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 岳銘睿
摘 要:為探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熱點及前沿趨勢,以1992—2021年CNKI數據庫為數據來源,采用Citespace文獻計量軟件,結合樣本文獻時間、期刊和學科分布統計圖,進行作者及機構合作網絡分析、關鍵詞分析、關鍵詞LLR聚類和Burst分析,并得出相應的知識圖譜。結果顯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研究與政策頒布密切相關;研究熱點及前沿趨勢可劃分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水資源污染與修復、生態治理、高質量發展等4個方面;主要研究力量之間缺乏緊密合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可從健全政策支撐體系、完善科研機構合作網絡等方面進行深化。
關鍵詞: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知識圖譜;黃河流域
中圖分類號:K901;X321;TV882.1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1.07.002
引用格式:劉建華,岳銘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知識圖譜分析[J].人民黃河,2021,43(7):7-12,23.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frontier trend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is paper collected data from CNKI database in the period of 1992-2021. It used CiteSpace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cooperation network of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keywords, keywords in LLR clustering and Burst. Combining with the time, periodicals and subjective distribution map of published articles, the relevant knowledge maps were drawn.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research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closely related to policy evolution. The research focus and frontier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aspect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ter pollution and restoration, ecological control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major researchers. Research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basin can be deepened from the aspects of perfecting the policy support system and the cooperation networ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ecological protec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nowledge map; Yellow River basin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的國家戰略(簡稱“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學界對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戰略框架[1]、河流健康判斷準則[2]、城市群協同創新發展[3]、產業布局合理優化[4]、土地利用格局演變[5]、水沙變化調控預測[6-7]、需水調度應用效果[8]等方面的文獻進行研究與綜述,但缺乏利用圖表定量分析的方法綜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現狀、發展脈絡和熱點前沿。鑒于此,筆者對1992—2021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內容進行整理、分析和總結。采用Citespace文獻計量軟件,對中國知網(CNKI)系列全文數據庫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文獻進行作者及機構合作網絡分析、關鍵詞分析、關鍵詞LLR聚類和Burst分析,并得出相應的知識圖譜,結合樣本文獻時間、期刊和學科分布統計圖,揭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熱點及前沿動態,并提出對策建議。
1 數據來源
由于原始數據需要具備準確、全面、真實、可靠等特性,因此本研究將文獻覆蓋范圍廣的CNKI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9]。CNKI數據庫收錄期刊層次差別較大,為保證文獻的權威性,更好地反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熱點及前沿動態,選擇期刊類別為“核心期刊”和“CSSCI”[9]。進入CNKI期刊高級檢索界面,選擇主題檢索,分別輸入檢索條件“黃河”并含“生態”“污染”“水資源”“治理”“高質量”,選擇時間從1992年到2021年,選擇期刊類別“核心期刊”和“CSSCI”。截至2021年3月22日,檢索到3 248篇文獻,剔除不同主題詞檢索得出的重復文獻,通過閱讀檢查并刪除搜索到的新聞報道、會議通知、書評以及無關文獻769篇,最終篩選出2 479篇樣本文獻作為本文的分析數據。
2 計量分析
2.1 時間分布
文獻數量隨時間的變化是研究領域發展演化的重要指標,可以從側面反映該領域的動態發展趨勢[10]。繪制2 479篇樣本文獻的時間分布,如圖1所示,通過分析將1992—2021年的研究情況分為3個階段。
(1)起步階段(1992—1997年):這一階段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相對較少,發文量增長緩慢,年均發表論文24.6篇,該時段發文量占樣本文獻總量的5.97%。
(2)波動增長階段(1998—2010年):這一階段相關研究發展迅猛,發文量呈波動式增長,該時段發文量占樣本文獻總量的44.5%,說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引起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學者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受政策影響較大,2009年國務院制定了黃河三角洲經濟和生態方面的發展規劃,2010年發文量達到了133篇,說明研究具有很強的政策導向性。
