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利平 林琳
摘 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是新時期我國深化改革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增強國際話語權的重要途徑。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利益關切,進而扎根中國大地,密切結合我國高等教育治理實踐以及社會現代化建設需要,力求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話語博弈中贏得中國優勢。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
高等教育承擔著創造科學知識、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現代化建設、提升國家軟實力等重大使命。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是高等教育治理的思想基礎,是高等教育治理思想的語言化、學術化表達,是高等教育治理體系變遷的先導性條件,表現為由一定的高等教育治理規則、理念、方法等構成的符號化話語機制整體。隨著我國不斷加快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步伐,創新高等教育治理理念、構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對于持續推進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發展尤為重要。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不僅要以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為指導,體現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需求,而且要符合高等教育的辦學規律和治理邏輯。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不僅明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如何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且也為在新時代繼續提升高等教育治理國際話語權、積極參與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奠定了理論基礎。
堅持人民至上,彰顯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的根本立場
堅持人民至上,辦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核心使命和發展目標。在黨的領導下,我國高等教育治理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人民群眾的利益關切持續推進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從本質上講,高等教育治理話語就是人民的話語、大眾的話語。新時代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圍繞人民至上這一根本立場建構,把人民價值、人民利益作為具體性話語。
第一,為人民代言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的根本立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也是黨領導下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價值遵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我國高等教育治理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指引。堅持為人民服務,使高等教育事業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建設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建設的核心話語。正如馬克思所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1]話語體系只有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需要,才能得到群眾的熱烈擁護與積極響應。新時代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更是充分強調人文關懷,為人民代言,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來謀劃和創新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將“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貫穿于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治理的全過程,構建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的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
第二,回應人民關切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做出了重大判斷,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發展,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美好向往正在逐步實現。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及時回應人民群眾關切,辦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是建設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系的根本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實質上是一個將人民性作為話語首要議題的實踐過程。在新發展階段,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更要以“辦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為宗旨,始終關切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多樣需求。在話語思維和話語邏輯上秉持人民立場、凸顯人民情懷,在話語方式和話語內容上回應人民關切,始終以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根本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構建生動豐富的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引導和回應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現實需求和美好向往。
第三,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的價值坐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強調要堅持“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標,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充分體現了我國教育事業始終把以人為本、滿足人民對教育的需求作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不斷完善以人民為中心的話語體系不僅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深刻內涵相契合,而且也是對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演進邏輯的精準映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重視和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肩負起為人民負責的使命擔當,這為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錨定了明確的行動方向和發展目標。在新發展階段,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更應全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和新一輪技術革命中精準定位高等教育治理的價值坐標,遵循“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價值指引,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持續推進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
扎根中國大地,形塑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的中國特色
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融匯了我國高等教育治理歷史經驗、高等教育治理正在發生的變革和高等教育治理的未來發展方向,是一套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集合,對于世界理解并認同我國高等教育治理思想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扎根中國大地生成話語內容,充分彰顯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治理話語優勢。
