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亮 姜文
摘 要:中國高校的紅色基因是廣大進步師生追隨黨的步伐,在開展革命斗爭、育人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的。經過長時期的積淀和涵養,紅色基因已熔鑄于中國高校的辦學過程。北京師范大學的紅色基因表現為:緊跟步伐、永不褪色的紅色師范;愛國進步、擇善固執的家國情懷;敦品勵學、誠信質樸的京師品格;弘揚師道、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在新時代,高校要進一步強化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意識,以北京師范大學為代表的北京高校應發揮標桿作用。
關鍵詞:紅色基因;紅色師范;傳承;標桿
紅色基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政治內核,是中國高?!霸袊蟮亍鞭k學的立身之本,是中國大學爭創“世界一流”的重要動力源泉。伴隨中國共產黨成立而發展和壯大起來的一批高校,尤其是北京高校,在多年來的辦學實踐中,自覺將黨的信仰、宗旨和追求融入辦學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質和文化品格的“紅色標識”。北京師范大學(以下簡稱北師大)是早期黨組織建設的重要基地、北京地區的重要革命活動中心,也是革命人才和優秀人民教師的搖籃,其長期孕育形成的紅色文化深厚,紅色標識鮮明,紅色基因強大。
北師大的紅色基因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體現北師大人“堅定跟黨走、勇于做先鋒”的使命自覺
高校的紅色基因是在革命年代、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路線和政策在高校的不斷內化,高校進步師生自發地把個人的追求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二者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高校紅色基因的塑造者,中國高校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偉大事業的重要建設主體。
一是黨的組織及其活動是北師大紅色基因的政治源泉和根本保障。北師大有著深厚悠久的黨建傳統,其黨建工作的起點,可以追溯到中國共產黨的創立時期。1919年秋,李大釗開始在北京高師、北京女高師(以下簡稱北京兩高師)授課,他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北京兩高師的深入傳播。在李大釗同志的領導下,1921年秋,中共北京西城支部和東城支部成立,其中,西城支部以北京兩高師的黨員為主組成,支部書記由中共歷史上的第一位女黨員、北京女高師的學生繆伯英擔任,這是北師大黨組織活動的開端。1923年冬,兩高師分設支部,黨組織平行發展。1931年,北京師范大學與北平女子師范大學合并,一些左翼團體,如反帝大同盟、社聯、左聯、教聯、世界語聯、互濟會等在師大相繼出現。1936年,北師大支部擴大為中心支部,下屬師大文學院支部、師大教理學院支部以及民國學院支部、平大法商學院支部和東北大學文學院支部等支部。1946年4月,北師大建立了黨總支。1948年12月,北師大地下黨組織南系和北系合并。在總支的領導和推動下,北師大學生的進步活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不僅走出了中國共產黨的首批黨員、成批的革命人才,而且還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宣傳和傳播的一個重要陣地。黨在師大學生運動中的領導和引領,使得黨的宗旨和主張在師大得到響應,黨的初心和使命通過進步師生的撒播和力行得以落實和推廣。北師大也因此被譽為革命人才的一個成長搖籃以及優秀教育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
二是北師大學子是青年學生反帝愛國運動的先鋒力量。追求國家獨立、民族解放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中,以青年學生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率先扛起了“思想解放、愛國救亡”的大旗。1919年,北師大是“五四運動”重要的策源地,北京高師工學會參與了這場運動的策劃、籌備和校際聯絡工作。運動中,北師大學生最早到達天安門廣場,走在游行示威隊伍的前列,數理部學生匡互生火燒趙家樓,引燃了全國民眾“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怒火,他們中的一批同志走上了革命道路。1935年爆發的“一二·九”運動,北師大是重要的活動中心,由北師大學生組成的 “北平師范大學愛國請愿團”,引領示威請愿的方向。1936年2月,民族解放先鋒隊在北師大成立,學生敖白楓任總隊長。在民先隊的影響和帶動下,一批批的青年學生和先進知識分子走向抗日救亡的前線。解放戰爭時期的第二條戰線上,北師大學生積極參加地下黨組織領導的“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反對行憲國民大會”運動。1948年4月9日,100余名國民黨特務對北師大進行搶砸。事件發生后,北師大600余名師生示威請愿,北平高校“一校有事,各校支援”,把“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學生運動推向高潮,這場運動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戰場。經過歷次運動的洗禮,北師大學子的先鋒意識、愛國精神得到錘煉,“與民族共命運,與人民同呼吸”的使命意識強烈堅定,紅色基因在反帝愛國、抗日救亡、解放戰爭的一系列運動中,不斷得到錘煉和鞏固。