(3)穩定發展階段(2011—2021年):這一階段學者對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研究處于較高關注狀態。2011—2013年的年發文量均在100篇以上,說明2009年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政策的影響具有很強的滯后性。后續幾年文獻數量有明顯的下降趨勢,但一直維持穩定水平,表明學者對該主題的關注仍在持續[11]。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黃河重大國家戰略,該年的發文量達到了98篇,2020年的發文量達到了283篇,相對于2018年的發文量52篇有了大幅度的增長,說明國家政策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具有較強的影響,預測未來相關研究文獻數量將繼續增加。
2.2 期刊分布
分析論文在期刊上的分布,一方面有助于為該領域的前期文獻搜集和積累提供方向,另一方面有助于顯示該領域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12]。據統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2 479篇樣本文獻發表在364種期刊上。從樣本文獻在期刊上的集中程度來看,發文量排名靠前的期刊有12種。這12種期刊的發文總量為940篇,文獻在期刊上具有集聚性。從樣本文獻期刊分布圖(見圖2)來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已形成以《人民黃河》《資源科學》和《中國水土保持》為代表的期刊群。從樣本文獻學科分布圖(見圖3)來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文獻綜合了經濟學、哲學、農學、工學和管理學等不同學科的知識[13],且論文多分布在基礎科學、工程科技和農業科技這3個學科。
2.3 主要作者分布
作者共被引分析能夠反映出某學科領域的核心作者、作者之間的合作強度以及文獻之間的互引關系。在知識圖譜中,節點的大小對應作者發文的多少,連線則表示合作關系[14]。對相應的分析參數進行設置:點擊Author選項,將閾值設定為3,即對發文數量為3篇及以上的作者進行共現分析。作者出現頻次排序如下:劉昌明、胡春宏、張紅武、張金良、楊志峰、黃強、彭少明、黃錦輝、左其亭、王新功、李國英、王浩、崔保山、王煜、陳建國、苗長虹、楊立彬、趙雪雁、劉曉燕、彭勃、連煜、任保平、劉建華、于法穩、王文浩、魯俊、豐華麗、喬麗芳、侯成成等。出現頻次較多的作者較多地關注黃河流域水資源、水沙關系和灘區治理等問題。發文量排名靠前的作者分別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和清華大學。從圖4可以看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作者共被引的網絡密度為0.004 5。說明該領域作者合作還不夠緊密,互動交流比較少,缺乏長期穩定的合作團體。
3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熱點
3.1 關鍵詞聚類分析
文章關鍵詞一方面可以表述論文的核心內容,另一方面能夠展現該領域的研究趨勢[15]。利用Citespace文獻計量軟件對2 479篇樣本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時間選擇1992年到2021年,閾值設定為50,并對知識圖譜進行修剪合并,得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網絡節點數量為440,網絡連線數量為543,網絡密度為0.005 6(見圖6)。其中,除了黃河流域等研究區域類關鍵詞,水資源、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生態保護、對策、斷流、綜合治理、水質、泥沙等關鍵詞的中心度均大于0.1,反映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領域的熱點主題(見表2)。
對關鍵詞共現圖譜進行LLR聚類分析,得到11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關鍵詞聚類,具體見表3和圖7。11組聚類頻次均大于等于20且中心度介于0.87~0.99之間,因而可以反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熱點。
3.2 關鍵詞時區圖譜分析
對2 479篇樣本文獻進行時區圖譜分析,取時間切片為1 a,得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熱點演進時區知識圖譜(見圖8)。從圖8中發現1992—2021年針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水土保持、可持續發展、生態建設、綜合治理、氣候變化、生態保護、土地利用和高質量發展。
3.3 主要關鍵詞分析
利用Citespace的關鍵詞分析2 479篇樣本文獻,設置TOPN=20,即逐年提取前20篇被引次數最高的文獻,得到包括流域治理、水資源、對策等25個關鍵詞(見表4)。其中水資源這一關鍵詞的Brust強度較高且持續時間較長,構成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早期研究的重要內容。對策、黃河斷流和水土保持具有較高的Brust強度,是2007年之前的研究重點。治理和可持續發展的Brust強度相對不足,但突變時間較早。濕地的Brust強度較高,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期研究的內容。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不僅具有較高的Brust強度,而且突變時間較晚,是關注度較高且較前沿的研究主題。
3.4 主要研究熱點及前沿綜述
通過關鍵詞LLR聚類分析、關鍵詞時區圖譜分析和Burst探測分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域主要研究熱點及前沿趨勢可概括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水資源污染與修復、生態治理、高質量發展4個方面。圍繞這4個方面,國內學者開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3.4.1 黃河流域生態環境
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涵蓋聚類1號黃河下游、聚類7號氣候變化和聚類8號生態工程。主要內容為:生態環境、沙漠化、氣候變化,斷流、承載能力、農業灌溉,對策、水庫建設、用水矛盾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因區域氣候干暖化、凍土環境退化和不合理的人類經濟活動而遭到破壞[16],由此引發植被生境改變[17]、濕地面積萎縮[18]、土地風力侵蝕[19]、水域生物資源衰減、沙漠化和斷流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對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威脅[8]。可以通過構建黃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統、加強水土保持監測能力、控制灌溉區域、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措施改善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20]。
3.4.2 黃河流域水資源污染與修復
黃河流域水資源污染與修復涵蓋聚類2號黃河流域、聚類3號黃河口、聚類4號生態環境和聚類5號生態需水,主要內容為:污染事故、預警、協作機制,水資源安全、生態系統、生態修復,調水調沙、濕地面積、土壤結構恢復,重金屬污染、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穩定性等。黃河流域水資源污染現象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重金屬(Cr、Ni、Hg、Cd)污染[21]、農藥(HCHs、HCB、DDTs、OCPs)殘留污染[22]和突發性污染事故。可以通過以下舉措對黃河流域水資源進行修復:首先,調水調沙降低土壤含鹽量,提高營養物含量,擴大濕地面積[23];其次,對土地進行生物炭和EM菌接種,提高生物養分吸收利用率,提高田菁的肥田能力,從而改善土地鹽堿化問題[24];最后,建立有效的水資源保障和溝通協作機制[25],改善水域生物棲息環境,對污染事故進行應急預警,從而確保流域水資源安全[26]。
