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生態提升到與政治、經濟同等高度,并適時提出了“美麗中國”概念。本文以我國生態紀錄片為研究對象,通過系統梳理,歸納出現有的國內生態紀錄片以野生動植物、風光地理以及人與自然交互的人文生態三大題材為主,并探究這三種題材以怎樣的敘事策略書寫美麗中國形象。
關鍵詞:生態紀錄片;美麗中國;題材;敘事策略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9-00-02
全球環境危機日益涌現,許多創作者利用影像來記錄生態變化、創作生態故事,也有不少學者將生態研究視角轉向生態紀錄片。生態紀錄片是以視像化為創作邏輯、以影像紀實為表現方式的媒介載體,它力圖在生態整體主義視野的文化價值坐標中尋求發力點,用鏡頭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與人類生存的交互影響進行觀察和描述[1]。我國遼闊的國土面積帶來了多樣化的物種資源和差異化的生態景觀,為生態類型紀錄片構建美麗中國形象提供廣泛的題材類型,也為創作者提供了風格迥異的敘事靈感。
1 展現美麗中國形象的生態紀錄片題材
我國在可持續發展的主題背景下,適時提出“美麗中國”的概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建設與政治、經濟地位相當的生態大國形象[2]。生態紀錄片是直觀展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我國生態紀錄片題材廣泛,通過對影片的梳理,將生態紀錄片的題材劃分為野生動植物、風光地理和人文生態三種主要類別。
1.1 野生動植物題材
野生動植物題材是生態紀錄片影像呈現的一個基本范疇,它以探討“自然權利”,是為保護野生動植物而形成的重要影像支撐。該題材紀錄片以自然界的動物、植物為主角,以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展現我國多樣的生態資源和豐富的民族生態文化。生態紀錄片不僅是動植物生存的影像記錄,也是一個幫助受眾伸向野外的“瞭望鏡”,受眾可以透過熒屏觀察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境況,得以窺見我國的自然現狀。
1.2 風光地理題材
我國地理風光和生態奇觀是展現美麗中國形象最直觀的視覺題材。該題材的視聽呈現有賴于技術的革新發展,尤其是無人機拍攝、水下拍攝和微距拍攝為受眾領略生態奇觀打破了有限的感官體驗,提供了另類的生態美學視角。該題材紀錄片從中國地理風光的呈現中觀照多樣的地域文化,尤其在展現少數民族習俗和文化遺產遺跡等方面彰顯了底蘊深厚的美麗中國形象。
1.3 人文生態題材
在新的歷史階段,垃圾分類、全面禁食野生動物、長江十年禁漁計劃等舉措體現了我國逐漸把綠色生態理念提上社會議程[3]。“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被列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4]。在我國人文生態題材紀錄片中,創作者利用情感策略刻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我國生態紀錄片與其他國家生態紀錄片形成差異化發展的主要創作理念,凸顯了國內生態紀錄片的人文價值。
2 書寫美麗中國形象的紀錄片敘事策略
2.1 故事植入,以全知視角洞察叢林法則
講述故事能向受眾傳達一種觀念和一類思想[5]。動物紀錄片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賦予動物情感與身份[6],向受眾傳達保護環境的觀念與思想。
首先,賦予自由意志是生態紀錄片在塑造動植物角色時一種常用的人格化方法[7]。在戲劇式劇作結構中,自由意志的背后往往蘊含著行動與環境間的矛盾,矛盾則構成推動情節發展的動力。在《我們誕生在中國》中,大熊貓母親“丫丫”在女兒“美美”向往獨立中表現出霸道溺愛,雪豹“達娃”在艱難的生存環境中表現出淋漓盡致的母愛決心,生存的殘酷讓“離家出走”的川金絲猴“淘淘”不禁懷念家庭的溫暖。生態紀錄片嫁接擬人手法將自然界的動物行為和心理傳達給受眾[8],在影像紀實的表現方式中融入故事化敘事策略,用人類的情感特性和語言符號來定義動植物的行為。
其次,影像中的敘述視點是架構敘事的方法,亦是營造觀影氣氛、操縱觀眾情緒的機制[9]。紀錄片在展現動植物的生命歷程時往往采用全知視點將敘述者身份“隱藏”起來,以攝像機的眼睛來幫助受眾洞察自然界的叢林法則。這種敘事意識可以從創作者慣用的視聽語言手法上展現出來[10]。在《我們誕生在中國》中,創作者以平行蒙太奇思維拼接三組動物家庭生存的故事,以全知視角展現自然界的愛與苦難、生命的逝去與重生。在蒼鷹追逐川金絲猴的場景中,蒼鷹的形象所指化為危險的符號,它的出現暗示川金絲猴的生命岌岌可危。影片利用特寫鏡頭和主觀鏡頭快速剪輯,在57秒的視聽時長中運用交叉蒙太奇組接了39組鏡頭。導演將最能吸引受眾的鏡頭精簡出來并重新剪輯[11],通過有意的景別控制和敘事策略來營造動物追逐的緊張氣氛。
