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健
[摘要]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兒童生活經驗為基礎,以引導兒童過美好生活為目的。教師應基于美育視角,用好教材,重構教材,創新教學,豐富課程,讓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施過程成為美育又超越美育的立人過程。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崇美立人;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
審美活動是人的生命的本質。蔡元培提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兒童生活經驗為基礎,以引導兒童過美好生活為目的的融合式廣域綜合課程。[1]因此,崇美立人是實施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價值追求。
美育能優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施。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強調審美教育對于人格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倡導以“樂”之美來陶冶人的性情,修身養性。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富含審美元素,能滿足兒童審美需要,促進兒童的人格發展。美育融音樂、美術等多元藝術于一體,充盈藝術魅力,飽含情感,富有感染力,生動有趣,能讓兒童在愉悅的氛圍中獲得道德的滋養和法治的規范,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傳統的說教式道德教育。
一、用好教材感受美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愉快、積極地生活”的第2條明確提出“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自然的美”。大自然是活教材。大自然向兒童展示了具體、形象、生動的美。自然美起源于中國,“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道德與法治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主題就是“我和大自然”,共有《風兒輕輕吹》《花兒草兒真美麗》《可愛的動物》《大自然,謝謝您》四課,每一課都飽含美育元素。教師應引領兒童“打開大自然”這本書,充分感受自然美。
例如,教學一年級上冊第13課《美麗的冬天》,旨在引領兒童在活動中探尋冬天的特點,發現冬天的奇妙和美好,從而更好地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培養兒童觀察和感受美的能力。
[教學片段]
師:冬爺爺是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的魔法棒指向哪里,哪里就會發生神奇的變化。讓我們到教室外面去找一找,看看冬爺爺的魔法棒指到了哪里。(在校園里指導兒童觀察)
生1:冬爺爺的魔法棒指到了“東半球西半球”。我發現“太平洋”里結冰了。
生2:我發現銀杏樹的葉子落光了,蠟梅花開了,很漂亮!
生3:風很大,很冷,小朋友都穿羽絨服、戴帽子了。
……
師:你們的小眼睛真亮!想一想,以前還發現冬爺爺在哪里施了魔法呢?
生4:去年,下雪啦!我和爸爸一起堆了個大雪人呢!
生5:我看到過屋檐下掛著冰凌,一定是冬爺爺的魔法棒指向了屋檐。
……
師:冬爺爺的魔法真厲害!你想對冬爺爺說什么?
以上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情境,指導觀察,分享經驗,引導兒童發現冬天的變化,感受冬天獨特的美。而教材中除了自然美,還有文字美、形式美、結構美、生活美。
1.童言童語美
教材以第一人稱敘事,引領兒童進入“我的生活”,童語言說,自我反思與對照,引發兒童的思考。兒歌、童謠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韻律美。副版中的繪本故事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富有吸引力。
2.表達形式美
教材中的插圖直觀、形象、生動,與文字相互補充,相得益彰,視覺沖擊力強。插圖內容都是兒童生活中的經典場景,啟發兒童對生活經驗的梳理,對生活的思考。從版式設計看,采用正副版結合的形式,主次分明。副版的繪本故事圖文并茂,降低了兒童因為識字量問題而造成的課程難度,這也體現了教材的形式美。
3.結構層次美
英國哲學家休謨說:“美是各部分之間的秩序和結構。”教材的結構美體現在單元與課時的編排上。教材總體上隨著兒童的成長不斷擴大視域,每一冊一個相對集中的教育主題,包括四個單元,每單元四課,每課2~4個欄目,每個欄目下2~3個層次。這樣有節奏感的編排有利于兒童從中感受到教材的結構美。每一個單元的四課之間也按一定的邏輯順序編排。如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天氣雖冷有溫暖”,由《美麗的冬天》《健康過冬天》《快樂過新年》《新年的禮物》四課組成,綜合了自然時間、社會時間和心理時間這三種時間觀念及其對學生成長的影響,邏輯關系十分清晰。
