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是當今高等院校進行人才培養的重要工作任務,深入挖掘臨床醫學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實現臨床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引導我們的學生能夠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本文根據《內科學》課程的特點和教學主題,探討了《內科學》課程中“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實施,為《內科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經驗。
關鍵詞:內科學;課程思政;立德樹人
2016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了健康中國建設的目標和任務。隨后,山東省委省政府發布了《健康山東2030規劃綱要》 ,以加快從疾病治療為中心向人民健康為中心的轉變,動員全社會落實預防為主的政策。2019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方案中提出:職業發展教育與普通家庭教育是兩種方式不同的教育工作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醫學職業教育學生就業主要在基層醫療機構,直接面向基層,普及健康知識,幫助人民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降低疾病的發病率和復發率,對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具有重要作用。
課程思政改革一直是高職院校教學難點,張艷紅認為應該從教學模式與方法上對課程思政進行改革。首先要與時俱進,因為課程思政是黨和國家意志的體現,不同時期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也不同,所以教學方法要與教學內容相統一,必須是政策性的。其次,要充分利用新媒體信息技術,讓單一教學研究方法走向社會具有現代性的多種教學方式方法。[1]于煥環提出"教師要做好學生思想引導工作,創新教學內容,提高課程教育功能,提高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發展。邵獻平認為應該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堅持推動高校課程德育與德育課程的深度融合,有效整合高校德育資源,形成高校德育合力,構建高校德育共同體,將高校立德樹人的理念落到實處。[2]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為此,近年來,思想政治課程建設全面展開。
一、研究價值
山東省臨床醫學職業道德教育承擔了“健康山東”實施的最后一公里重任?;鶎訔l件比較艱苦,這就要求醫學生不僅要有高超的醫療技術,還要有高度的職業認同感、高尚的道德和敬業精神,扎根基層,服務人民健康。《內科學》課程是醫學職業教育臨床醫學的核心課程之一,其中高血壓、糖尿病、胃炎等疾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慢性病,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內科學》課程中開展教學課程思政改革,培養提高學生“明德懷仁、篤醫勵學”的精神,實現教育立德樹人的目的,是職業發展教學的根本工作任務,又是“健康山東”的戰略管理實施需要。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高職院校臨床醫學學科“健康山東”領域《內科學》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為基礎。首先,根據高職院校臨床醫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背景和研究現狀,分析了內科醫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確定本研究的問題視角,以期對內科醫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識別和分類,構建一個分析框架,從“健康山東”的角度出發,制定高職院校內科醫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實踐教學的實施方案。
三、主要思想或觀點
“課程思政”的提出是對思想進行政治文化教育的新探索,《內科學》課程是臨床醫學專業的一門學科核心專業課,《內科學》課程思政改革是把思想以及政治發展教育工作貫穿于《內科學》教學管理活動全過程的新的育人理念和實踐學習活動。課程思想政治改革教育的目標是向醫學生傳授必要的醫學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備服務基層所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如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等;培養學生具備臨床思維能力、應急處理能力、轉診能力、常見操作技能、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使學生養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四種意識”,增強“四種自信”,培養愛崗敬業精神、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等。
四、研究內容
第一,完善學院相關制度
首先,要構建專業教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臨床醫生的合作教育體系,形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和專業課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使臨床醫學專業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針對性。其次,要加強對專業教師的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教育,增強“四個自信”,以“思政思在所有課程,專業教師也育人”為導向,以“潤物細無聲”為目標,實現教育與教學的有機統一。
第二,加強學院整體規劃
醫學教研室要建立健全內科課程思想政治教學改革隊伍,動員全體教師力量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來,構筑起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全育人”格局,以人為本。加強頂層設計,將課程思政落實到《內科學》課程中的人才培養研究方案、授課計劃、質量控制評價體系之中。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師、專業技術課程指導教師、導員和醫療專家,組建多學科研究背景、跨業界閱歷的信息互享、能力互補、資源互用、教學課堂互動的課程設計教學工作團隊和育人共同體,協同制訂課程思政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完善的分工合作的課程文化建設社會行動體系,不斷學習提升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能力。
第三,強化課程教學設計
《內科學》課程的教學設計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價值導向的統一。除了學科知識之外,我們還要在認識領域設計我們的目標,注意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中國夢和現代化建設強國戰略等思想政治基本理論知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和國家的政策、民族意識、道德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科學精神和誠信意識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設計情感教育領域設定目標時,除考慮學生接受專業知識技能外,也要將愿意接受、認同、積極主動參與和評價、正向價值判斷和選擇、人格化等方面的情感教學活動和積極變化融入進去。在設計操作技能的領域目標時,不僅要按照流程強化操作技能,還要運用科學理論指導技能培訓的任務融入項目培訓,以促進大學生在技能培訓中提高包括政治水平、理論水平、政策水平和專業水平在內的綜合分析和應用能力。在問題導向方面,教學設計中要立足于大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找到問題對象,讓他覺得這個問題對他來說是有用的、有價值的。立足于大學生進行人才培養規格,確定一個問題層次,讓他感到這個社會問題對他夠用、易掌握。根據大學生的專業和學科特點來確定問題的答案,讓他覺得這個問題對他實用。就價值取向而言,我們應該觀察大學生專業實踐和學科建設的思想政治價值和意義,保證材料的真實性和思想政治價值。要找準連接點,充分研究揭示專業社會實踐和學科建設發展與思政元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實現思政教育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第四,有效開發思政資源
深入研究課程思想政治教學改革,建設和完善課程標準、教學規則、教學方案,重點培養優秀教師,借助信息化教學平臺打造優質教學資源庫、試題庫、實踐項目等。將學科資源、專業資源和醫療機構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教師要加強教學平臺建設,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注重把學習資料、人物事跡、典型案例等思想政治元素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大學生的價值引導和激勵。要加強專業知識技能訓練數據平臺建設,在設計實訓活動方案時中將思政元素運用到技能訓練中,突出操作的價值引導和倫理道德規范,提高我們大學生思想理論聯系實際工作能力。要加強實踐平臺建設,把思想政治工作主題與專業實踐主題結合起來,制定相應的實踐任務,讓大學生增強參觀、考察、志愿服務、實踐的經驗和收獲感。加強網絡平臺建設、思想政治要素資源建設、網絡課程建設,促進網上師生思想政治資源共享。
五.創新點
本研究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全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文化教育管理工作環境會議精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國家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主線,充分發揮教師課堂教學主渠道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深入分析挖掘提煉各類活動所蘊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根本指導,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情況出發、堅持理論知識聯系實踐。在繼承和總結以往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探索和完善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改革的有效性。
本文對影響《內科學》思想政治工作的相關因素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內科學》思想政治工作的具體措施和目標,如教育觀念的現代化、師資隊伍的優化、教學方法的科學化、教學手段的多樣化等。提出了要不斷發展拓寬臨床應用醫學專業課教育課程思政教學方法途徑,切實有效增強和改進《內科學》課程思政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張艷紅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變革的發展歷程及規律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3):109
[2]詹鵬,邵獻平 《論課程德育與德育課程的融合》[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38-140
作者簡介:王海燕,性別:女,出生年月:1986年9月,民族:漢族,住址:山東省濟南市,工作單位:山東現代學院,研究方向:臨床醫學教學,學歷:本科,職稱:講師。
課題名稱:“健康山東”視域下高職高?!秲瓤茖W》課程思政改革探究與實踐課題編號:MJ202042
課題來源:山東省民辦教育協會2020年度科研課題(一般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