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玉
摘 要:人工智能的新時代背景下,教育領域各項工作也愈發科學化、智能化。面臨當前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不高之窘況,教師引入智能化的現代教學創新模式,真正保障了課堂整體學習質量的提高。筆者以人工智能運用到小學語文授課中的重要優勢入手,在情境還原體驗、基本素養培養、個性表達、創新思維等幾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創新路徑,以確保小學語言學科教學效果的增強。
關鍵詞:人工智能;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創新路徑
一、 引言
近兩年國務院新印發了《人工智能新一代發展規劃》,著重強調了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性,全面引入智能手段,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建構起“學習者作核心”的教學情境,打造智能化的智慧校園。小學語文課堂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將枯燥、單調的文字轉化為豐富、立體的畫面,加之完善的語言數據庫系統、海量的網絡資源的支持,在動與靜結合、教與學結合、師與生結合的全方位教學環境下,給小學生帶來更直觀的印象、更深刻的體驗,充分拉引他們投入到智能化的學習活動中,保障了語言學習質量的大幅提升。
二、 小學語文教學人工智能創新模式的優勢
(一)確保了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以信息化技術和互聯網絡為載體,打造出音頻、視頻、影像集成一體化的“智能化課堂”,全面激發起學生的專注力,帶給學生別具特色的感官沖擊,使沉悶、死板的課堂換化得生意盎然、豐富多彩,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得以確立和鞏固,不僅掌握了更豐富的語文知識內容,也提升了自身的語文素養,從而保證語言學習有效性。
(二)打造出智慧的教學課堂
小學為夯實語言根基的黃金時期,小學語文課堂融入智能化的創新手段,學生達到了語文知識更深更牢掌握、語言應用能力增強、思維模式拓展創新,同時為學生供給了更廣泛的平臺來表現自己,樹立起穩固的主人翁地位,激發學生自主去探究、思考和解決問題,創造思維得到了培養和拓展,語文課堂充分彰顯其智慧的特質。
(三)實現了教學的公平合理
人工智能的教學系統對學生舉手次數、發言次數、答題準確度等課堂學習表現情況進行及時完整記錄,教師借助于這個平臺,能對學生的整體學習作綜合的公正的考評,突破了以往僅憑考試成績來考評的片面性,并且能對每節課學生的課堂表現做出及時的數據分析,能全面顧及所有學生,尤其對于課堂缺少關注度的學生,教師更要對他們加強關注,實現了教育教學的公平合理。
三、 人工智能時代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創新的路徑
(一)強化真實深刻的情境還原體驗
干巴巴的文字無法使學生進入到課文的真實情景中,更不會切身感受到作者的真實情感觸發點。而借助于人工智能的平臺播放還原課文的真實情境,能充分吸引學生的關注力,形成初步的印象,掌握課文的基本梗概,隨著視頻的繼續播放,學生會如置身于課文場景中一般,入境生情,逐漸與作者形成一致的思想共鳴,達到最真實的情感流露和表達。例如,教師授學《觀潮》一文時,為了強化學生了解大潮在各階段的不同形態,以多媒體播放了課前搜索網絡資源精心制作的視頻資料,為學生展現了錢塘江大潮來前、來時和過后的一系列景象的視頻,待學生了解到課文的基本內容之后,要求學生分組交流討論,針對大潮在三個時期不同形態的關鍵詞語加以描述,每個學生暢所欲言,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這種信息化智能平臺提供的立體化的全方位的感官沖擊,拉引學生如同置身于課文的真實情境中,學生不用親臨現場也能領略到世上罕見的奇觀景象,接下來由淺入深逐漸將文章的重要知識和中心思想吃透和吸收,整個課堂教學的效果是較為理想的。
(二)對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強化培養
借助網絡平臺搜索廣泛的文本素材,學生在各種軟件范讀的學習情境中,朗讀起來更加通順流暢,咬字更為清晰準確;尤其對于散文、詩歌需要朗誦技巧和感情色彩的教學,則要求學生通過網絡搜索名家朗誦的作品,用心品味,捕捉他們朗誦的技巧所在及真情的表達,以提升自身的誦讀素養;此外,通過網絡素材的整理和展示,學生猶如親臨實地一般,把親眼所見、內心所想通過書面的形式描寫出來,實現了自身寫作素養的提升。在開展《海濱小城》一課教學中,教師以視頻形式帶領大家一起觀光了這個美麗的城市,主要展示了海上、海灘、庭院、公園、街道等五處場景,全面突出了小城無與倫比的美麗,指點學生如何了解突出特色的重要詞組和句式,并播放了名人朗誦的這首課文的視頻資源,師生一起大聲地跟隨著誦讀,收尾階段,教師展示了網絡搜集的幾篇景物描寫的優秀作文,并要求學生總結出每篇作文的寫作亮點,接下來將自己的所見所想,依據觀察景象的順序,準確把握不同的景象特點,以筆頭形式盡現于紙上,言之有物,以物言情,寫出個性鮮明、優質的作文,潛移默化中促進寫作素養的提升。
(三)提升個性表達、知識應用的能力
語言教學的本真意義是強化學生口語表達交際、知識應用的能力,而人工智能教學平臺的建構,幫助學生不斷練習和獲得言語交際的范式,使網絡資源中獲得的言語范式內化成本人獨特的語言交流技巧,外化于形、內化于心,切實增強了自身的個性表達及知識應用的能力。例如,開展《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的授課過程中,教師通過電子白板的形式把新授內容及文章寓意傳授給學生,使他們了解文中裁縫、顧客等迥異的獨具各色的性格特點,掌握他們語言交際表達的范式和特點,接下來,安排學生以分組形式開展文中人物還原和表演的活動,鼓勵學生以課文中原話進行交際或者改編為本人的語言使課文情境得以再現,在劇情表演活動中鍛煉了他們口語交際的能力,教師把每個班級的展演都錄制成視頻發送到網上學習交流平臺中,每個學生都可以進行自由評定,留下評語,學生個性表達的熱情高漲,在反復多次的表演中掌握了語言表達的技巧,強化了自身的交際能力和舞臺彰顯力,從而促進了語文綜合素養的增強。
(四)實現了學生創新思維的拓展
陶行知強調教育教學的靈魂就是“創新”,新時代素質教育更要注重培養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人工智能時代為小學生創造精神培養提供了更多契機,教師依賴于人工智能手段加強學生的正確引導,激發他們自發地去探究去思考,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得到了拓展,助力了創新精神的培養。例如,授課《燕子》一文的時候,教師于課前要求學生獲取關于燕子這種鳥類的豐富的網絡資源,課中將學生下載存儲的信息資料上傳到多媒體設備中集中進行展示,指引學生觀察思考燕子的顏色、形態、叫聲、習性等方面與其他鳥類的異同之處,此時正式將課文引入,牽引學生自主思考以燕子為引線暗示春天來臨的景象變化,細雨、微風、柳絲、青草、綠葉、鮮花等景物是如何觀察出來的,逐漸掌握五大感官、體觸等觀察的方法,最后,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和創新,將自己所見所想全部換化為有形的東西展現于電子畫板上,學生在畫板上自由想象和發揮,有人畫燕子、有人畫青草、有人畫鮮花、還有人畫春游的人們……大家齊心協力完成作品《燕子的春天》,人工智能模式為學生創新思維的拓展提供了更大平臺,語文課堂融入了更多的新元素,變得豐富多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