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 要白居易被貶江州,寫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以雅克·拉康的鏡像理論來解讀《琵琶行》,可以看到白居易塑造的琵琶女形象其實是白居易的鏡像,琵琶女的身世和情感是白居易身世、情感的投射,琵琶女淪落的原因和過程則是白居易的思想認識的體現。
關鍵詞 鏡像理論;琵琶行;白居易;遷謫
《琵琶行》是中唐詩人白居易被貶江州之后所寫的一首長篇敘事詩。這首詩膾炙人口,婦孺傳誦。對詩中所記的夜逢琵琶女一事,讀者多以為假,認為不過是白居易借之抒發“天涯淪落之恨”“滿腔遷謫之感”[1]。那么詩人是如何通過琵琶女來表達內心的思想情感的呢?如果我們借用拉康的鏡像理論來解讀的話,也許得到一些答案。
“鏡像理論”由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雅克·拉康于1936年提出,在鏡像理論中,“‘鏡子是一種隱喻和象征,還可以指水、母親或他人的目光等?!R子是先于‘我的一套機制,與世界本體論結構密切相關??梢岳斫鉃橐环N中介,通過這個中介我們得到關于認知自身的映像?!盵2]
“鏡像階段的特點就是主體與客體、自我與他者在鏡像中的完全等同,在想象中的同一。根據鏡像理論,《琵琶行》中琵琶女是作為白居易的鏡像而出現的,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琵琶女是白居易塑造的琵琶女
正如嬰兒照鏡子時,只對鏡子中的自己感興趣,“鏡像是兒童欲求的對象,也是被想象成為自我的”。白居易為琵琶女“翻作《琵琶行》”是基于“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認識。在白居易眼中的琵琶女是經過了白居易意識選擇和語言改造的,可以說,真正的琵琶女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作為白居易鏡像的琵琶女。詩中對琵琶女身世的介紹有的地方濃墨重彩,有的地方卻語焉不詳,原因正在于此。
1.琵琶女悲苦身世的鏡像作用
《舊唐書·白居易傳》中記載白居易年輕時的官場經歷:“居易初對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達顧遇,頗欲奮厲效報,茍致身于訏謨之地,則兼濟生靈。蓄意未果,望風未當路者所擠,流徙江湖。四五年間,幾淪蠻瘴?!盵3]
年輕時的白居易得到皇帝的重用,奮發有為,報效朝廷,甚至還做著宰相夢。結果卻卷入黨爭,遭受排擠,被貶到蠻荒之地。這一遭遇和琵琶女何其相似。琵琶女年輕時“五陵年少爭纏頭”,也曾是“秋月春風等閑度”,到后來,“弟走從軍阿姨死”(外因)“暮去朝來顏色故”(內因),最終“門前冷落鞍馬稀”。
2.琵琶女復雜心理的鏡像作用
首先是心理落差巨大:琵琶女從紅極一時到乏人問津,“夢啼妝淚紅闌干”,內心的失落可想而知;白居易從太子左贊善大夫被貶為江州司馬,連降數級,“奮厲效報”“兼濟生靈”成為一場美夢。其次是不愿直面現實:琵琶女言辭間流露出對昔日“今年歡笑復明年”的生活的留戀,“夜深忽夢少年事”;白居易被貶潯陽,言辭間流露出對潯陽“山歌與村笛”的不滿,“深受民間哺育”的白居易產生這一想法也是有違常理的。還有怨恨難以言訴:琵琶女因“商人重利輕別離”而生恨,卻無奈“繞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因“我從去年辭帝京”而懷怨,也只能“往往取酒還獨傾”。
“同是天涯淪落人”,“同”可以概括為:
從鏡像的角度來理解,詩歌中對琵琶女和白居易兩人經歷的詳略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詩人詳述了琵琶女的“少小時歡樂事”以突出昔日之盛,又詳寫了自己今日處境之悲,以突出今日之衰,都是由盛到衰,互為鏡像。
二、白居易因琵琶女出現成為遷謫的白居易