3.4.3 黃河流域生態治理
黃河流域生態治理涵蓋聚類6號黃河中游和聚類11號綜合治理,主要內容為:水沙關系、防洪減災、水資源短缺,協同治理、指標體系、協調發展等。黃河流域生態治理涉及水沙關系不協調、防洪減災、水資源短缺、水資源開發利用、泥沙淤積控制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的問題,不再是單純的社會治理或生態環境治理,而是基于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大治理[27-28]。具體包括以下這些方面的內容:從生態環境、經濟發展、人水和諧、人民生活4個方面構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同量化指標體系[29-30];統一治理思想,建立治理目標,兼顧黃河上下游、左右岸、岸上岸下治理[31];建立“三區七群”協調發展格局和多部門、跨區域的高效協作治理機制[32];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建立健全黃河流域水資源基礎設施體系,系統規劃黃河流域生態治理[33]。
3.4.4 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涵蓋聚類9號黃河三角洲和聚類10號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主要內容為:高質量發展、服務體系、綠色發展,生態補償、中心城市、水管理機制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實施涉及眾多學科,具體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構建現代化高質量產業體系,包括完善的公共產品和服務體系、綠色發展體系和硬件保障體系[34];深化機制改革創新,包括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流域水管理機制和利益約束機制等[35];發揮區域中心城市地域特色,促進其高質量發展[25];完善黃河流域發展的戰略規劃和法律制度[36]。
4 結論與建議
對1992—2021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內容進行整理、分析和總結,采用CiteSpace文獻計量軟件對CNKI系列全文數據庫中相關文獻進行知識圖譜分析。研究發現,目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趨勢呈現出以下特點。
(1)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研究與政策密切相關。通過分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的1992—2021年發文量分布圖,將1992—2021年的研究情況分為3個階段:起步階段(1992—1997年)、波動增長階段(1998—2010年)和穩定發展階段(2011—2021年)。歸納總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的各階段文獻數量情況,發現研究與政策發布密切相關。例如2009年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政策和2019年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實施之后,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研究文獻數量呈現出增長趨勢。
(2)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從4個方面展開。通過關鍵詞LLR聚類分析、關鍵詞時區圖譜分析和Burst探測分析,可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內容概述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水資源污染與修復、生態治理、高質量發展4個方面。根據關鍵詞時區知識圖譜分析,可按時間維度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熱點演進歸納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水土保持、可持續發展、生態建設、綜合治理、氣候變化、生態保護、土地利用和高質量發展。水資源、治理、可持續發展等是早期研究的重要內容;對策、黃河斷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等是2007年之前的研究重點;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等是2019年之后的主要研究課題。
(3)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科研合作網絡密度不高。從樣本文獻在期刊上的集中程度來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文獻主要刊發在以《人民黃河》《資源科學》和《中國水土保持》為代表的期刊群,且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工學和農學兩大領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域的主要研究學者有劉昌明、胡春宏、張紅武、張金良、楊志峰、黃強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域的主要研究機構有黃河水利委員會(包含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黃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清華大學、西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該領域作者合作不夠緊密,互動交流比較少,缺乏長期穩定合作的團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處于“局部集中、整體分散”狀態。
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題文獻進行知識圖譜分析,有助于把握研究現狀和研究過程中的不足。現有研究從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水資源污染與修復、生態治理、高質量發展等角度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研究基礎,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機構和作者之間要加強緊密合作、互動交流,形成長期穩定合作的研究團體。一方面通過合著論文可以提高作者聲譽;另一方面通過融合不同背景學者的理念,增加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發表高質量文章,逐步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領域形成結構緊密的科研合作網絡。
參考文獻:
[1] 任保平,杜宇翔.黃河中游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J].人民黃河,2021,43(2):1-5.