紅色基因決定北師大的紅色特質,詮釋北師大“為民族復興辦教育、為國家富強育英才”的辦學初心
“為民族復興辦教育、為國家富強育英才”是黨的初心使命在北師大的體現。黨的領導和幾代北師大人的共同努力,塑造了北師大的紅色特質,造就了北師大人聽黨話、跟黨走,為黨的事業而奮斗的革命傳統,形成了內涵豐富的紅色基因。今天,北師大的紅色基因已熔鑄于學校辦學的多個方面,成為北師大“為黨育才、育人興邦”的政治保證和精神動力。
一是緊跟步伐、永不褪色的紅色師范。北京兩高師在李大釗同志的引領和推動下,很早就涌現出了一批共產黨員,他們走出校門后,很快擔當起了發展黨組織、開展革命活動的重任。1924年至1926年春,魏野疇在西安以教書為掩護發展黨的組織,成立了共青團西安地方委員會、中共西安特別支部。楚圖南帶著李大釗先生“一要盡可能多地接觸學生,多組織讀書會,閱讀進步書刊;二要適當地宣傳馬列主義和十月革命的勝利,為建立黨團組織準備條件”[1]的囑托,回到云南醞釀黨團建設工作。黃道積極參加與組織北京學生的罷課斗爭和游行請愿,在黨組織的安排下,他回江西發展地方黨組織,投身革命事業。1927年4月,李大釗被奉系軍閥張作霖殺害,與李大釗同志一同犧牲的就有北師大的學生黨員謝伯俞、吳平地,他們是為了黨的事業而最早犧牲的一批共產黨員。受李大釗同志的勉勵,讀書時期的侯外廬就有服務革命事業的志向,以十年心血翻譯《資本論》是他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貢獻心力的最好注腳。在眾多的中國師范院校中,北師大發揮的輻射影響最大,湖南一師和綏德師范的光榮傳統都有得益于北師大的地方。京師大學堂師范館走出的符定一是湖南一師的締造者,“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匡互生、周谷城畢業后都曾在湖南一師任教。在綏德師范的創辦時期,高師學生楊明軒擔任學校的教務長。學校黨組織堅強有力、上級黨組織信得過,廣大師生擁護黨的主張和宗旨,是北師大保持革命底色、順應人民期待的政治保證。
二是愛國進步、擇善固執的家國情懷。在師范館時期的“拒俄運動”中,北師大學子憂心于東北的喪失,就曾發出“發大志愿,結大團體,為四萬萬人請命”[2]的宣言?!拔逅倪\動”中,出于對日本野心的警惕和對“中國存亡”問題的擔憂,北師大學子以敢立潮頭的先鋒意識、奮不顧身的犧牲精神,和北京青年學生一道,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拔逅倪\動”的勝利,使青年學子看到了自身的力量,也使他們開始認識到了民眾的力量。“一二·九”運動中,北師大學子自覺地把青年學生自發的抗日救亡行動與全國抗戰的需要結合起來,他們組織的南下宣傳團走出北平、深入農村,呼吁“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北師大人的貢獻不止于啟蒙,不限于發動??谷諔馉?、解放戰爭中,數百名的北師大學子走上了戰爭前線,斗爭于敵后戰場。由于北師大人的執著,學校的發展多次遭到反動當局的打壓,1925年的“女師大風潮”、1932年的停止招生、1939年由師大而為師范學院的降格辦學、1946年的國民政府“不準復原”的命令、1948年的“四九血案”都是明證。既能做先鋒,也能做殿軍,代表了北師大人的堅持和韌性,但他們迭逢艱難從不止步,歷經險阻猶始終向前。
三是敦品勵學、誠信質樸的京師品格。北師大作為近現代高等師范教育的開拓者,在繼承中國教育的優秀傳統、服務時代需求的探索和引領中,形成了自己的治學風范和服務品格。在新文化運動的前夕,北京高師時期的校長陳寶泉為學校凝練的“誠、勤、勇、愛”的校訓、“成己成物”的勵學及服務方針,勤勉治學、品端學粹、淑世情懷印刻在師大人的心坎里?!案邘煾拇蟆焙蟮氖兹涡iL范源廉先生要求的“以身作則”,董事會董事長梁啟超先生手書的“無負今日”,老校長袁敦禮題贈學子的“成德達材”,都是這一治學理念的拓展和延伸。這種治學傳統,由眾多的名師先賢垂范而來。被譽為文學革命的旗手、文字音韻學大師的錢玄同先生,不僅學術成就無愧于大師稱號,而且他至死不渝的愛國節操、對家庭倫理的堅守同樣可做國人典范。黎錦熙先生,終生致力于國語改革和推廣事業,“攘夷武仗三千虎,建國文憑十八龍” [3],是他學術報國志向的明確表達。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先生、經學大師吳承仕先生,他們分別以講壇和文壇為陣地,為黨的事業和引領青年成長作出了突出貢獻。在他們的感召下,一代代師大人甘守清貧,敦品勵學,孜孜以求。師大的勤勉和踏實也是出了名的,在學學生“勤樸好學之風,甲于各?!?,畢業學生“克盡厥職之聲譽,騰于全國”。[4]時至今日,這種敦品勵學的風范、不隨人后的志向、誠信質樸的品格,已成為師大人之為師大人的形象特質和人格標識。
四是弘揚師道、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作為中國高等師范教育的發源地,北師大對于國家教育發展,自始便有“開先河”“辟基礎”“垂典范”“塑體系”的意識與貢獻。高師時期,北師大通過六部本科科系設置、各類專修科講習班探索以及多個研究科的建設,成為當時學科門類最全的高師院校。北師大老校長陳寶泉所說的“使師大之校風可以轉移全國教育之風氣”,表明了師大人的責任和雄心。1922年,壬戌學制頒布施行,北京高師調整學科結構和辦學定位,于1923年正式升格為北京師范大學。在經費竭蹶、學潮頻發、師資隊伍不穩的嚴峻形勢下,范源廉校長上任之日給大家鼓勁:“無論政局如何紛擾,只要我們個人精神不亂;無論經濟如何困難,只要我們大家志氣不餒;那么,前途便有無窮的希望。” [5]師大人的精神和志氣在哪里?范源廉校長將他的思想表達在了師大的校歌當中,“師道,師道,誰與立?責無旁貸在藐躬。” 他將師道濃縮為“宏我教化、昌我民智”的八字箴言,把其作為為師者的擔當和責任,要求師大人把“振立師道”擔在肩上,并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谷諔馉帟r期,這一師道精神隨北師大的西遷而擴展于西北。解放戰爭時期,由于地處國統區,為了撐得起這一責任,師大人多方面、多方位地進行了抗爭。