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力
摘 ?要:當學生沉浸在科學探究活動的教學情景中,伴隨而來的就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表達和交流。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各種形式將自己對探究活動的認識和理解呈現出來,給予學生充分的表達機會與交流平臺,能最大限度地展現學生對探究活動的認識。
關鍵詞:小學科學;情景教學;策略研究
有效的科學教學情景,會給學生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時,學生就會有話可說,這是學生表達、交流的基礎。但我們對表達和交流的內容提出一個基本的要求也是基本原則,那就是表達和交流的內容要真正來自學生的研究所得。這里的研究指的不單是做實驗,而是包括探究活動開始后學生的一切行為,比如對問題的解釋、對實驗方案的討論、對實驗開展研究和實驗之后的交流等。在以上各具體的教學情景中,學生進行的表達和交流,雖然不能肯定都是正確的或者說都對探究起到積極作用,但至少這些都是學生們真實的研究所得和想法,當學生們把這些想法表達交流出來后,首先可以說明學生開始了思考,這是良好的開端;其次說明學生對活動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是值得肯定的;最后還能說明學生對探究活動開展了持續并深入地研究,這是難能可貴的。如果課堂能讓學生持續進行思考的話,至少對學生而言,開展這樣的情景探究活動是有意義和價值的。當然,學生之間的表達和交流還需要教師的充分引導與及時點撥,這樣,研究才能朝著既定目標邁進,為最終促進科學概念的建構奠定基礎。
一、情景即交流
當學生面對具體的科學教學情景,面對教師的提問,或是課堂中出現的各種實驗現象和發現,學生們都嘗試著進行各種"表達和交流"。學生的交流,事實上是對科學問題或科學現象的個人理解,這種理解是最能反映當時學生的認知基礎的,可以說學生能作出怎樣的交流,意味著他們對此問題的認知基礎就有多深。在《空氣占據空間嗎》一課中,教師創設教學情景,結合圖文并茂的觀察量表,通過師生交流,很大程度上展現了學生對于此知識或概念的最初理解,也將學生對"空氣占據空間"有了初步了解。
學生記錄(一)
A:水位已漫過紙杯,杯底的紙巾已全部浸泡在水中,所以紙巾會被水浸濕。
B:餐巾紙不會濕。
C:紙巾不會被水浸濕,因為紙杯的底部留有部分空氣,紙巾未接觸到水,所以不會浸濕。
結果分析(一)
學生雖然無法解釋清楚紙巾為何不濕的具體原因,但他們在具體的情景觀察中發現了空氣的這一現象,說明這些學生認知中已初步形成了空氣是存在的、空氣能占據空間等概念。
從具體的情景中,不難發現,學生對于空氣能占據空間這一概念并不是一無所知,教師如果能在具體情景中引導學生,積極開展類似的交流活動,對實驗結論的形成,將產生積極有效的助推作用。
二、情景即建構
空氣作為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要讓學生認識到它的存在,且還能認識到空氣能占據杯子的部分空間,使水不能進入杯里,從而阻隔水分,使紙巾不濕,有很大的難度。所以,要讓學生在這一情景中建構起"空氣占據空間"這一概念,可以從讓學生看到"空氣的存在"入手,逐步讓學生看到"空氣占據著杯子的空間",最終形成"空氣占據空間"這一概念。這里的活動情景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思維特點,不能太抽象化,太籠統,太理性化,以形象、具體、生活化、活動化為要點。
學生記錄(二)
A:能看到水中冒出氣泡,因為杯子里的空氣跑出來了。
B:沒有看到氣泡,但水會進入到杯子里。
結果分析(二)
當學生認為杯子傾斜了能產生氣泡,說明學生已經肯定了杯子里空氣的存在。如果簡單認為水會進入杯子,而沒有伴隨其他現象產生,說明學生還不能理清空氣與水對于空間占據的聯系。
學生記錄(三)
A:杯子底部戳一小洞后,能看到水中冒出氣泡,同時浮球位置會上升,因為水位升高了,最終,紙巾會被浸濕。
B:紙巾被弄濕,是因為水從洞口流入。
結果分析(三)
學生認為紙巾被弄濕,原因是水從洞口流入,這符合生活常識,但在這里作為解釋的證據使用,就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了。看到水中冒出氣泡,同時浮球上升,有此解釋的學生說明已經很好地理解了空氣占據杯子空間,當空氣跑出(騰出空間)后,水進入占據杯子空間,浮球的位置變化說明了杯內空氣和水空間的變化聯系。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于"空氣能占據空間嗎"進行一次次的預測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通過生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啟發、深入,逐漸構建起"空氣能占據空間"的科學概念,這樣的一個構建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研究的過程。
三、情景即概念
當學生能恰當合理且科學地解釋某一現象或結果時,說明他對概念的認識已比較到位且充分了。《空氣占據空間嗎》一課中,教師努力用一個個小情景讓學生認識到空氣的存在,空氣能占據空間,通過活動,把無形的空氣變得可視化,強化了對空氣存在的理解,也很好地突破了空氣占據空間這一難點。活動結束后,繼續以拓展性活動(吹管實驗、取一杯操場上的空氣實驗)為抓手,嘗試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釋,可以繼續加大對科學概念的豐富與建構。當學生能對"吹管實驗"作出合理解釋,能用正確方法取一杯操場上的空氣,說明他們對于空氣能占據空間已有較為充分的認識,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科學概念。
表達與交流是學生在教學情景中探究過程的口頭呈現,能反映學生對探究活動的思維過程,是最能體現學生研究成果的環節。因此,科學課堂上有效創設課堂教學情景,注重對表達和交流的認識,借助觀察量表,充分凸顯學生的思維過程,真正意義上開展好表達和交流環節,是有很大價值意義的。
科學課堂上, 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景,我們應該給予學生充分表達和交流的機會。以教師的表達和交流為主要形式等同于過去填鴨式教學形式,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當學生有充分表達和交流的機會時,學生就主宰了課堂,當然,課堂也就成了學生們學習的場所了。我們一直希望課堂能開啟長時探究,即保證學生有較長時間開展探究活動,但隨著探究的深入,我們越來越覺得過去那種做足活動、忽略交流研討的形式只是形式上的長時探究,而那些對活動開展之后能有更長時間來進行交流研討的探究,往往能將活動推往更深處,也最能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讓學生們的思維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升,這是我們比較期待的探究效果。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情景教學法在小學課堂中運用的策略與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CHB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