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
摘 ?要:在小學時期的學生養成教育中,少先隊組織所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開展豐富的少先隊工作,可以促進學生身心的全方面發展。對此,文章將立足少先隊工作,結合個人工作經驗簡要分析如何做好學生養成教育。
關鍵詞:養成教育;少先隊工作;實施路徑
有關養成教育,其是對學生良好語言、行為習慣以及思維習慣進行有效培養的教育,也是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能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提供保障。其會涉及學生的生活、學習等諸多方面,要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管共抓,以此充分發揮其最大合力。
一、簡析養成教育的必要性
葉圣陶先生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教育是對行為習慣進行教育。這清楚說明養成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文章認為養成教育屬于育人教育,是和學生今后發展息息相關的教育。經相關實踐證明,對學生有效開展養成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關鍵與良好的行為習慣。大隊輔導員應精準把握這個階段對學生開展養成教育。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通常在6至13歲,具有較高的可塑性,是針對其進行價值觀念、行為習慣教育的黃金時期[1]。為順利進行養成教育,同樣需要社會與家長在其中發揮相應的作用。學生家長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首位老師,其言談舉止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甚至是長久的影響。所以,家長應該格外注意個人的一言一行,應將自身言行變為生動正面的養成教育范本。與此同時,學生形成了正確價值觀念、良好行為習慣,會引導其成長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棟梁之材。在《習慣成自然》中陶行知先生清楚提到:如果人可以養成各種好習慣,那么也達到了教育的目的。由此,教師、學校、家長均應清楚認識到養成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通過集體發力,真正將學生培養成擁有深厚道德修養、規范行為習慣的新時代文明公民。
二、學生養成教育開展要點分析
首先,應在多彩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規范意識,能夠在生活中獲得強化,在科學評價中加以鞏固。應為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實踐機會,通過各種機會進行反復強化,比如通過集體體育活動磨練學生的毅力、恒心以及自我約束能力。應依據學校學生具體情況建立公平、合理的評定行為規范制度,針對學生做得好的地方需予以肯定,而差的地方應清楚指出改進方向。如通過“班規”等方法。一方面可以對學生日常行為加以規范,另一方面還能在學生群體中樹立規范標兵,讓學生擁有學習榜樣。
其次,借助家訪、校訪等相關渠道,讓家長能清楚學校對于學生行為習慣的各項要求、教育目標等,而教師也能通過走訪家庭了解學生家中、社會中的行為習慣,進而將家庭教育的獨有優勢發揮出來,以學校和家庭之間的密切配合與相互溝通,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遵循“三結合”原則培養學生行為規范,也就是教學活動、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有機結合行為規范教育。尤其是要從文明禮貌、勤學守紀、健康衛生、集會出操以及儀表端莊等主要方面加以考核,這也是所謂的“五項競賽”。在此活動中應依據要求針對全校各班級進行打分評比,需要做到一日一反饋、一周一總結,一月一紅旗[2]。在每個學期結束進行整體總結,將最后結構作為評比示范中隊、先進班集體的重要依據。由此可以逐漸在班級間、學生間形成一股“積極向上、愛護集體、文明守紀”的好風氣。
最后,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努力讓學校墻壁可以說話。其所要表達的是環境會對人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若是能建立健康的活動信息環境可以催人奮進,對學生積極向上的思想品德有效培養。因此,學校各部門、教師應將崗位目標責任制度落到實處,創設健康的育人環境。我們應在少先隊工作中,通過國旗下講話、校本教材、主題隊會等渠道針對隊員開展思想品德教育;依托紅領巾廣播站、少先隊展板等進行法制教育、宣傳衛生知識等。
三、少先隊工作中落實學生養成教育具體路徑
第一,舉辦紅領巾讀書活動。我校每個班均建立自己的圖書角,也安排專門的圖書管理員進行保管與負責借閱工作。少先隊員為慶祝即將迎來建黨100周年發起讀書倡議,通過《黨的光輝的旗幟》感受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文化、教育、生活等方面發生的變化;少先隊承辦“建黨百周年”的征文、作品設計比賽等。
第二,開展“我是紅領巾,向學雷鋒學習”行動。今年的新冠疫情,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抗擊精神”,向“最美逆行者”致敬;向希望工程捐款,為我國貧困地區的小學生捐書。無論是捐款還是活動,我校少先隊員們均慷慨解囊,十分踴躍地拿出個人的零用錢、自己喜歡的課外書等為國家社會奉獻最可貴的一顆童心。讓學校和少先隊組織,真正變為學生的“家庭”使其擁有強烈的歸屬感。
第三,在學生心中樹立“誠信牌”。設立“世間最美小屋”面向全校學生開放。關于“世間最美小屋”是以誠實守信為靈魂,建立無人售報攤位、設立“拾金不昧”基金業務,而且配置專門的大隊干部負責日常管工作。學生在這里可以自動投幣的方式,購買《中國兒童報》等廣受學生喜歡內容翔實豐富的少先隊報刊;如果學生在校園內撿到他人物品,也可以交給相關管理人員進行登記保管,通過廣播站找到失主;學生可以將誠信資金投入到“愛心箱”中,以此資助貧困學生。在首次開發“世間最美小屋”時便吸引很多學生,自覺投幣購買報刊,在校園內彌漫這濃厚的讀書氣息,更重要的是傳遞對彼此之間的信任。通過“世間最美小屋”等相關活動,旨在對學生彼此的誠信度培養,構建和諧的交際網,在向學生傳達真誠氣息的同時,營造“真善美”的校園環境。
第四,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活動。強化少先隊員們的環境保護意識,愛護綠色意識,每位隊員應做到以下幾方面:(1)每為隊員設計自己的環保口號,制作環保教育宣傳卡,面向學校、社區進行環保宣傳。(2)垃圾分類處理。(3)舊書報積攢,每個中隊均建立相應的回收站,主要回收舊書報、塑料水瓶等,將賣廢品的錢可以投入學校的“誠信”資金,或是運用到中隊環境建設。(4)花木領養制度,各個班級都有各自的領養基地以及《領養記錄手冊》,由班級學生自負責給花木澆水等,旨在讓學生從小樹立起愛護自然的美德。
四、結束語
應認識到少先隊是一片廣闊天地,作為大隊輔導員應在這片天地中,認真總結經驗,強化理論學習,在讓少先隊工作邁向新的臺階的同時,提高學生養成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張耀玲.如何發揮少先隊對學生的養成教育[J].現代交際,2012(01):165.
[2]劉凱.少先隊抓“養成”教育芻議[J].中小學管理,1994(Z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