第一,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深刻闡釋中國特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繁榮復興離不開對本民族思想文明、傳統文化的理性審視和自我超越。話語體系不僅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集中彰顯,更是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系完善的重要內生變量。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內含著我國高等教育治理的價值體系和發展理念,是我國高等教育治理文化的外在表征和治理實踐的綜合反映。作為現代化的“后發型”國家,我國高等教育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歷了百年的努力探索和卓越發展,高等教育話語體系建設已從學習西方轉向凸顯本國特色,正在邁向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征途。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治理話語權也在國際舞臺上更具優勢。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新的歷史坐標,只有扎根中國大地、立足本國國情,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才能在世界高等教育體系中形成自己的話語特色和話語優勢。
第二,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詮釋高等教育治理理論。“從根本上講,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話語體系的說服力還是取決于它所反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思想、理論、制度體系的完善程度。”[2]因此,要提高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的說服力和影響力,就要不斷完善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治理的思想理論和制度體系。一方面,要基于我國高等教育治理過程中的現實問題以及對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產生深刻影響的前瞻性問題,對高等教育治理的各個環節進行問題分析和經驗總結,為完善我國高等教育治理理論、推進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提供實踐支撐和理論貢獻。另一方面,要積極借鑒國外優秀高等教育治理理論,基于對相關理論研究對象和背景的深入理解進行話語語境轉換和催生本土化發展,進而根據我國的社會背景、文化傳統和高等教育發展環境,充實能夠有效服務于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高等教育治理理論。同時,要高度重視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治理理論體系創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符合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邏輯的制度體系和行動路徑,為支撐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構建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
第三,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彰顯話語優勢。話語體系作為一種思維形式、學術理念、制度設置和實踐方法,是一個民族國家思想狀況、價值觀念、形象認同的綜合反映。[3]在黨的領導下,我國高等教育經歷了百年的變遷與發展,逐漸建立了以“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為重點的高校內部領導體制,形成了“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和民主管理”的高校治理結構,開創了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的中國道路,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新時代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是我國高等教育治理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既是高等教育綜合實力的體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縮影,內生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脈絡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的實質是立足中國國情,構建起符合中國高等教育特色和高等教育發展需求的學術化的話語空間和理論體系,同時揭示西方高等教育治理理論及其實踐的局限性,彰顯我國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的話語優勢。
回應時代關切,推動國家治理話語體系建設的深刻變革
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有助于實現高等教育治理核心變革,確保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沿著正確方向穩健發展。新時期,高等教育承擔著前所未有的時代使命和社會責任,為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提供不竭動力。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應思考如何使高等教育治理成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先行者,將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轉化為國家發展的驅動力。
第一,回應時代命題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新時代是歷史向度的判斷,包含歷史變遷中既往語境的變化與跨越。”[4]話語體系是一個歷史性范疇,隨著時代變遷而發展變化,具有時代性和發展性特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中國共產黨對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所面臨的新形勢做出的正確判斷。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著重研究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若干重大問題。由此觀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在要求。高等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主陣地和創造高新知識的孕育地,更是建設創新強國的重要基礎,更應找準自身發展的具體方位以應對時代之變。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高等教育治理應更加注重話語體系建設,從思維方式的深層邏輯厘清新的歷史條件下建構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的關鍵要素,建立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
第二,實現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的應有之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更加關注“治理”這一核心主題,不但把治理問題提高到國家戰略層面,而且為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提供了行動綱領。“治理”話語主要從治國理政的主體結構及實踐布局等方面對現代化建設進行頂層設計,更加契合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需要。[5]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了一系列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政策文件,指引新時代教育現代化邁向新征程。在國家政策文件指導下,高等教育從“體系”到“能力”層面的現代化治理路徑逐漸清晰。從宏觀層面的“政府宏觀管理、市場適度調節、社會廣泛參與、學校依法自主辦學”,到微觀層面的“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6],我國高等教育正在探索從“管理”到“治理”的多元主體、多元模式、多元價值的治理體系變遷。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既要明確新時代高等教育治理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也要破解和超越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中的固有難題和路徑依賴。
第三,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的內在動力。高等教育治理體系是國家宏觀治理體系的一部分。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構建要充分考慮社會的發展變革,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平衡治理體系的穩定性與動態性。黨的十九大確定了到21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也提出到2035年要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這表明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始終蘊含著對教育引領社會發展的長久期望。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有效實現是國家治理現代化全面實現的重要標志和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不僅是實現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前提,而且是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時代邏輯。新時代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構建要服務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改革目標,充分考慮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嵌入性。