鏡像理論強調自我認識的相對性,認為“自我是在他者中生存,只有在他者中才能發現自我”。被貶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被貶的兩年內“恬然自安”未必為真,但在琵琶女面前“江州司馬青衫濕”卻絕對不假?!杜f唐書·白居易傳》中說:“居易儒學之外,尤通釋典,常以忘懷處順為事,都不以遷謫介意?!盵4]白居易精通佛家思想,因而能做忘懷處順,對升官貶謫并不在意,所以會有“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之說。而讓白居易感覺有“遷謫”之意的,是琵琶女的出現。換句話說,琵琶女的自述讓白居易意識到自己也是一個“漂淪憔悴”“轉徙于江湖間”之人。
《舊唐書·白居易傳》記載:“(元和)十年七月,盜殺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論其冤,急請捕賊以雪國恥。宰相以宮官非諫職,不當先諫官言事。會有素惡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華無行,其母因看花墮井而死,而居易作《賞花》及《新井》詩,甚傷名教,不宜置彼周行。執政方惡其言事,奏貶為江表刺史。詔出,中書舍人王涯上疏論之,言居易所犯狀跡,不宜治郡,追詔授江州司馬?!盵5]在琵琶女淪落的原因和過程中,體現了白居易的一些思想認識。
1.“弟走從軍阿姨死”和白居易的反戰意識。
如果說“阿姨死”而讓琵琶女難有立足之地的話,強調“弟走從軍”對她的影響就沒什么道理了,說“弟走從軍”是白居易思想的投射這就容易理解了。白居易的被貶,越職言事只是被扣上的一項罪名,其根本原因是在國家未來的走向上與執政者意見不一。白居易屢次上疏而未被朝廷采納。“當時朝廷用兵淮蔡,而白居易上疏反對朝廷用兵,此疏今已失載于《白樂天長慶集》,然而這卻從另一側面反映此疏與朝廷政策相牴牾,同時亦是牛李黨爭的一個具體體現,而白居易如此愛惜自己文字作品,竟然沒有將此疏收入自編文集,原因亦在于此。我們如今只能在《琵琶行》中略窺白居易的反戰意識,此亦是白居易與琵琶女產生共鳴的關鍵之處?!盵6]
2.“暮去朝來顏色故”與白居易的自省意識。
中唐時期,牛李黨爭非常厲害,“白居易身屬牛黨,黨派間的政治傾軋也是白居易遭忌恨而被貶江州司馬的原因所在?!盵7]在黨爭之中,白居易只是一枚任人擺布的棋子,當這枚棋子失去作用時,“素惡居易者”也就能輕而易舉的來“掎摭居易”。正因為看清了自己已是過氣的倡女,“暮去朝來顏色故”,白居易后來對待官場慎之又慎,遠離是非漩渦。“居易愈不自安,懼以黨人見斥,乃求致身散地,冀于遠害。凡所居官,未嘗終秩,率以病免,固求分務,識者多之?!盵8]
3.“商人重利輕別離”與白居易的瓦影意識。
左贊善是個什么官?是太子身邊贊諭道德、侍從文章的人,被貶也就算了,怎么會被認為連治郡也不能?其背后應該是有人落井下石,執政者便乘勢而為,可見白居易在官場已然失去了庇護和依靠。琵琶女年長色衰嫁給商人,想要最后有個安穩的依靠,卻也不能。所以在白居易的筆下,琵琶女如何來到潯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琵琶女的期盼只換來“繞船月明江水寒”。在白居易的內心,也經歷了這樣尋覓依靠而不得的過程。
其實,白居易被貶江州,內心中是充滿怨忿的,只不過既想表達,又不便表達,所以才會半吞半吐,時隱時現,將其不便述處以琵琶女的鏡像表現出來。
參考文獻
[1]陳伯海編.唐詩匯評(中)[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108.
[2]陳歆,曹建斌.試論拉康的鏡像理論[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2008(9):5.
[3][4][5][8]劉昫等著.舊唐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8:4345-4353.
[6]馮海恩.同是天涯淪落人[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9):87.
[7]陳寅恪,劉隆凱.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59.
[作者通聯:江蘇儀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