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周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閱讀是重中之重。尤其是新課程改革、教材改版以來,閱讀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出來。然而,當前小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最為普遍的問題就是閱讀積累不足,閱讀能力薄弱,閱讀興趣低下。尤其是高年級的小學生,這些閱讀中的問題依然是比較嚴峻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0-007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0.035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不得不提的一項內容,其對于學生的語文素養、知識視野、人格情操等方面都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而當下的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情況并不樂觀,尤其是高年級學生,語文閱讀能力較為薄弱。為此,本文將從小學高年級閱讀中存在的問題著手,就如何優化高年級閱讀教學展開論述。
一、小學高年級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小學高年級閱讀中,雖然教師一直在強調閱讀的重要性,也會布置閱讀任務,要求學生在課外進行閱讀,但是依然存在著機械閱讀、盲目閱讀、枯燥閱讀和單一閱讀等很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加以探究和干預。
(一)機械閱讀,缺乏思考
在閱讀的過程中,有很多學生都存在著一個共性——機械閱讀,缺乏思考。即在閱讀的過程中,他們單純地閱讀文本,進行簡要的字詞句的輸入,并沒有去思考、質疑和探究。這就導致學生閱讀過了卻印象不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盲目閱讀,缺乏技巧
閱讀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但是很多高年級小學生一直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技巧,有的學生已經六年級了,卻仍然喜歡指讀、出聲讀,不會默讀,他們的閱讀是盲目的、低效的。
(三)枯燥閱讀,缺乏興趣
教師要求閱讀,布置了閱讀任務,因此,學生認為閱讀是一件“苦差事”,對于閱讀缺乏興趣,自然難以自發地堅持閱讀,也難以從閱讀中有所得。
(四)單一閱讀,缺乏積累
如今,很多高年級的小學生不僅閱讀范圍狹窄,而且很少關注閱讀積累,導致書雖然看了一些,效果卻不明顯。
1.閱讀范圍狹窄
閱讀不能僅限于課內閱讀,也不能僅限于與課文有關聯的課外閱讀,更不能僅限于文學文本閱讀,其應該是多元的,全方位的。但是很多高年級小學生將閱讀局限于與課本有關的作文書、課內推薦的書,而很少去拓展閱讀面,導致缺乏積累。
2.忽視閱讀積累
很多學生雖然喜歡閱讀,也常常進行課外閱讀,但是卻常常忽視閱讀積累,單純地閱讀,走馬觀花,很少做讀書筆記,也很少積累,導致一些文本讀過卻沒有印象。
二、如何優化高年級閱讀教學
上文探究了高年級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幾點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對話、質疑方式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思考、選擇適宜學生進行閱讀練習的文本,向學生系統地講授閱讀技法、革新閱讀教學,創設趣味氛圍、向學生強調“積累”的“面”與“量”等幾點策略來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優化閱讀教學效率。
(一)通過對話、質疑方式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思考
為了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思考,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進行提問對話、引導學生質疑等。因為在提問以及對話的過程中,學生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能夠進一步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產生思考,產生認知矛盾;通過質疑,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深化,同時也能夠感受到自主閱讀的激情和樂趣。
1.借助提問對話模式組織學生進行閱讀練習,激發學生思考
從語文知識輸入的角度來看,語文閱讀教學活動表現為通過學生對于課文的閱讀,實現對課文作者的跨時空對話,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借助提問對話模式組織學生進行閱讀練習。通過提問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在原有的語文知識認知基礎之上產生新的認知矛盾,并由此激發學生展開深入地思考,這將促進學生實現對課文更為深入地研讀和體悟。同時,借助提問的方式,亦將讓學生的思考活動獲得“支架”,也就是說,在問題的引導和驅動之下,將使學生的思維發展到更為深入的層次。通常而言,可供語文教師設計的問題包括記憶性問題以及發展性問題。對于前一種問題而言,此種問題僅僅要求學生對于接觸過和學習過的相關信息加以回憶,諸如魯迅的原名,魯迅是哪里人等等。對于后一種問題而言,往往需要學生對知識加以充分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對相關信息的判斷和推理。
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必須思考問題所覆蓋的提問對象,也就是說,所設計的問題應當建立在對班級學生語文知識學情的充分把握之上,唯有這樣,才能夠避免讓部分學生一直提問作答而其他學生坐享其成。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把握好問題的難度和質量,以便借助較高的問題設計方式,使學生能夠充分地參與課堂討論,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當中形成頭腦風暴。同時,小學語文教師在學生作答的過程當中應當認真加以傾聽,不得隨意打斷學生,使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尊重和重視,這樣一來,學生在日后回答教師所設計和提出的問題時,能夠表現得更加用心和專注。
2.引導和鼓勵學生質疑
為了讓學生的閱讀思維變得更加活躍,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閱讀練習時,應當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質疑,改變以往教師向學生宣講標準答案的授課模式。通過這一教學模式的改變,讓學生感受到自主閱讀的激情和樂趣,并且會使學生因為自己的見解得到教師的肯定而在后續的閱讀學習當中更加投入。
在閱讀教學過程當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要求學生將文本當中不容易理解的部分標注出來。如若學生實在無法在文本當中找出不好理解的部分,此時,語文教師應當就文本當中的某個詞、某句話向其提問,要求學生回答該詞或者該句的內涵,這樣一來,將讓學生發現自身認知的局限性,從而在日后的文本閱讀過程當中養成細致閱讀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