴.勞動教育融入高中學科教學的實踐路徑[J].中國德育,2021(3):66-69.
[5]劉樂婷.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策略[J].教育觀察,2020,9(39):23-26.
[6]賀宇良.“自教育”思想下高中勞動教育課程構建與實施[J].創新人才教育,2020(3):37-41.
[7]楊培明.普通高中勞動教育價值實現的路徑探索—以南菁高中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為例[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0(3):110-114.
[8]夏心軍.普通高中的勞動教育:挑戰與應對[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46-52.
[9]尹鑫,徐潔.新時代集體主義教育的內涵、意義及實施路徑[J].中國德育,2021(3):10-14.
責任編輯︱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