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話形式的語篇是譯林版《英語》閱讀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七年級上冊Unit 3 “Welcome to our school”的對話教學為例,探究如何基于語篇分析設計對話教學,指出在對話教學設計時,教師要關注語篇類型,深入研讀語篇,體現英語學習活動觀。在對話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整體理解對話,掌握對話的交際功能,實現對話的語用功能,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
【關鍵詞】初中英語;語篇分析;對話教學
【作者簡介】吳心蕙,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第一中學。
黃國文教授對語篇作了如下定義:語篇通常指一系列連續的語段或句子構成的語言整體。它可以是獨白、對話(dialogue),也可以是眾人交談(multi-person interchanges)。在譯林版初中《英語》教材中,有6個單元閱讀材料的語篇類型是對話。由此可見,對話教學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但是,很多教師在對話教學設計時容易忽略語篇類型,語篇理解缺乏層次,教學碎片化現象嚴重,過于關注其表層信息。
本文以譯林版《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3 “Welcome to our school”的閱讀教學為例,探究如何基于語篇分析設計對話教學,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教學分析
1. 教學內容分析。本課例教學內容是一個對話式語篇。語篇話題內容涉及學校的設施及校園生活。語篇結構是按一定的參觀路線,向參觀者就學校設施及相關校園活動開展的一段對話,包括介紹、提問、回應及評論。它所體現的交際功能是作者旨在通過展示參觀校園情境下的對話,令讀者感受校園設施的良好、校園生活的美好以及母女和諧的親子關系。
2. 學生學情分析。學校設施和校園生活是學生熟悉的話題,學生有生活體驗。本文的語篇類型是對話,同為初中生的讀者,生活中可能會有類似的交際要求。對話中的詞匯和句型難度不大,但如果教師將這篇對話以簡單的問答片段教授,學生就無法體會對話的交際功能和語用功能。
二、教學過程
Step 1: Pre-reading
在讀前環節,筆者設計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教師自我介紹后首先提出 “What's in my school?” 這一問題并展示自己學校校園設施的照片,讓學生運用there be句型說說授課教師學校擁有的設施。學生在了解了教師所在學校的基礎設施后,教師提出 “What do you think of my school?”這一問題,讓學生對教師的學校進行簡單的評價。
第二部分,教師從 “My school” 過渡到 “Millie's school”。呈現Millie站在校門口的圖片及課文標題 “Welcome to our school”。教師展示如下PPT,運用思維導圖導入School Open Day 這一話題。
T: Look! Millie is standing in front of the school gate. Why does she say “Welcome to our school!”?
S1: Because there is a School Open Day in her school.
T: When is the Open Day?
S2: It's 10 October.
T: Who comes to the Open Day, her mother or her father?
S3: Her mother.
T:What will Millie's mother do on the Open Day?
S4: She will meet Millie at the school gate at 1:30. At two o'clock, she will go to the parents' meeting and then she will watch two of the lessons.
T: What does Millie do before the parents' meeting?
Ss: …
【設計意圖】讀前環節的第一部分,教師將學生帶入自己學校的校園環境中,并要求學生對教師的學校給予簡單地評價,激活學生對校園設施的認知,為學習課文中的校園設施、學習表達情感作好鋪墊。讀前環節的第二部分,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通過why, when, who, what to do 等問題的設置復習導入課中Millie的學校開放日(School Open Day)的一些信息,從而引出家長會前Millie帶領媽媽參觀校園時的對話。
Step 2: While-reading
教師創設家長會前Millie帶領媽媽參觀校園這一語境后,在語篇分析的基礎上,將讀中環節設計成三遍閱讀課文。
第一步:讀大意,注重整體性。
要求學生快速閱讀,回答問題。
T:Now Millie is showing her mum around her school. Read the conversation quickly and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Who does Millie's mother see when Millie shows her around her school?
在學生找出Millie的媽媽所看到的人和物后,教師展示如下PPT,要求學生找出Millie帶領媽媽參觀學校的路線。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參觀路線,并給予提示:Tip1:Plan a route first before you show others around.
【設計意圖】劉誕辰(1999)認為,語篇是指一段有意義、傳達一個完整信息、邏輯連貫、語言銜接、具有一定交際目的和功能的語言單位或交際事件。對話也是語篇,具有銜接和連貫的特征。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語篇,找出參觀路線,有利于培養他們把握語篇結構、理解語篇意義的能力。
第二步:讀細節,注重針對性。
要求學生細讀課文,填寫思維導圖。
T:Now please read the conversation carefully and complete the mind map. Try to get: What's in Millie's school?
教師板書學生找到的內容,接著繼續追問。
T:What do Millie and her classmates do in these places?
【設計意圖】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Millie學校的設施,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和發散學生的思維。張獻臣(2016)認為,閱讀理解的字面理解層次是指讀者通過對文本詞語和句子的理解就能獲得作者已經說明的信息。推斷性理解是指讀者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知識或直覺推斷作者沒有在文本中直接呈現出來的信息。
教師之后追問的問題既考查了學生的字面理解層次,即Millie指出學校禮堂是開會的地方,又考查了學生的推斷性理解層次,即根據自己的經驗說出不同的地方所做的不同事情。
第三步:讀感受,注重表達性。
要求學生再讀課文,體會情感。
T:Now please read the conversation again and think: How does Millie's mother feel? Which sentence shows her feelings?
