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榮
摘要:在教學過程中,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不僅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調節大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還可以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促進大學生在生理、心理、科學文化、政治素質等方面的共同發展,實現德育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
隨著改革開放事業的迅速發展,網絡信息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在這個全面信息化的時代,大學生接觸到的網絡信息相對復雜,這加大了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引導的工作難度。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大學教師不僅要承擔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還要積極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有關部門積極嘗試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來,希望可以發揮“1+1>2”的優勢,為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成長成才創造有利條件,從而實現“三全育人”目標。
一、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一個高素質人才,不僅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和健康的身體,還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理念。作為當代的優秀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質,這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這就要求學校與教師必須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很多大學生都面臨著社會現實與教師教學理念相沖突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與社會實踐不一樣,導致大學生的認知和實踐不協調,從而產生自我認知缺陷,無法處理好人際關系,面對壓力和挫折容易焦躁不安,難以適應社會發展。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持續性的階段教育,它是貫穿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具有導向、激勵、評價和調節等多方面的功能。在大學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人品,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可以塑造大學生的精神風貌,還可以體現我國民族的特質和時代的精神。它可以將國家與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希望融入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并內化為大學生的精神內核,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國家榮譽感,促使大學生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
1.自我認知失調
大學是一個新的起點,大學生會認識很多不同的人,一些較為優秀的大學生在遇見更加優秀的同學時會產生心理落差,由原先的自信、優越逐漸變得消沉、焦慮。對這樣的學生,如果教師沒有給予正確的心理疏導和思想引導,在以后步入工作崗位時,他們在做出評價時,就不能給出正確、理智的評價。長此以往,他們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2.情緒問題
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很多大學生常常會在遇見一件小事的時候,莫名其妙地感到焦慮、煩惱,不能夠正確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問題,在與同學相處的時候,也不能真正地敞開心扉、接納他人,而是陷入自我封閉,形成性格缺陷。
3.自我調節能力差
有些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適應能力不強,在工作中遇到壓力的時候,難以進行自我調節,面對解決不了的問題,會打破他們的心理平衡,從而產生一種前路茫茫的感覺,認為自己的人生沒有意義。這樣的學生有很嚴重的依賴性和懶惰性,無法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導致心理上經常感到苦悶、不安、焦慮和緊張。然而,人總會遇到很多不同的挫折和打擊,所以教師要培養大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幫助學生在面對困難和打擊時,擁有積極健康的心態,懂得迎難而上。
三、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工作
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是目前各高校和教育部門一直在嘗試的工作。如果將二者融合在一起,不僅對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有著重要意義,還能夠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
德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為了促進人們全面發展。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是相輔相成的。
1.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要解決的問題基本重合
科學實踐表明,目前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產生偏差與困擾的問題,看似是思想問題或者是道德品質,實際上都是由學生的心理問題引發的。如果能夠從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入手,往往會得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因此,在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候,教師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
2.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具體表現為:獨立堅忍的意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樂觀豁達的為人處世方式,這些素質都是大學生從小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里面的內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前提。此外,在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時,教師應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為很多患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往往涉及的是關于道德品質、價值取向、人生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問題。所以說,要想消除學生這些嚴重的心理問題,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
四、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1.開展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高校可以專門開設一門或幾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系統地分析與講解知識,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和學生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用理論分析學生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2.開展實踐教育
高校應根據重要的時間節點,精心策劃開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升旗活動,展館參觀、主題觀影等形式多樣的實踐教育,點燃大學生渴望知識、積極向上的火種,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3.營造積極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能夠潛移默化地給學生傳遞大量的信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針對一些有心理困擾,但是不愿去心理咨詢機構的學生,高校可以多開展一些有關的科普講座和系列活動,加大校園的宣傳力度,營造出積極健康的教學氛圍,讓每個學生都能夠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馬向真.關于高校輔導員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高校理論戰線,2003(2).
[2]符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探析[J].新西部(下旬刊),2008(9).
(作者單位:西安醫學院全科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