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權
[摘要] 生本教育視域下,以“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為例,探索初中歷史課堂“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以學生的發展為落腳點”的教學設計:注重學情分析,預設教學設計;聚焦課堂動態,生成教學設計;關注學生反饋,反思教學設計,打造積極、能動的生本課堂。
[關鍵詞] 生本教育;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生本教育倡導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以生為本的教學設計,必須依據學生的興趣和內在需求,激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基于此,結合初中歷史學科特征,以部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為例,探索借助課堂教學設計,調動學生能動力量,打造生本歷史課堂新路徑。
一、課前:注重學情分析,預設教學設計
基于生本教育要求,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應是學生的“學”,教學設計的落腳點應是學生的“終身發展”。所以,教師備課時一定要重視對學生的學情分析,預設教學設計,重點把握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認知特點。
在進行“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學設計時,教師課前發布問卷調查,及時了解學生對這段知識的“已知”(漢武帝前的漢朝統治)、“未知”(大一統到底是什么)以及“想知”(推恩令是如何實行的,怎樣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五銖錢到底值多少錢等)。在此基礎上,確定學生的“能知”學習目標:歸納漢武帝鞏固王朝政權所采取的各種措施;強化涉及的重難點知識。通過調查反饋:七年級學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強,不少學生有一定的歷史知識積累,但從思維結構上來說,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于復雜歷史現象的理解往往容易簡單化。七年級歷史教授的是中國古代史,故事性較強。因此,教師用一段視頻導入新課,再現當時歷史情境,使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得到激發,學習動力也相應增強。與此同時,在設計過程中融入對學生“怎么知”的思考,即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方法與習慣,切實將教學設計的原點落實在學生的所學與所知上。
二、課中:聚焦課堂動態,生成教學設計
在生本教育視域下,教師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學情,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機整合,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力求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而這樣的教學設計是課前的預設,有待于在實際課堂上進行實踐、完善。生本課堂上,教師應聚焦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通過聽生言、觀生行、察生色,掌握課堂生成的各種動態表現,以形成生成性教學設計。
在“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學中,對推恩令的具體做法,教師神奇地變出一只橘子作為教具,課堂立馬活躍起來。有的學生詢問原因,有的爭相配合教師演示,有的則積極表達自己對推恩令的理解,更有的大膽質疑,提出困惑……此時,學生思維活躍、大膽發言,師生互動出彩,課堂生動高效。這一教學方式得到了學生的肯定,可以成為教師今后教學的保留環節。但是,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教學就比較不順利了。當教師呈現一段文言文史料時,課堂卻突然沉寂了。有的學生眉頭緊皺,抓耳撓腮,似乎看不懂;有的學生垂眉低頭,沉默不語,似乎不愿回答問題;還有學生無精打采,盯著書本,似乎走神了……
課堂上的這些動態生成,是預設教學設計中無法完全預料到的,需要教師及時覺察,聆聽學生的心聲,進而適時改變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可見,以生為本的教學設計不僅是一個課前預設性的教學設計,更是課中動態生成的教學設計。而這樣的教學設計,更切合生本教育理念,也更利于生本課堂的構建。
三、課后:關注學生反饋,反思教學設計
一份心中有生、目中有人的生本課堂教學設計,不僅包含課前預設的教學設計和課中生成的教學設計,還需要課后關注學生的反饋,并從整體上對教學設計進行反思、優化。
對“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一課,在課前預設階段,教師已經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不高,所以在選取史料時盡量選取簡明易懂、對學生不構成較大閱讀障礙的史料。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花費了較多時間幫助學生解讀史料,由此帶來了兩個副作用:一是教師講得偏多了,學生個性思考的空間受到了擠壓;二是課堂教學氛圍壓抑,學生被史料“打蒙”了,以致課堂氣氛較為沉悶。課后,教師及時與學生溝通了這個問題,得到了學生的積極回應。通過課后作業檢查、個別談話和班級歷史答疑本等信息的收集,教師把握到學生所思、所感、所疑,進而根據這些反饋,對教學設計進行再思考、再研磨,特別對史料教學這塊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如教師嘗試運用一些故事性強的現代文史料來提升學生興趣,在史料的解讀方面設法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設置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等進階環節,這樣學生就會對這些古文史料少一點畏懼,多一點親切。
此外,在這堂課上,對歷史感興趣的王同學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利用課余時間,編寫了一份關于漢武帝的歷史劇本。教師為鼓勵學生的能動學習,特意為他們修改劇本、拍攝了題為“漢武風云”的課本劇,并進行微課制作,贏得了專家的好評,成為學習路上共同成長的美好記憶。
總之,生本教育思想是務實的教學方式。在此理論的引領下,初中歷史教師作為歷史課堂設計的實踐者,要把實踐與研究統一起來,成為行動的研究者。上課前,注重學生學情分析,預設教學設計;課堂中,聚焦課堂動態,生成教學設計;下課后,關注學生反饋,反思課堂教學設計。在不斷研磨中,使教學設計充滿教師實踐智慧,打造更適合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能力提升的生本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