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學

摘要:本文以義烏市中小學美術骨干教師培訓為例,從把學科教研組長納入縣域骨干教師范疇,可以滿足農村骨干教師大面積培訓的需求;培訓方式的三大轉變與課程實施的四個結合,可以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這兩個方面入手,對提高縣域骨干教師培訓實效性進行了創新實踐。
關鍵詞:縣域骨干教師培訓? ?實效性? ?創新實踐
骨干教師是教師隊伍的中流砥柱,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主力軍,骨干教師的數量、質量和發展水平,決定了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近幾年,義烏市積極探索骨干教師培訓新路,一批骨干教師脫穎而出,成為能實踐、善研究、懂創新的新型“名師”,較好地適應了義烏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一、縣域骨干教師的界定
根據教育部文件精神,骨干教師通常界定為:在一定范圍內的教師群體中,師德優良且職業素質高,有公認的知名度和豐富的教育經驗,能承擔較重的工作任務,有教育研究興趣、能力和教學研究成果,能起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的優秀教師代表。
如果把“一定范圍”以縣域為界,考慮到涵蓋不同城鄉學校,縣域骨干教師的跨度應大些,上至省特級教師,下至學校學科教研組長,根據義烏榮譽體系實際,縣域骨干教師包括以下幾個層級:正高級教師、省特級教師、地市級名師、縣市級學科帶頭人、省地兩級教壇新秀、縣市級教壇新秀、優質課獲獎者、學科教研組長。
以義烏市中小學美術學科為例,正高級教師、省特級教師、地市級名師人數為0,縣市級學科帶頭人、省地兩級教壇新秀人數為5人,縣市級教壇新秀、優質課獲獎者人數為10人,且集中在少數城區學校。近幾年,義烏市教育研修院大膽創新,把美術教研組長列入縣域美術骨干教師培訓范圍,班額增加到近百人,提高了培訓效益,還把一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科研成果,通過教研組長迅速輻射到每所學校的每個學科。
二、縣域骨干教師培訓方式的轉變
1.變通識培訓為融合培訓
過去,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學科帶頭人和教壇新秀混合編班,只能開展1至3天的通識培訓,學員興趣不大,專家難以邀請,培訓效果大打折扣 。然而,把學科教研組長納入骨干教師后,可以同一學科的學科帶頭人、教壇新秀、優質課獲獎者、教研組長編班分為兩階段,歷時六天,在兩地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開展融合培訓,如表1 所示。
2.變單打獨斗為協同配合
義烏市教育研修院內設4個部門,分別為教研部、培訓部、科研部、技術保障部,全院深化教育機構改革,理順體制機制,建立部門協同機制,為教師專業成長服務,為學校發展服務,為教育局決策服務,助力全市教育工作又好又快發展。近三年,義烏市教育研修院攜手教研部圓滿完成了全市18個學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研訓一體效果凸顯,教研組團隊作用發揮有力,在浙江省課堂教學評審中,六門學科獲一等獎,獲省一等獎數列大市第一。其中,美術骨干教師培訓案例《緊貼需求謀發展精準施訓提質量》,作為全省38個典型案例和經驗成果之一,入選浙江省年度教師培訓質量評價分析報告。
3.變完成任務為提升品質
培訓品質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對骨干教師培訓項目,我們加強了前期的調研與溝通,通過招標邀標、課程打磨、精心設計培訓課程,培訓專家、課程設計與實施者通力合作,使骨干教師培訓內容最大限度地貼近參訓教師的實際。以中小學美術骨干教師培訓為例,義烏市教育研修院建設了基于培訓需求分析的區域本土課程體系,“四個結合”的課程實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1)國家要求與教師發展需求相結合