4.真實生活美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是實踐智慧。實踐智慧必須在人的生活情境中,通過人對現實生活與情境整體的經驗,在領會與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過程中,慢慢積累。同時,也只有在現實的情境中,在處理與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才得以展現。[2]教材圖文并茂地為兒童呈現了美的生活情境。比如,一年級上冊第1課中的“上學啦,真高興”,第2課中的“認識你真好”,第3課中的“我的老師”等,這些都是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兒童面對的典型的生活情境。他們對此充滿新鮮感和好奇心,通過學習能從中感受到小學生活的美好,激發他們對小學生活的憧憬,從而主動培養小學生活的實踐智慧。
道德與法治課程富含美育元素,教師應充分挖掘并用好教材中的美育元素,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提高課程實施的有效性,促進兒童幸福成長。
二、重構教材理解美
1.課程內教材重構
綠色生活是現代人的基本人文素養。從小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是本課程不可忽視的任務。道德與法治教材依據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從其日常生活中感受和體驗到的問題入手,編排了相關教材。比如,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和大自然”,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綠色小衛士”,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讓生活多一些綠色”,力圖打破人類中心的觀念,將世界與人看作共生的存在。我們開展主題為“我是綠色小天使”的系列活動,低年級整合了二年級下冊第4課《試種一粒籽》,開展種植活動,展覽圖文并茂的觀察日記;高年級開展以環保為主題的辯論賽及環保宣傳活動。低年級和高年級互相觀摩活動。這樣就打破了年級之間的壁壘,以“我是綠色小天使”大主題統領,串聯相關教材,整合教學,在兒童的環保生活中植入審美基因,使兒童在階梯式的課程活動中理解什么是美好的生活,從而強化環保意識,培養環保生活習慣。
2.學期內教材重構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為了引導兒童過更美好的生活,教材只是例子。教師可以根據兒童學習生活的實際需要,調整一學期的學習內容,使之與校園文化活動相應,更適切兒童的真實生活。比如3月12日是植樹節,可以把二年級下冊第10課《清新空氣是個寶》提前至植樹節前后學習,然后開展校園、家庭植樹活動,兒童感受深刻,通過親身實踐把道德認知外化為道德行為,培育并持續美的行為。
3.單元內教材重構
從總體上來看,教材是按兒童的成長邏輯、生活邏輯和認知發展邏輯編排的,但有的單元四課可以調換順序,不違背教材編寫意圖。比如,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和大自然”,《風兒輕輕吹》《花兒草兒真美麗》《可愛的動物》三課是并列關系,它們與《大自然,謝謝您》是分總關系。我們可以把這個單元按照總分關系來實施,即先上《大自然,謝謝您》,讓兒童整體地感知大自然的美麗與恩賜,再上其他三課。這三課可以自由安排先后順序,不影響單元教學目標的達成。然后再指導學生為本單元畫思維導圖,從中理解“我和大自然”的密切關系,從而欣賞大自然的美,感恩大自然。
4.課內教材重構
教師可以就一課教材進行再創造,或裁剪,或豐富,或整合,使之更有利于引導兒童理解美。如一年級上冊《校園里的號令》,教材中“鈴聲告訴我”板塊旨在引領兒童熟悉學校生活中不同鈴聲的含義以及相應的行為規則,并能對校園號令做出正確的回應,培養規則意識。兒童在上幼兒園時就已經認識上課鈴、下課鈴。如果課堂上只是教兒童感受上課鈴和下課鈴,理解其含義,就忽略了學情,無法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我們在播放上課鈴后,又播放了其他學校的上課鈴和幾十年前用銅鐘敲打的上課鈴,讓兒童聆聽多種優美的上課音樂鈴,聆聽古老的、富有歷史感和滄桑感的上課鐘聲,懂得雖然施號工具不同,聲音不同,但表達的意思一樣,都是告訴大家上課了。這樣就豐富了教材,拓展了教材的寬度和深度,讓兒童感受到時代變了,地域變了,鈴聲變了,但是號令不變,遵守規則的公共意識不變。在變與不變中凸顯了規則之美,引領兒童做出遵守規則的美的行為,培育德性,獲得實踐智慧。
三、豐富課程創造美
教材是我們實施課程的重要依托,但是僅僅用好教材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基于教材,開發拓展豐富多彩的課程主題活動,引領兒童創造美的生活。
1.閱讀經典美
朱光潛主張美育與民族命運、美育與政治、美育與社會秩序的統一,強調通過閱讀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來提高國民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操,強調知行合一。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可以組織兒童通過閱讀經典培養審美情趣,追求知行合一。比如,完成一年級上冊第15課《快樂過新年》教學后,可以開展“迎新年”詩會,諸如讓學生朗讀、演唱古詩《元日》,想象古人過新年的畫面,啟發他們梳理自己的過年經驗,融通古今,比較異同,在研究民風民俗的變與不變中體驗春節的喜慶和生活的美好。同時,還可以讀童謠《過了臘八就是年》: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燉牛肉。