彰顯大國擔當,積極參與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話語實踐
在全球競爭力體系中,高等教育治理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等教育治理國際話語權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更是我國參與高等教育全球治理,表達和踐行中國高等教育治理理論與文化的生動表征。構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是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的現實需求,更是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升我國高等教育治理國際話語權的內在要求。
第一,提高高等教育治理國際話語權是我國參與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前提。權力是話語運作的支配力量,話語體系一旦形成,“就能夠通過滲透賦予權力、傳遞特定的價值觀、形成特定的規制、構建特定的知識系統和價值體系,即為話語權。”[7]在某種程度上,誰掌握了話語權誰就有能力決定社會輿論和事物發展的方向。延伸到國家層面,在國際舞臺上擴大話語權不僅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環境中占據優先地位,而且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提升引導國際輿論和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同時,話語也是一種治理手段。一定的話語體系通過傳播一定思想、理念、價值和政策等發揮話語的政治功能,提高話語的輿論主導力。我國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是高等教育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治理體系隨著時代變遷不斷發展、改革、重構的一個生成性過程,更是我國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發展的生動表征。新時代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是站在全球格局和視野上,與時俱進,及時審視和開拓我國高等教育治理理論基礎和實踐路徑,提高我國高等教育治理國際話語權,為參與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創造一定的話語前提。
第二,樹立高等教育治理文化自信是我國參與高等教育全球治理的力量源泉。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被賦予豐富的涵義,并在全球競爭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以中國理念引領世界同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迎來了新的歷史契機,為我國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中闡發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發展路徑、價值理念、治理模式等提供了新的平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8]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也是樹立高等教育治理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石。話語體系形成及其影響不僅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科技創新能力等綜合競爭力密切相關,而且也是一國文化自信的集中體現。因此,新發展階段我國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要堅定高等教育文化自信,通過提升我國高等教育治理話語權進一步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中彰顯民族精神和發展理念。
第三,傳播中國話語是我國參與高等教育全球治理的內在要求。“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國際制度安排,實質上是國家、國際組織等行為主體對高等教育利益進行權力博弈的過程和邏輯結果”[9],全球高等教育治理體系也受到各成員國之間權力結構和利益分配等因素的影響。積極參與高等教育全球治理不僅有助于加快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提升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而且也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積極實踐。在參與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過程中,既要提高我國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的科學性、先進性和思想性,在國際高等教育話語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又要消除西方世界對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的誤解和偏見,進而避免對我國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傳播速度和接受程度的制約。此外,須通過參與制定全球高等教育治理規則,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貢獻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經驗、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在全球高等教育體系中凸顯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迫在眉睫且任重道遠。我國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要更加注重提高高等教育中國話語的影響力,增強我國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的傳播力、感召力和創造力,為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結語
“語言流變是社會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在某種程度上蘊含著事物的發展規律和走向,折射著人們對事物認識和理解的不斷深化。”[10]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現代化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治理制度,建立了符合我國國情和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為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思想基石和理論基礎。面向未來,我國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建設既要扎根本土,從民族文化、時代回應、現實基礎和中國特色等諸多方面出發,形成符合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需求的話語體系和言說理路;又要從國際視角來審視自身話語體系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汲取世界高等教育治理優秀成果,提高我國高等教育治理話語的傳播力,為爭取全球高等教育治理話語權創造更大的機會。同時,通過創新新時代 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治理話語體系,進一步彰顯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本文系陜西師范大學2021年文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重點項目資助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1.
[2]羅云,郭霄鵬.構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話語體系:價值、難題與對策[J].江蘇高教,2019(5):9-15.
[3]張學文.重塑話語體系:構建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話語邏輯[J].中國高教研究,2015(7):13-16, 24.
[4]徐亞清,于水.新時代國家治理的內涵闡釋—基于話語理論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7(1):215-226.
[5]羅永寬,齊娟.中國共產黨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百年建構與發展邏輯[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1(1):19-26,51.
[6]王英杰.治理結構:現代大學制度的基石—評《董事、校長與教授:美國大學治理結構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12,34(2):85-87.
[7]彭放,王諾斯.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國際話語權的內在邏輯與提升策略[J].教育科學,2020,36(5):90-96.
[8]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 人民日報,2017-10-28(1).
[9]段世飛,劉寶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參與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目標、維度與權力博弈[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2):57-67.
[10]鄔大光.高等教育語言流變與高等教育變革[J].教育研究,2008(2):39-42.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苑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