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朱敬東教授團隊針對義烏市中小學美術骨干教師群體實際,根據“改進培訓內容,緊密結合教育教學一線實際,組織高質量培訓,切實提升教學水平”的國家要求,從三個方面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第一,獲得最直接、最有代表性的數據,提高培訓針對性。調研發現,義烏美術骨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發展占45.54%,美術專業技能發展占19.44%,教育科研能力發展占13.87%,課程開發能力發展占11.64%,兒童藝術輔導能力發展占9.72%。
第二,提供大量的動態性、過程性、互動性、生成性等資源,使教師培訓無縫對接具體情境和實際需求。我們對平湖中小學進行了實地考察與深度解析,建立了以課程創生為載體的學習共同體。
第三,激發學員內驅力,把培訓與美術骨干教師日常教學和義烏市校本教研結合起來,建立“計劃→執行→反思→提升”不斷循序漸進的教師專業發展閉環,促進教師不斷養成讀書、實踐、合作、研究、寫作、展示的日常習慣和常態化的教師專業發展方式。
(2)專題報告和課堂教學展示相結合
山東省美術特級教師蘇美榮在教學“核心素養創新課堂研究與對話”時,通過具體的案例和教學實例,讓參加公開課的教師去思考,去同情,去共鳴。蘇美榮教師的講座將學生置入中心,讓其他人真切地感受到她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經驗。
婺城區美術教研員周偉蕓教師帶領的方麗丹團隊,為學生演繹了如何以問題為中心,以遞進式單元課程為形式去詮釋中國傳世名作《步輦圖》。團隊以“講故事”“講形式”“講意義”三個遞進性教學設計,讓學員和實驗小學五(1)班的學生們整個上午都徜徉在《步輦圖》的人物之謎、構圖之美、和合之美的意境之中,有感、有悟、有獲。同個班級進行三堂課教學的研究,讓學員們收獲了一種全新的主題性、連續性、跟蹤性的探究教學范式,方麗丹團隊用心之作博得了全場學員的掌聲。
(3)專家引領和特色學校考察相結合
在平湖美術教研員馮國健教師的帶領下,義烏市教育研修院工作者參觀、學習了三所獨具特色的學校。
我們觀摩了林埭中學的美術專用教室,參觀了學校的藝術特色工作坊,領略了平湖本土文化,感受民族風采與鄉土漫畫有效結合的課程開發。林埭中學的美術教師借助地方傳統文化,結合實踐去采集創作元素,用真實的體驗感受去表現鄉土漫畫。從最簡單的點線到色彩空間,以及肌理的變化,創造出不一樣的鄉土漫畫風。
我們踏入平湖新埭小學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席版畫長卷,用版畫的形式表現生活、表現文化、表達藝術傳承的魅力。新埭小學的特色課程和美術工作坊的建設與展示給我們啟發,原來版畫可以這么玩!趣味、生動、活潑、人文、創新在作品里都表現得絲絲入扣。
上海世外教育集團鐘埭小學本著將無用之物變得有用這一理念,借用莊子的“無用之用,方為大用”。鐘埭土布特色讓我們大開眼界,進入美術工作坊,原本疲倦的眼睛瞬間靈動起來,看到新創意時發出爽朗笑聲,一個個流連忘返。
(4)專家全程引領和學員主體參與相結合
項目負責人朱敬東教授基于教師們的困惑,將鏈式美術理論溯源的思辨到鏈式美術課堂、鄉土為鏈的美術課程構建等,與各位教師做了深入交流與探討。全體教師圍繞“教研組建設、個人成長、學生比賽”等主題中遇到的最大困惑進行風暴模式探討,大家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
骨干教師的培訓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工作,有許多理論與實踐的問題需要研究。義烏市教育研修院工作者要虛心學習,積極實踐、探索自主辦班和與省內外培訓機構聯合辦班等多種形式,精心做好培訓前期的需求分析,科學合理設計培訓課程,打造一支優質的師資隊伍,保證教師精準培訓落到實處,促進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魏秀江.以區域本土化科研骨干教師培訓機制提升教師研究素養[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11).
[2]曹海宏.農村骨干教師培訓實效性探究[J].考試周刊,2019(40).
[3]夷浩方.承`創交融 形神相聚——學科骨干教師培訓策略的運用及思考[J].江蘇教育,2009(17).
(作者單位:義烏市教育研修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