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美
摘 要:隨著社會發展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受限于現實條件而只能選擇碎片化的閱讀,但是這種閱讀效果是不敢恭維的。作為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方法,比較閱讀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閱讀材料中的豐富內涵,提升自己的語文核心能力。文章將簡單介紹當下高中語文比較閱讀教學的狀況,并詳細探討應對方法。
關鍵詞:比較閱讀;高中語文;現狀;應用方法
在高中語文教學的實踐當中,閱讀一直以來都是困擾學生的一個點,閱讀與基礎知識的記憶不同,其對于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如果學生沒有豐富的閱讀儲備和高超的閱讀技巧,在進行閱讀時就會感到無所適從,對于其學習積極性而言是直接的打擊。通過比較閱讀可以讓學生快速地獲取橫向以及縱向的對比信息,從而更加準確地獲取閱讀理解。
一、 高中語文比較閱讀教學的現狀
雖然語文一直是高中教學當中的重要科目,但是由于受到應試思想的影響,教師都傾向于采用更快速、更直接的教學方法。而閱讀能力的提升需要學生長期的、緩慢的積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有快速地提升,因此在緊湊的教學活動設計中,閱讀部分的比重一直處于較低的狀態,而且由于長期以來傳統教學模式一直支配著高中語文教學,所以不少早期便顯現出來的問題保留至今,并愈發嚴重。以下是詳細的問題介紹。
(一)忽視課外閱讀能力的提高
語文閱讀雖然要以教材內容為范本,但并不意味著要被限制在這一范圍內,教材課本雖然是相關教育部門組織無數專家學者編纂的精華,凝結了許多心血,但與無數的語文閱讀材料相比,卻只能算是滄海一粟。縱觀近年來的語文高考試題規律,閱讀部分的考察內容無一不是課外的閱讀材料,換句話說,在考試中遇到課內閱讀內容的概率基本不存在,學生如果只局限在課內的閱讀內容,那么在遇到這些富于變化的閱讀題目時,就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思路。這里并不是要對教材的作用進行否定,而是呼吁正確的認識課內與課外的材料在閱讀教學當中的作用,如果教師只會照本宣科的誦讀課本,那么單憑學生自己的閱讀自覺,所獲得效果只能說微乎其微。通過觀察學生表現也不難看出,平時課外閱讀量較大的學生,閱讀的能力更強,理解也更深,這種效果是課內閱讀所不能給予的。
(二)忽視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
雖然閱讀一直以來都受到公眾的追捧,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沒有興趣的支撐下堅持閱讀活動,尤其是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所感興趣的閱讀風格往往都不是所學習的內容,因此,如果不能培養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那么就很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處在功利化的傳統教育體系當中,教師根本不會思考如何去培養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授應試技巧方面,把學生都變成了考試機器。對于不喜歡閱讀的學生來說,閱讀本身就非常的枯燥,如果教師繼續強制性的灌輸,很可能會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把閱讀看做是教師所布置的任務來應付完成,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便是極為困難的事情了。許多學生都會利用自己的課下時間來進行閱讀,但是由于所閱讀的內容不符合教師的要求,因此不少教師都會進行蠻橫的干涉,這就使得學生除了接受教師所指定的閱讀題材以外別無選擇,這無疑進一步地打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有過實際教學經驗的教師就能夠理解一個科學的教學方法是多么重要,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枯燥,不僅學生會感到厭煩,就連教師自己也會很難感受到樂趣,久而久之,課堂氛圍就會異常的沉悶,整個教學活動都會處在低效的狀態。
(三)忽視學生思維的訓練
如果說基礎知識的掌握考察的是學生的記憶能力,那么閱讀活動考察的便是學生的思維能力,整個閱讀的過程便是一個理解的過程,學生不僅要充分的調動大腦,還要自身諸多的感官進行配合,所閱讀的材料需要被學生所感知、收集在大腦當中,然后經過復雜的解碼和處理,經過語言和文字的重新組合,最終轉化為學生的閱讀理解,因此,許多人所認為的語文閱讀難度遠低于數學題目的理解本身就是嚴重脫離實際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實際的教學實踐當中,很少會有教師專門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鍛煉,不少教師都受限于自身的淺薄認識,認為思維能力的鍛煉是數學、物理等學科的事情,因此沒有從源頭上重視。比如說,在進行閱讀思考時,教師往往為了追趕教學進度,加快教學節奏而直接給出問題的答案,一方面打斷了學生的思路;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養成了不好的閱讀習慣,即以后等到教師再拋出問題的時候,只要等待片刻,教師自己就會給出答案,讓那些懶惰的學生有機可乘。
(四)閱讀缺乏引導,解讀不深入
雖然高中的學生已經處于高等教育的門檻之前,但是其理解能力仍然較低,不少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組織并不成熟,因此在接觸不同類型的閱讀文本時會感到吃力。尤其是近年來的高考閱讀素材往往取自某一位文學名家的作品,其思想性和技巧性都不是學生這個年齡段所能夠輕松理解的,因此,學生會感到閱讀困難,如果教師不加以引導,很容易讓學生在糾結中喪失自信心。
二、 比較閱讀的使用概念
孔子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在自己的著作當中曾經闡明過“舉一反三”的概念,實際上可以為比較閱讀的使用提供有益思考。中文的閱讀材料何止千萬,即便是加以條件限定,擺在學生面前的閱讀材料也仿佛浩瀚的大海一般,所以說,想要通過盡可能多的閱讀來提升能力的做法是低效且不現實的,尤其是對于學生而言,學習時間有限,根本不可能拿出大量的時間來慢慢地閱讀,因此,就必須尋找閱讀的規律,只要找到了這一規律,那么在遇到相似題材的閱讀材料時就能夠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節省下許多時間和精力的付出。比較法便是這么一種尋找規律的方法。比較法,顧名思義就是通過閱讀材料的比較來獲取認識,比如說在閱讀古詩文的時候,不僅要閱讀最為興盛的唐詩,也要與宋詞相比較,也要與楚辭相比較,也要與之后的元曲相比較,通過比較,既可以看出這其中的不同,也能看到其中的共同,因此,即便是單單拿出其中的一部分,學生也能夠有一個總體的認識。比較實際上與哲學當中的歸納有異曲同工之處,通過材料的收集和剖析,可以看出彼此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率,即用相同的時間介紹更多的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即通過比較來提升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在相關教育部門所出臺的課程標準改革方案當中也充分肯定了比較閱讀法的作用,認為這是未來高中語文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把比較閱讀法應用在高中語文教學當中,即有短期內的明顯效益,也有長遠角度上的深刻影響,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