2.2 技術運鏡,打破常態化審美禁錮
在圖像傳播時代,視覺元素成為社會大眾文化的主導[12]。每一次傳媒領域的重大變革,都會帶來從內容到形式的創新[13]。2015年播出的《鳥瞰中國》使我國紀錄片正式開啟了從高空俯瞰人間的鳥瞰美學帷幕。有學者認為,在對自然生態的審美過程中,不容忽視的是它自身所具有的屬性[14]。這種審美視角以超越人類自身的感官視點,帶給受眾視覺上的震撼和心靈上的啟示。正如麥克盧漢所說,“媒介是人體的延伸”,數字影像技術的發展給人們觀看景觀自然帶來了全新的視覺快感和心靈體驗,突破了常態化的審美禁錮,擴展了人類的生物感官。
影視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受眾對自然生態“真”與“美”的審美需求。視聽手段、造型色彩等多要素、多形式共同打造的審美藝術能夠帶來更大的畫面吸引力、視覺沖擊力和情緒感染力[15],在展現美麗中國形象的同時增強了視覺奇觀下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但是,在未來的紀錄片發展中也要警惕浮華的影像技術給景觀自然題材紀錄片帶來的程式化、模板化的發展弊端,避免將生態紀錄片落入美學異化與技術中心主義的窠臼,使人在媒介建構的“擬態環境”中瓦解、催眠反抗意識,淹沒在虛假的景觀符號中。
2.3 情感傳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情感”不僅是個體顯露于外的心理征象,也是與社會要素相關的基本事實[16]。情感溝通的目的就是使信息接收者產生情感認同[17]。近年來,全球不斷出現環境污染問題,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人類共同關切的價值議題[18]。長期以來,人類中心主義一直被看作是社會發展的核心觀點,使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處于一種孤立的、割裂的狀態,造成兩者間的二元對立沖突[19]。但國內生態紀錄片在敘事上不斷適應生態整體主義,逐漸將情感傳播的敘事技巧融入創作理念中,彌合了人類文明與動植物文明割裂的影像關系,發揮了大眾傳媒的社會情感撫慰功能[20]。
首先,人類的社會活動需要情感的輸入與輸出[21],情感主體和情感方法是影響情感產生的主要因素[22]。“恐懼”的情感敘事策略能夠發揮環境警示作用。在全球化生態危機不斷加劇下,人類對自然的許多“勝利”都付出了代價,恩格斯對人征服自然的質疑正不斷成為現實。國內生態紀錄片在表現人對征服自然的質疑中運用“恐懼”的情感訴求,喚起人們的環境危機意識[23],發揮生態紀錄片的環境警示作用。以中央電視臺拍攝的生態安全紀錄片《紅線》為例,該片在解說詞中利用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以及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來達到“敲警鐘”的傳播效果,營造危機效果。在第1集《水(上)》的解說詞中,以列數字的方法闡述我國淡水資源總量,以作比較的方式描述我國人均擁有淡水資源總量與世界人均水平的占比關系。
其次,“和諧”情感策略的加持為冰冷的媒介煥發出人性的光彩[24]。生態紀錄片在踐行生態美學的過程中,不僅秉持非虛構創作原則,還兼具匡正人類社會生態病癥的社會責任[25]。人類的行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影響逐漸在生態紀錄片中得以展現,通過故事化的鏡頭增添情感附加[26]。以《家園,生態多樣性的中國》為例,該片通過選取中國森林、草原、海洋等五大生態系統中典型的動物來展現各個生態系統的發展狀況。在第5集《城市》中,該集片頭場景中將北京視為生態考察空間,將生活在天壇周圍的刺猬、北極鼠、流浪貓、蜈蚣、蝸牛形象化地稱為“居民”,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場景,以生態整體主義美學視角表達維持生態系統完整性、穩定性、平衡性的重要意義。
3 結語
本文通過對國內生態紀錄片的系統梳理,將國內現有的生態紀錄片劃分成三種題材。野生動植物題材以自然界動植物為敘事主角,在敘事策略中通過故事植入的方式,嫁接人格化的語言符號和情感表達,受眾實現情感共振。風光地理題材紀錄片采用先進的拍攝技法展現國內的風景名勝和民俗風情,為生態美學的理論研究提供現實依據。人文生態題材關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人類和環境共同作為敘事主體,回扣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的內容旨歸。三種題材以不同的書寫策略共同形塑了美麗中國形象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綠色精神,使生態紀錄片能夠發揮更好的文化價值和傳播價值。
參考文獻:
[1] 曹青云.新媒體視域下“三農”題材紀錄片的傳播價值分析[J].藝術評鑒,2019(13):160-161.