二七、二八把面發,二九對聯貼門口。
除夕萬家人團圓,歡天喜地過大年。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補充富有民族特色的童謠,誦讀起來朗朗上口,給人以聲律美的享受。兒童通過對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本的審美,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情和理,能達到“以美啟真”的美育效果;民俗文化所具有的優秀文化品格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滋養兒童的精神氣質,實現“以美化人”的目標。
2.創意作業美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兒童究其天性來講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發現者。”動手動腦、有創意地生活是兒童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低年級兒童創造性發展的重要途徑。道德與法治課程應當成為兒童自主探究與創造美好生活的過程,讓兒童在動手動腦完成創意作業中實現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綠色小衛士”之后,結合第12課《我的環保小搭檔》,教師在教室里布置一個“我的環保小搭檔”主題展覽,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創意作業,讓他們享受“動腦筋,有創意”的生活之美。
3.實踐活動美
王國維將“美育”的概念引到中國時,人們理解的美育思想所指的只是“心育”或“情感教育”,而“身體”這一美育的主體往往被忽視。道德與法治課程應從身體出發,創造實踐機會,解放被規訓的身體,激發學生的身體意識,開啟被蒙蔽的感官通道。實踐活動從身體經驗再到心靈感悟,能讓兒童更好地理解課程學習內容,從而達到更好的美育效果。
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讓我試試看”第4課《試種一粒籽》后,讓學生試著種下一顆種子,指導學生觀察種子的發芽、成長過程,用照片和文字記錄下來。同時,組織分享會,互相欣賞勞動成果,讓學生領悟到“我和種子一起成長”的美妙,體驗生命的美麗,從而敬畏生命,實現從關注知識技能到關注德性成長的轉化,使學生從親身體驗的種植實踐中獲得道德成長和審美能力提升。
4.節日生活美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感悟與行動。兒童喜歡過節。我們可以創生順應兒童的節日活動,引導他們用節日活動去體驗,用實踐去演繹,用智慧去創造,在開放的課堂里享受美好的課程生活。
例如,在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們好好玩”教學后,我們在年級組內開展“游戲節”活動,并邀請父母一起參加。兒童玩游戲、編游戲、畫游戲、唱游戲、寫游戲,其樂融融,樂不可支,培養想象力,發展表達力,提升創造力。再如,學完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天氣雖冷有溫暖”,舉行了新年音樂節,讓學生用優美的歌聲慶祝新年,譜寫美好的童年生活。
人類文明的傳承是美的根本。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崇美立人正是順應美育要求而創生的教育理念,其終極目標是促進兒童自由心靈的建構,過更美好的生活,追求人生幸福。“教育本體的、內在的、直接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質量,讓人成長為自由的、全面的、幸福的人。人生幸福是教育的終極目的。”[3]
我們主張道德與法治課程崇美立人,以美化人,引領每一個兒童過更美好的生活,成為更美的自己,收獲幸福人生。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課題“小學道德與法治‘和潤課堂構建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7 JK12-ZB17)、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重點資助課題“班級父教共同體建設研究”(項目編號:B-a/2018/02/36)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華.關于綜合課程的若干理論問題[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6):35-40.
[2]孫彩平.小學品德課程核心素養芻議——一個實踐哲學的視角[J].中小學德育,2019(09):9-13.
[3]班華.享受和班主任朋友共同成長的快樂[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