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楠
摘 要: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沒有形成相應的集體意識,對于集體生活也沒有完全適應,本身又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若是沒有進行良好的班級管理,班風就會變得松散、混亂,學生也就很難以良好的學習狀態投入學習之中,學生的行為習慣也很難被有效培養起來,因此班級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對于小學生而言堵不如疏,唯有小學生自己感覺到應該如此行事才能夠保證班級管理的效果,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構建激勵機制來進行班級管理,讓學生能夠主動接受管理。
關鍵詞:小學教育;班級管理;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0-017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0.085
學生在校學習與生活的固定場所是班級,在學習與生活的過程中,班級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場所。以往教師在進行班級管理時多數采用的是制定統一的班級行為標準,規范學生的行為,此時學生多是被管理者的身份,主動性不足。因此學生的頭腦中并沒有很好地形成是非觀念,只是認為這是教師不允許發生的行為,若是班級管理一直都以這種形式開展,那么很難保證良好的班級管理效果。對于小學生而言,激勵要比批評更有效,為此本文將主要研究在小學班級管理中構建激勵機制的良好方法。
一、以學生為主體完善激勵機制,明確目標
小學教師在進行班級管理工作時,可以以學生為主體完善激勵機制,教師需要明確激勵機制的一些標準,“無規矩不成方圓”,即使是激勵機制,教師也需要制定一定的標準,讓學生了解應該樹立哪些目標,這樣學生才能有努力的方向。此時教師可以從班級管理的細節入手,先將最簡單的行為納入激勵之中,然后與學生一起制定激勵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學生在班級生活之中才會時刻根據目標落實各項行為規范,同時為了提升激勵機制對學生的吸引力,教師需要將學生也納入班級激勵機制的建立之中,讓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與學生一起制訂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長期目標主要包括衛生、學習、思想品德以及行為規范等方面,而短期目標則是這幾個行為規范中涉及的細節。教師可以自己制定長期目標,然后讓學生根據長期目標,來思考需要完善的地方,并借此制訂短期目標,最后結合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制定這些短期目標。在明確班級短期管理目標與長期管理目標后,教師就可以與學生一起商量完成目標后的激勵機制的評定標準。其中包括在整個激勵機制的實施過程中的評判標準,怎樣獲取相應的獎勵以及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獎勵的不同之處等。在整個獎勵機制的完善過程當中,學生需要作為制定機制的主體,提出自己的想法與愿望,此時學生想要主動完成班級管理目標的欲望是強烈的,通過這種方式就能夠有效提升班級管理的質量。此外,教師還需要控制班級管理目標的難度,不能什么行為都受到獎勵,否則激勵機制就是一種無效的機制,會讓學生感受不到自己的付出與收獲。對于長期的管理目標,教師需要明確評定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完成情況的周期,周期不宜過長,否則容易影響學生的積極性。短期目標可以以一個月為周期,而長期目標可以以一個學期為周期,在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共同激勵下,學生就會更加愿意主動去管理自己[1],從而提升班級管理的效果。
二、利用榜樣激勵的示范作用構建良好班風
首先,教師需要將自己作為榜樣激勵的客體,教師是學生主要學習與模仿的對象,為了得到自己喜歡的教師的認可,小學生會主動模仿其行為,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教師尤其是班主任需要主動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對于學生要尊重,待人接物要禮貌;對于教學要嚴謹,對學生的要求自己也要做到,這樣學生才會對教師產生信服感,愿意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這樣不斷堅持下去就會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言行舉止,這種榜樣激勵的影響力非常大,而且持續時間也會很長久。
其次,教師可以樹立學生榜樣,學生有的時候并不了解什么行為是對的,什么行為是錯的,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在班級管理中讓學生明確了解這些內容。小學生的好勝心也較強,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仔細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從一些小的細節入手,選出各方面品質俱佳的學生,將之樹立成榜樣,讓其他學生進行學習效仿。為了讓學生榜樣的示范作用更加有效,教師可以組織專門的學習班會,為學生詳細介紹該名學生的言行舉止與思維品質中值得表揚夸贊的地方,此時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一些獎品,包括獎狀、證書以及一些物質獎勵等一起發給學生,這樣一來,表現好的學生會更加愿意主動堅持自己以往的行為,而其他學生也會產生一定的羨慕心理,為了得到相應的夸贊和表揚也會愿意向榜樣學習,此時班級全體學生都會朝相同的目標前進與發展,如此便可形成良好的班風。小學生很容易受外界影響,在班風的影響下,即使部分學生仍然會產生懶惰心理,但在看到其他學生堅持奮斗的身姿后,就會受到鼓舞和感染,自己也會主動去控制自己的不良行為[2]。
三、實施情感激勵,構建良好師生關系
首先,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語言態度,要尊重學生,并且在管理學生的過程當中,要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做到以理服人,這樣學生才愿意主動改正自己的問題。同時教師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小學生是很容易被嚇到的,對于教師的一些行為會過度解讀,若是教師在管理學生時總是大喊大叫,學生的情緒也會變得低落,學生對教師的畏懼多于尊重,教師的嗓門越大學生越不愿意去聽,學生此時在意的只是教師是否會將怒火發到自己身上,后期會對自己做出怎樣的懲罰,而不會去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有錯,那么班級管理的質量就很難得到提升。因此,只有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夠保證班級管理的質量。
其次,教師需要掌握管理藝術,公平對待每一名學生,滿足學生在班級的存在感與認同感,這樣學生才會認為自己是班級不可或缺的一員,才會主動為班級做貢獻。尤其是在學生之間出現矛盾時,教師一定要公平公正地處理問題,分別詢問涉事學生具體的情況,在進行充分的調查保證后努力還原事情的真相,然后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問題,讓學生對教師的處理表示信服和認同。教師要以公平公正的情感激勵學生,讓學生可以得到良性發展。通過情感激勵,小學生會更加愿意跟隨教師的腳步進行行為的自我控制,從而愿意為了教師而向更好的方向提升自己,這樣班級管理的質量也能夠得到更好的提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