[2] 左其亭,郝明輝,馬軍霞,等.幸福河的概念、內涵及判斷準則[J].人民黃河,2020,42(1):1-5.
[3] 劉建華,王明照.黃河下游城市群創新能力的空間演變及其影響因素[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3(2):55-60.
[4] 耿鳳娟,苗長虹,胡志強.黃河流域工業結構轉型及其對空間集聚方式的響應[J].經濟地理,2020,40(6):30-36.
[5] 陳瓊,張鐿鋰,劉峰貴,等.黃河流域河源區土地利用變化及其影響研究綜述[J].資源科學,2020,42(3):446-459.
[6] 胡春宏,張曉明.論黃河水沙變化趨勢預測研究的若干問題[J].水利學報,2018,49(9):1028-1039.
[7] 石偉,王光謙.黃河下游輸沙水量研究綜述[J].水科學進展,2003,14(1):118-123.
[8] 司源,王遠見,任智慧.黃河下游生態需水與生態調度研究綜述[J].人民黃河,2017,39(3):61-64,69.
[9] 李伯華,羅琴,劉沛林,等.基于Citespace的中國傳統村落研究知識圖譜分析[J].經濟地理,2017,37(9):207-214,232.
[10] 張增可,王齊,吳雅華,等.基于CiteSpace植物功能性狀的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20,40(3):1101-1112.
[11] 安傳艷,李同昇,翟洲燕,等.1992—2016年中國鄉村旅游研究特征與趨勢: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18,37(9):1186-1200.
[12] 孫威,毛凌瀟.基于Citespace方法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演化[J].地理學報,2018,73(12):2378-2391.
[13] 張秀萍,王振.社會網絡在創新領域應用研究的知識圖譜: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經濟管理,2017,39(10):192-208.
[14] 陳曉紅,周宏浩.城市化與生態環境關系研究熱點與前沿的圖譜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18,37(9):1171-1185.
[15] 李杰,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體挖掘及可視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6:193-203.
[16] 牛明香,王俊,徐賓鐸.基于PSR的黃河河口區生態系統健康評價[J].生態學報,2017,37(3):943-952.
[17] 劉昌明,李艷忠,劉小莽,等.黃河中游植被變化對水量轉化的影響分析[J].人民黃河,2016,38(10):7-12.
[18] 呂海波.黃河中游濕地土壤H2S釋放速率的影響因素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0,34(6):117-123.
[19] 李國榮,李希來,李進芳,等.黃河源高寒草甸高原鼠兔土丘的土壤風力侵蝕規律[J].水土保持學報,2019,33(2):110-114,168.
[20] 黨維勤,牛志鵬,馬增勝.黃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及發展建議[J].中國水土保持,2011(7):41-44.
[21] 夏修杰,鄭軍,萬強.黃河中下游泥沙重金屬污染現狀及原因分析[J].人民黃河,2018,40(8):19-21,26.
[22] 孫劍輝,王國良,張干,等.黃河表層沉積物中有機氯農藥的相關性分析與風險評價[J].環境科學學報,2008(2):342-348.
[23] 楊薇,靳宇彎,孫立鑫,等.基于生產可能性邊界的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服務權衡強度[J].自然資源學報,2019,34(12):2516-2528.
[24] 崔倩,夏江寶,劉京濤,等.生物炭和EM菌對黃河三角洲鹽堿地田菁生長和光合特性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20,31(9):3101-3110.
[25] 劉建華,黃亮朝.黃河下游水資源利用與高質量發展關聯評估[J].水資源保護,2020,36(5):24-30,42.
[26] 王浩,胡鵬.水循環視角下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關鍵問題[J].水利學報,2020,51(9):1009-1014.
[27] 高煜.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中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研究[J].人文雜志,2020(1):13-17.
[28] 張金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戰略思考[J].人民黃河,2020,42(4):1-6.
[29] 劉建華,黃亮朝,左其亭.黃河下游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水平評估[J].資源科學,2021,43(2):412-422.
[30] 劉建華,黃亮朝,左其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準則及量化研究[J].人民黃河,2020,42(9):26-33.
[31] 王兆印,劉成,何耘,等.黃河下游治理方略的傳承與發展[J].泥沙研究,2021,46(1):1-9.
[32] 金鳳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協調推進策略[J].改革,2019(11):33-39.
[33] 付景保.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多主體協同治理研究[J].灌溉排水學報,2020,39(10):130-137.
[34] 師博.黃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J].人文雜志,2020(1):5-9.
[35] 鈔小靜.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創新研究[J].人文雜志,2020(1):9-13.
[36] 任保平,張倩.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設計及其支撐體系構建[J].改革,2019(10):26-34.
【責任編輯 張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