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菡亭
摘 ?要:筆者暑假學習駕駛,練習時狀況百出,真正成為一名“問題學生”。總結經驗教訓,不僅為了學會開車,更是為了提醒身為教育工作者的自己,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用最有效、最親近學生的方式為學生排憂解難。
關鍵詞:學車啟示;問題解決者
在做班主任的歲月中,我們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可以輕易發現學生學習生活上的小問題,及時指出教育,但是學生總會重復犯同樣的錯誤,我們也經常為此感到無奈無助。通過這次學車的角色體驗,我發現根本問題不是學生不想改,而是學生的心理因素大大影響了后期的行動力,使事情不斷惡性循環,越變越糟。所以作為班主任,與其抱怨孩子為何屢教不改,不如把“向你指出問題”換化為“幫你解決問題”。
幫忙解決問題的前提是知道學生為何會這樣?這就需要班主任具備一顆同理心。就拿這次學車經歷來講,在學習之前筆者是有畏懼心理的,報名完全因為從眾。因此在心態上,主動學習變成了被動學習,學起來沒有動力,更沒有成就感,好像一切都是形勢所逼。學習時,筆者因為能力不足,每個操作都顯得捉襟見肘,教練的不滿與指責,又再次加劇了動作的不協調。最后在戰戰兢兢中報名參加了考試,結果可想而知,而這不理想的結果又成為之后練車的魔障,自信心受挫后的練習更是一團亂麻。仔細想來,很多“問題學生”何嘗不是如此,被動學習又能力不足,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父母老師不斷責備提醒,考試成績不斷沖擊,他的意志力就在這點點滴滴中被摧毀、被磨平。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如果能在教育初期給予他們合適的機會與目標;在教育過程中細化步驟,稍作等待;在評價結果出來后弱化數字,積極鼓勵,可能所有我們曾經感到無力的問題都不再是問題。
作為在學車中遇到困難的“問題學生”,作為奮戰在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不管在何種環境中,都會堅持不放棄、不拋棄,想方設法地為學生排憂解難。
一、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當下,拖延癥成為很多人的慣病,筆者在首次路考未過之后,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休整,然而再次投入練習時,發現自己在時間與精力上都大打折扣,手感也不如趁熱打鐵的好。仔細想來,拖延癥的病根在于逃避,人們在遇到一件自己沒有把握,或完成有些困難的事情時,第一反應總是逃離、回避,于是恐懼之事變得越來越難解決,最后甚至選擇放棄、不做了。所以,整治拖延癥的關鍵在于調整好心態,學會面對。不管事情多么難辦,處境多么不利,首先要給自己一個良好的預期。萬事都往好處想,是我們繼續前行的動力。有了這樣的心理基礎,我們就要盡快行動起來,讓夢想盡快照進現實。
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動起來不代表萬事大吉了,在行動過程中我們還會遇到各種意外,這就需要我們做到兩點,一是學會遠離誘惑。就如暑假里的筆者,看到朋友們相繼出行的照片,覺得不能辜負這段時光,于是輕易地放棄繼續練車,投入到旅游大軍中。然而等到回來,再次去上車,一切都要重新開始,當時真是后悔莫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很容易受到周邊人的影響,從心態上也喜歡干那些輕松容易或是刺激有趣的事。怎樣指導他們遠離這些誘惑,在筆者看來不能完全靠堵,要讓他們真正去體驗一次因為意志力不堅定而導致的失敗,讓他們真正體會事倍功半的痛苦,那么今后他們定會主動遠離誘惑。二是學會不找借口。一件事失敗了,我們可以為它找千千萬萬條理由,唯獨不愿正視自己的錯誤。明明操作技術沒有問題,為何自己路考不過?回想整個過程,其實還是沒做到安全駕駛這一條,考試只是檢驗自己能力的手段,通過本次考試,筆者認識到自己基本功不到位,開車不能存在僥幸心理,安全駕駛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聯系到教育學習活動,很多學生沒有認識到學習的本質,認為學習就是為了應付考試,于是他們會執迷于考試結果,為自己不理想的成績找各種客觀原因。當自己被這些理由說服后,他們又會心安理得地繼續犯同樣的錯誤。基于此,筆者認為每次考試后,教師不要急于分析成績名次,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本次考試的目的,找到它究竟在檢測你哪項能力。比起會做某類題,提高學生的某項能力,讓他們認識到考試的目的才是當務之急。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學車初期,筆者為了趕快完成考試,不惜壓縮訓練量,在沒有完全熟練的情況下,報名參加了路考,結果可想而知——屢戰屢敗。這里存在著兩種不良心態,即紙上談兵的自大心理和急于求成的盲目心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也常常抱有以上心態:基礎不扎實,不以為意,靠突擊刷題隨意應付平時的考試與練習;做事沒有耐心,急于求得結果,平時忽視閱讀積累,學得越來越功利。長此以往,學生會在速成模式中迷失自我或是一蹶不振。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不如教會他們慢下來,好好實踐打磨,將簡單事情反復做,在形成慣性思維后,再進階完成下一件事。當我們力求事事完美的時候,反而什么都做不好,與其追求快與多,不如追求穩與實。
另外,細節確實能決定成敗,駕考出錯永遠是在某些細節上。但是筆者發現,懂得這個道理并不能有效規避出錯,當我們有意識地注意某個細節時,反而會被它束縛,隨之引發別的低級錯誤。究其原因,是我們對某事某物過度關注了,我們的視野中再也沒有整體的概念,我們或是管中窺豹或是盲人摸象,而我們做這些的時候往往又不自知。處于青春期的同學們最容易進入這種執拗的狀態,因為太在意反而做不好。教師一定要及時打破學生的困局,引導他們建立大局觀,學會全面地聯系地看待問題。
做好一件事,需要我們不斷地刻意練習,熟能才能生巧;也需要我們有見識有魄力,登高才能遠望。
今天,我是“問題學生”,我愿意用自己的切身體會架起與學生的溝通橋梁;今天,我是“問題學生”,我應該用自己的經驗教訓引導學生走出心理誤區。今天,我是問題的發出者,也是問題的解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