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專業學習社群,是教師面對時代的變化,表現出積極的勝任力,即適應知識形態的新變化,適應科學技術的新發展,適應學校組織形態變革的內在要求。而其發展,要突出教師的“主體間性”,要推進分布式領導,要持續“在路上”。
【關鍵詞】專業學習社群;勝任力;主體間性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48-0023-02
【作者簡介】楊九俊,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南京,210013)研究員,江蘇省特級教師。
在2021年兩會的“委員通道”,唐江澎校長關于“好教育”的闡釋,直抵教育本質,回應社會關切,引起強烈反響。因為和江澎校長熟識,我們都因此跟著忙乎,比如《光明日報》《中國新聞周刊》等報刊的記者都對我進行了電話采訪。我還經常在和其他同志交流時不斷解釋,江澎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為了證明此言不虛,我會打開微信,進入“省錫中專家團隊群”,展示一下2020年上半年,唐校長組建的這個群是怎樣在十多年研究探索的基礎上,組織我們集中研討學校的“畢業生形象”(即四個“者”:終生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現在討論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簡稱“錫山高中”)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我恍然大悟,江澎一定是由自己學校的教師專業社群拓展開來,專門組織了這個特定的問題解決的群。我自己其實也成了錫山高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參與者,與有榮焉。
錫山高中為什么能出現一批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我以為,是因為唐江澎校長及其團隊一直走在改革的前沿,他們會遇到新問題,思考新方案,想象新風景。他們面對時代的變化,表現出了積極的勝任力。一是適應知識形態的新變化。傳統的知識觀是個體知識論。在笛卡爾、康德那里,知識的確證是建立在個體意識之上的。它的特點:(1)注重個體心靈,忽視知識生產共同體。(2)研究對象是經驗。(3)知識的產生與確證脫離社會對其效果的要求。(4)不關注、不研究知識與接受知識、權利與民主的聯系。[1]而羅蒂等人提出“群體知識觀”:知識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單子。恰恰相反,它是那種因為自己能夠不斷地敞開自身……建立在寬容、多樣性基礎之上。[2]這樣的知識觀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打開了新的理論視野。傳統的知識觀還認為知識是客觀的、確定的,而在大數據時代,知識顯現新的樣態。戴維·溫伯格在《知識的邊界》一書中提出幾個熱詞,如寬度、無邊界、平民主義、懸而未決、“他者”授證等。“寬度”說,足夠多的人參與,本身就是一種深度,組織專業社群,在一定意義上就是體現“寬度”。二是適應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唐江澎校長幾乎斬釘截鐵地說:“基于智能手機的微信群建設,應當引起關注。”他們是在這個微信群的基礎上,按照專業化的要求,組建了學習社群。三是適應學校組織形態變革的內在要求。傳統的學校教研組是基本的細胞,是分科的,具有相對封閉性,但當下的知識生產和知識傳播具有綜合化的趨勢,學校的工作有很多也都是綜合性的,在一個不斷變革的學校里,綜合性要求更高,專業學習社群成為與學校教研組相對應的專業組織,專業性與綜合性、穩定性與靈活性各有側重,相得益彰。錫山高中不失時機地引進“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思想,實現組織創新,學校組織構成更加完善,學校組織也就更有力量。
教師專業社群的形成,也是錫山高中文化生長的必然。第一,群體知識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主體間性”。在一個專業社群里,每一個教師都是主體,都能迸發主體的激情和創造力,這個專業社群才真正具有活力。錫山高中長期高揚“人”的旗幟,大家同心協力培養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優雅生活者。天職使然,每位教師都在追求意義人生。學校治理以科學、民主為準則,教師的職業生活富有尊嚴感。這就使很多教師有做事的內在欲求,有主體創造的激情,“主體間性”因而成為可能。第二,錫山高中長期推行分布式領導,不少項目不是采取由上而下的垂直管理,而是項目負責制,讓一些專業領袖承擔主要任務,且在工作推進過程中,培養潛在的專業領袖。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其實是更徹底的一種分布式領導。第三,改革對于錫山高中,一直是“在路上”。他們一直通過不斷變革培養時代新人,創建理想學校。他們一直想做事,一直想把事情做得卓越,學校也需要更多教師一起努力,共同推進學校發展,于是有志參與變革的教師才有了用武之地,從而在做事的過程中為學校發展做出貢獻,也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專業成長。試想,一個死水一潭的校園里,不可能“每天都是新的”,也不需要教師們除了上課、管學生,另外還做什么,專業社群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我們經常討論什么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最佳路徑?錫山高中的經驗告訴我們,“做項目”,不斷改進專業實踐,就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最佳路徑。更重要的是,教師們成為學校文化變革的核心力量,其人生價值得到更好實現。唐江澎校長想象的時代新人,因此得到更好成長。“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這種勝景,使得“匡園”常常成為我們流連忘返的地方。
【參考文獻】
[1]顧林正.從個體知識到社會知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84.
[2]理查德·魯瑪納.羅蒂[M].劉清平,譯.上海:中華書局,200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