[2] 王娜穎.新興綠色產業的實踐困境及其化解研究——以新能源汽車為例[J].戲劇之家,2019(25):232,234.
[3] 吳啟越,劉雯.新媒體視域下綠色傳播的實踐與策略研究[J].新聞知識,2019(08):77-79.
[4] 黎庶樂.生態文明建設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N].光明日報,2018-06-04.
[5] 蔡雅雯,楊登洲.提升綠色廣告話語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大眾文藝,2019(14):191-192.
[6] 姚穎鈺.動物主題影片的形象塑造研究[J].漢字文化,2019(18):107-108.
[7] 王思文.自然類紀錄片的故事化敘事研究[J].東南傳播,2020(08):138-140.
[8] 陳昱潔.淺談生態紀錄片創作中的敘事策略——以電視紀錄片《藍色星球2》為例[J].大眾文藝,2018(12):150-151.
[9] 王雪薇.本土鄉村紀錄片敘事創作的批判性分析[J].今傳媒,2018,26(07):64-66.
[10] 黃晨.綠色廣告影像訴求的“二律悖反”與“情感彌合”[J].藝術科技,2019,32(07):23-24.
[11] 陳相雨,蔡雅雯.廣告輿論的生成批判[J].廣告大觀(理論版),2018(05):48-53.
[12] 吳靜怡.基于社交媒體的環保圖片報道的視覺文化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3):55-56.
[13] 衛欣.瞬間即永恒:微影像的審美困頓及經典重構[J].當代電視,2019(08):94-99.
[14] 周碧琬,王全權.論宗炳“澄懷味象”的生態美學思想[J].廣西社會科學,2018(03):66-70.
[15] 劉云.新媒體視域下生態文化圖像藝術傳播創新之維[J].漢字文化,2020(19):152-154.
[16] 陳相雨.商業廣告“講導向”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準繩[J].傳媒,2017(20):77-79.
[17] 黃晨.鄉村健康傳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信息生態系統平衡的視角[J].新聞知識,2019(05):71-73.
[18] 蔡雅雯.環保認同與社會責任:綠色廣告話語的形成邏輯分析[J].新聞知識,2019(10):78-81.
[19] 桑屹峰.災難電影的悲劇敘事及其生態啟示研究——以電影《后天》為例[J].漢字文化,2020(11):183-185.
[20] 陳相雨,丁柏銓.自媒體時代網民訴求方式新變化研究[J].傳媒觀察,2018(09):5-12,2.
[21] 蔡雅雯.綠色廣告的情感傳播術[J].大眾文藝,2019(15):190-191.
[22] 蔡雅雯.綠色廣告的情感生產及演變趨向研究[J].新聞知識,2019(07):62-65.
[23] 蔡雅雯.綠色廣告的情感傳播類型和策略研究[J].傳媒,2019(17):69-70.
[24] 朱霜.國內情感傳播研究的范式演進[J].今傳媒,2018,26(03):74-76.
[25] 劉露.生態紀錄片中美學意蘊的現實意義——基于《藍色星球2》的研究[J].今傳媒,2018,26(06):125-127.
[26] 黃慧敏.情感傳播視角下電影創作的魔幻呈現策略淺析——以《七號房的禮物》為例[J].今傳媒,2018,26(06):109-110.
作者簡介:劉新蕾(1997—),女,山東淄博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傳播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