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國情懷是一種超越種族和民族、宗族和地域、階級和階層、政黨和意識形態的情感價值,是一個民族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在當前高中英語課程教學中,基于學文化意識這一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家國情懷的概念逐漸受到重視,一些教師也開始了在英語閱讀指導中滲透家國情懷的探索。
關鍵詞:高中生;英語閱讀;家國情懷;教學策略
一、 引言
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針對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發展要求,提出了“文化意識”的概念,并明確指出:“文化意識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增強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學會做人做事,成為有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人”。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國、對家的一種思想心境,是一個人情感價值的重要體現。基于此,在高中英語閱讀指導中,教師應從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角度出發,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家國情懷,促使學生把個人、家庭、國家有機結合,激發學生對自己、對家庭以及國家的責任感。
二、 滲透核心素養理念,明確家國情懷的培養目標
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核心素養提出了要求,也結合文化意識的培養對家國情懷進行了明確定位。家國情懷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基本內容,英語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滲透家國情懷的培養理念,目的是使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產生認同感。并且在課堂上滲透家國情懷的培養理念,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提升學生的綜合道德素質。由于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思想上都處于逐漸成熟的階段,教師就要在教書的同時還要育人,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并且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學生在高中階段就樹立一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閱讀文本內容,明確分析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目標,保證目標的可行性;注重目標之間的協調性,確保學生進行語言分析與探究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情感滲透,并樹立家國情懷。
例如,在“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這一節的閱讀文本主要依據時間線為學生介紹了南非領袖Nelson Mandela的傳奇人生,作者之所以將其定位為“a modern hero”,是因為Nelson Mandela身上表現出的對民族、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感,甚至為了民族、國家、人民不惜犧牲自己的無畏精神。教師在閱讀指導中可以從Nelson Mandela的精神品質為切入點,為學生設計閱讀目標:學生能夠理解文本中不同時間段發生在Nelson Mandela身上的事件;學生能夠結合文本內容展開自主討論與分析,能夠寫下關于Nelson Mandela的生平簡介;學生能夠利用自己的語言表達Nelson Mandela的精神品質;學生能夠從思想精神的層面對偉人有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 充分利用文本資源,把握家國情懷教育的載體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在編寫中也體現了文化意識的培養要求,為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了豐富的載體。教師可以借助英語的教材知識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由于高中的英語課本上記錄著許多的名人故事,教師在進行高中英語閱讀的課堂教學時結合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實際教育目標,在教材中有針對性的發掘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并且合理的引用到課堂之中。使學生在課本中感受到家國情懷的教育元素,久而久之,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并且形成優秀的家國情懷。教師在閱讀教學研究中,首先,教師應注重對教材的剖析,準確地把握教材中關于文化意識的內容,并圍繞家國情懷對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其次,結合教學需要進行適當拓展,促使學生英語閱讀中了解家鄉、故土,從而在熟悉的情景中,塑造家國情懷。
例如,在“Earthquakes”的閱讀指導中,教師一方面從教材設計的目的出發,結合教材中的圖片、文本,引導學生了解唐山大地震為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啟發學生在閱讀中感受自然力量下個體的力量的渺小,并以此激發學生團結一致,共渡難關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要求學生通過翻閱報紙、回顧新聞、瀏覽網絡等方式,搜集汶川、玉樹、九寨溝等地震信息,了解地震所造成的災害,重點了解地震發生后國家、民眾做出的反應,展現“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團結精神。
四、 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結合情境滲透家國情懷
在高中英語閱讀中,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不是在生硬的灌輸中完成的,而是在潛移默化的情感熏陶中逐漸建構的。教師在閱讀指導中,依托文本為學生建構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情境,有利于學生在情境中產生情感共鳴,并從內心生出對國家、民族的情感。教師也可以借助生活教學,滲透家國情懷的教育。英語課程對于學生們來說是一門實用性較高的課程,所以教師想要切實地滲透家國情懷的教育,就要深挖課本與生活相聯系起來,并且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進而在教學情境中,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家國情懷。基于此,教師應深入分析文本中蘊含的情感價值元素,并利用多種手段,如問題、圖片、視頻等,為學生構建情景,讓學生在直觀體驗中產生思考、回答問題的興趣,進而在情感層面實現建構和發展。
例如,在“The Olympic Games”的閱讀指導中,教師利用北京奧運會的圖片、視頻等,為學生構建情境,并通過free talk向學生提出問題“Do you like sports?”然后做出假設:Suppose you have a chance to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which sports events do you want to attend?學生可以給出具體答案,如:I want to play basketball/badminton/long jump/high jump/running...教師接著進一步假設:How would you feel if you won the Olympic championship?學生紛紛回答I will be very happy./I will be happy to win honor for my motherland and my hometown./I will thank my parents, my coach and my motherland...通過學生的自由討論,教師逐漸將奧運會中運動員的行為上升到國家和民族的高度,讓學生認識到在奧運會上為國增光是一件十分自豪的事,在這一情感的引導下學生在閱讀文本中則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家國情懷,并為我國運動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的成績而深感自豪。
五、 組織拓展閱讀活動,升華學生的家國情懷
豐富的課外閱讀是學生積累文化知識,提升文化意識,發展家國情懷的重要途徑。在高中英語閱讀指導中,教師應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組織學生展開課外拓展閱讀,拓寬文化涉獵范圍。
在課外拓展閱讀中,教師應基于多元性的原則,指導學生選擇不同題材、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并保持閱讀內容具有時代感、充滿正能量。對于培養學生們的家國情懷來講,這必然是一個多層面的工作,只靠著課堂上滲透家國情懷是不夠的,所以實施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時,想要切實地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不僅要做到在英語的閱讀教學課堂中積極滲透,還要組織拓展閱讀活動,并且開展不同的閱讀活動。組織學生閱讀優秀的英語作品,從而達到優化教育的效果。并且學生所選擇的閱讀文本。也要體現出多元性的原則。例如,學生在拓展閱讀中可以選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小說、書信、科研報告等;題材話題涉及人文、社會、科技、環保、人物傳記、經濟、旅游以及當年的社會熱點等。這些內容有利于學生從更廣闊的角度探究對比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差異中發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優越之處,進而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此外,教師還應基于啟發性的原則,滲透情感教育,通過點撥、交流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閱讀材料中的情感價值。
六、 結語
總之,在英語課程中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是提升學生文化意識,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在英語閱讀指導中,教師應明確家國情懷的培養目標,把握家國情懷教育的載體,設計多元化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拓展閱讀活動,讓學生在文化的體驗與對比中強化家國概念,樹立家國情懷,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起英.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海外英語,2020(20):198-199.
[2]張慧.基于主題語境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策略研究與實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0,36(10):28-32.
[3]史晶.基于核心素養談高中英語閱讀課堂的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8):206.
作者簡介:
李尚彥,甘肅省平涼市,陜西師范大學平涼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