學生找出表達媽媽感受的句子后,教師給予提示:Tip2:Express your feelings when you see someone or something.
T:When mum says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what does Millie say? Please find out Millie's feedbacks.
教師展示如上PPT,學生找出相應的反饋后,教師給予提示:Tip3:Give feedbacks to give your ideas and show your respect.
【設計意圖】通過再讀對話及老師所設計問題的引導,讓學生體會Millie的媽媽對學校表示滿意、Millie表示贊同的情感態度。同時也讓學生明確Millie與媽媽對話中的一些維持交談的表達性技能。
Step 3: Post-reading
讀后環節分為Discussion和Group Work兩個部分。
T:After reading the conversation, let's have a discussion: Does Millie's mother/ Millie like the school? Why do you think so?
在學生們進行討論后,教師接著提問:“Do you like your school? Why or why not?”從 “Millie's school” 過渡到 “Your school”。
T:It is my first time to come to your school. Could you be my guide to show me around your school?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o make a new conversation.
教師展示如上PPT并給予提示,要求學生小組活動開展新對話。鼓勵學生課后對本組創造的對話再作潤色修改,豐富對話內容。
【設計意圖】張獻臣(2016)認為,作者沒有用文字直接表達出來的引申意義,即“讀者眼球背后的東西”,需要讀者運用背景知識、邏輯推理能力以及自己的價值觀念等進行分析、質疑、概括、評價和欣賞,比如理解作者真實的態度和意圖。讀后環節的第一部分,通過討論,讓學生感受本文的情緒風格,即積極評價與贊美。第二部分創設新的對話情境,要求學生四人一組開展活動,創編新對話,向第一次來他們學校的授課老師介紹自己的學校,對原有對話進行遷移與創造。
三、教學反思
初中英語閱讀課中的對話教學往往被教師拆分成多個問答片段進行教學,筆者認為進行對話教學設計時,教師應該更多地關注語篇類型及形式、深入解讀語篇、體現英語活動觀這三個方面。
1. 關注語篇類型及形式。語篇類型包括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等。像記敘文這樣的語篇類型,以對話形式來構成語篇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適合青少年這一年齡段接受外語基本知識的特點。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該關注語篇的類型和形式。
在英語教學中應該根據文體特點來組織、設計教學,優化教學方案。上述教案中,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教材對話語篇的基礎上創設新的對話情景,介紹自己的學校。這樣做,對于學生活用英語詞匯、語法等英語知識,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水平,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對話有其特定的語言交際功能,教師設計的活動應起到引領學生關注文本的語篇結構、文體特征以及具體的語言修辭的作用。
2. 深入解讀語篇。上述課文中的對話語篇涉及的主題是“人與自我”中的“生活與學習”,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家長與學生之間和諧的親子關系,二是學生所在的美好校園值得點贊。通過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一般對話的基本特點和語法詞匯的應用,而且進一步加深了對校園生活的熱愛以及學生與家長之間的和諧關系。教師在教案設計中就應該有的放矢地從上述兩個方面加強引導。例如,對話就要體現“一問一答”或“一說一和”的語言特點。在創設新的對話情景時,也要體現這種語言特點,一個說了,另一個就要進行反饋,即應答。如果失去了“兩兩相對”的特點,學生對課文的主題意義的理解就大大地打了折扣。
教師在深入解讀語篇時,要注意語篇解讀的層次性。首先從理解整篇內容入手,瀏覽和捕捉重要線索,對文章形成總體印象,找出重要信息即表層理解。其次再嘗試理解作者的意圖和立場,即深層理解。在文本解讀中,要體現對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關注和思考。
3.體現英語學習活動觀。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的交流都是通過某種活動來進行的。就算是牙牙學語的孩童,也是在父母的懷抱里、在親子活動中慢慢地學會了“爸爸、媽媽”等簡單詞匯的表達。在學校的英語教學中,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興趣是學好英語的重要條件之一,而英語學習活動的開展則有利于這種興趣的培養。在教材和教師設計的學習活動中,有場景、有人物、有對話,非常生動,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學生在活動中自然而然地獲得對語境的理解,獲得語法和詞匯的掌握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對話教學的設計主要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師在設計學習理解類、應用實踐類和遷移創新類相應的活動時,都要考慮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自己去完成這些具體要求,讓學生在活動中使用語言、解決問題、發展能力、提升素養。
四、結語
語篇是英語教學的基礎資源。在初中英語對話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有認真解讀,深入分析語篇,才能引導學生整體理解對話,掌握對話的交際功能,實現對話的語用功能,進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形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張獻臣.中學英語閱讀教學文本解讀的角度[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6(6):36-41.
[3]劉誕辰.教學篇章語言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黃國文.功能語篇分析[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