從20世紀30年代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經過幾代師生的苦心經營,北師大最終構建了“從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一直延伸至附屬中學、小學和幼兒園”的完整辦學體系,形成了底蘊深厚的教育優勢和鮮明的辦學特色,為探索中國特色的師范教育體制作出了無可替代的獨有貢獻。這一責任,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它表現為師大人“育人興邦”的使命意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它表現為師大人“改革在前”的先行精神;改革開放時期,它表現為師大人“開拓創新”的轉型決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它表現為師大人建設“綜合性、研究型、教師教育世界領先的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志向。
紅色基因涵養北師大的黨建傳統,體現北師大建設黨和人民滿意的世界一流大學的標桿意識
新時代,中國高校尤其是北京高校的改革發展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強化扎根中國大地的立場自信,樹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自信,要求北京高校必須高揚紅色旗幟,將傳承紅色基因作為應負的政治責任。經過一百年的組織發展,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黨領導下的扎實辦學,紅色基因已植根于北師大,紅色已成為北師大辦學的鮮明底色,黨建已成為北師大的工作優勢,初心使命已轉化為北師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強大精神動力。北師大重視這一傳統和優勢,采取多種措施,在黨建工作中充分利用紅色資源,積極弘揚紅色文化。
一是夯實黨建優勢,發揮標桿作用。百年的組織發展,孕育了北師大“圍繞中心抓黨建、凝心聚力促發展”的優良傳統,北師大黨建工作一直走在全國高校前列,多次成為黨建體制機制探索、思政工作改革的全國試點單位,并多次被評為北京市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校。2017 年 6 月,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北京師范大學要做“巡視整改的標桿”,這其中包括對北師大黨建工作的肯定和期望。學校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將“堅持黨的領導,扎根中國大地辦社會主義大學” 作為建設“綜合性、研究型、教師教育世界領先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根本政治保證,“繼承北京師范大學紅色基因和光榮傳統”作為政治保證的首要措施,在全校范圍內得到安排和部署。
二是弘揚紅色文化,砥礪初心使命。紅色基因不能自動遺傳,需要通過涵濡和培育進行傳承,需要借助文化的感染力。學校著力“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同頻共振”[6]。北師大師生珍視自己的“紅字”招牌,自覺將紅色資源凝練為文化標識,融匯進學校的校園文化景觀建設?!拔逅倪\動”紀念碑、“一二·九”紀念碑、“三·一八”殉難烈士紀念碑、劉和珍浮雕像、魯迅雕塑等布設于學校的主要場所,在北師大西城校園和北師大附屬中學,也矗立有“一二·九”運動紀念碑、二烈士紀念碑和趙世炎烈士塑像等紅色地標。這些地標已成為廣大師生感悟初心使命、社會公眾體驗北師大紅色文化的生動課堂和培訓基地。
三是講好紅色故事,服務立德樹人。在中共師大組織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北師大涌現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執著奉獻的先進模范?!盎馃w家樓”“紀念劉和珍君”“女師大風潮”等廣為流傳,李大釗就義、“英雄夫妻”繆伯英與何孟雄的傳奇、“姐弟黨員”趙世蘭與趙世炎以及“紅專老人”陳垣的入黨故事等,這些都是黨史教育的鮮活案例,是對紅色基因的形象闡釋。在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學校通過組織編寫《中共北京師范大學組織發展百年圖志》、舉辦專題展覽,通過媒體傳播、校史平臺以及課堂講授,使之成為北京師范大學學生思政工作的生動素材,傳承紅色基因的有效載體。
參考文獻:
[1]楚圖南.楚圖南集:第2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596.
[2]王學珍,張萬倉編.北京高等教育文獻資料選編:1861-1948[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28.
[3]黎錦熙.黎錦熙紀事詩存[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76-78.
[4]李溪橋.李蒸紀念文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132.
[5]范源廉.范源廉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244.
[6]教育興邦 師范報國—北京師范大學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N].光明日報,2021-05-04(5).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校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