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普遍在全國中小學推行并實施。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實施,改變了目前以考試成績作為錄取唯一依據的境況,克服了唯分數論的弊端,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這個大背景下,關注學生,以生為本,才能促進每一個學生不斷發展,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下面,筆者針對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以生為本,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觀點與想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學”,即關注和探尋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觀點和想法。了解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尊重學生的觀點,重視學生的思考和形成對問題看法的過程,有助于教師改進備課的思路和方式。在備課前,教師要充分預測學生學習的興趣點,以便課堂上更好地組織教學。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重點思考以下四個問題:一是學生如何掌握知識點?二是學生可能有哪些學習思考的方式?三是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四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總之,要想把握好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想法和思路,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如此,教師要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了解他們課堂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方向,引導他們向優化問題解決的方向探究思維。
二、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能力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有能力和學習經驗,無論他們學習基礎如何,都可以表達自己的獨到見解,而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立場進行理解和引導。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學習基礎,重視學生的經驗和能力,充分考慮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可能性,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并為學生排憂解難。無論是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活動,還是課下的自主學習,教師都需要時刻掌握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領悟情況,了解學生對學習任務的認識情況,做到合理調整教學方法,以便及時引導學生調整學習狀態和探究方向,不讓學生的思維偏離學習內容,實現教學目標。
三、注意課程教學與學生的適應性
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只有課程教學適應學生的學習實際,才能實現高效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了解清楚學生的學習狀態與狀況,如學生想知道或還不知道什么,學生已經會或還不會什么,學生愿意或不愿意學什么,學生有能力或沒能力學什么。對這些問題,教師都要心中有數,并在備課時稍加注意,這就是備課要備學情。備課是教學的級階段,是取得高效教學效果的關鍵一環,備課不但要備教材,而且要備學生,對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掌握狀況都要胸有成竹。為了充分了解學生,教師可以在備課前可以采取個別談話、課前小測試等方式,充分了解與掌握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習慣。實際上,在當今信息社會里,學生的理解能力、知識面遠比教師所想象的要高。如四歲小孩說出“蕩然無存”“興高采烈”這樣的成語,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一年級學生知道“宇宙飛船”“袋鼠”“白色污染”也不是少數;在七八歲孩子的言談中,時時可聽見反問、推理、總結性的語言。
四、因材施教,及時調整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
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基礎、認知學法等方面因材施教,甚至連課后作業的布置都要量體裁衣。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既要照顧全體學生,又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長,幫助學生掌握個性化的學習方法,尤其要關注學習困難的學生。事實上,學困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和獨特的潛能,教師要遵循多元智能理論的觀點,通過敏銳的洞察力,善于發現學困生的閃光點,促進學困生向著正確方向發展。同時,教師要隨時捕捉并表揚每個學生的優點,讓學困學生也能體會到成功的愉悅。對學困生的教學,教師要采取分層教學的策略,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漸進,充分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困生學習的主動性。
以生為本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教學中,教師要始終遵循這一理念,及時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的發展為己任,不斷提高專業素養,提升課堂教學能力,最終實現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河北省任丘市北辛莊鄉第四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