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逐漸發(fā)展,藝術的表達形式更加多樣化。裝置藝術也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發(fā)生了改變。互動裝置作為新興藝術表達形式逐漸走向大眾的視野。如果將其與行為藝術相結合則可以更好地滿足藝術家的奇思妙想。互動裝置無論在表現(xiàn)形式還是在與觀眾的互動中都能給予觀眾新的感受,引起觀眾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鳴。本文調查研究學習互動裝置設計與行為藝術相結合的意義,并對其進行歸納總結以探究新的藝術方式。
關鍵詞:互動裝置;行為藝術;結合
中圖分類號:J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1-0-02
1 互動裝置的意義及存在的問題
1.1 互動裝置的意義
互動裝置無論是從表現(xiàn)形式還是與觀眾互動中都能讓觀眾產生新奇的感受,都能引起觀眾深深的情感共鳴[1]。如今,生活在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新時代的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審美也在發(fā)生著改變,人們更加喜歡互動裝置的互動性[2]。觀眾從互動裝置中獲得的體驗感越強烈,作者要表達的感情也就越準確[3]。裝置的互動性可以吸引觀者進行互動并變成主動的一方,而互動使裝置藝術具有生活化、人性化、包容性的特點[4]。觀者的參觀角度不同會給作者帶來無法控制的因素,也正是這些不可控的因素造就了裝置藝術多變與靈活的特性[5],裝置藝術作品也更能喚醒觀者情感記憶,達到情感共鳴的目的[6]。
1.2 互動裝置存在的問題
互動裝置藝術可以很好地展現(xiàn)藝術家的想象力與科技的創(chuàng)造力,并且實現(xiàn)人與藝術的互動,不過創(chuàng)作中有些問題讓互動裝置發(fā)展緩慢[7]。互動裝置藝術忽略了生活的真實性,很多藝術家追求技術方面的創(chuàng)新,因喜歡技術挑戰(zhàn)而忽略了生活化,這就讓互動裝置成了技術展示平臺并變成封閉的堡壘[8],導致其表達形式受到了限制。
互動裝置藝術的表達形式受限問題,即淺層次的互動過多讓觀者忽略了作者想表達的真實情感,作者因追求表達技術的高超而減少了需要表達的問題和與觀者的情感共鳴,(圖1)更有甚者陷入了盲目追求技術,使互動裝置變成單純展示技術的平臺[9]。雖然互動裝置藝術是為了更好地進行互動交流,但是如果忽略精神情感方面的表達那便不能被稱之為互動裝置藝術[10]。過度的互動形式只是不能直觀且真實地反映作者的思想以及裝置所表達的哲學意義,觀者被互動效果所吸引和震撼,無心考慮作品背后的內涵,更無法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11]。
2 行為藝術的定義及案例分析
2.1 行為藝術的定義
與其他藝術相比,行為藝術是一門比較特別的藝術,單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其含義,即藝術家以自己的身體為創(chuàng)作材料,用行為表達藝術情感[12]。行為不是普通的動作,拋棄固有的理念,將行為作為情感表達的形式是行為藝術的前提。藝術家精心包裝為行為本身,還要經過一定的修飾過程[13]。如果想深入探究行為藝術可以從行為和藝術兩方面出發(fā)[14]。在自然界中所有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和行動能力的事物所做出的每一個動作都有意義。理論上,這些動作都可以被稱為行為,但如果它們和日常生活中所作出的行為沒有區(qū)別就只能被稱為動作[15]。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藝術家以自己的身體為創(chuàng)作材料,并通過獨特的行為表達情感,身體被當作創(chuàng)作材料放于藝術的前面,它就會承載更多的情感[16]。社會道德方面的因素也讓行為藝術與其他藝術產生了差異[17]。此外,行為藝術并不只是膚淺地展示和表明自己觀念這么簡單,有的藝術家因為理解上的偏差,所作出的行為讓人無法理解甚至被后人所議論[18]。行為藝術也是藝術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也會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其最終結果如果可以激發(fā)人們真實的情感,并起到激發(fā)正能量的作用,那么它也會被大眾接受[19]。
2.2 行為藝術的案例分析
2010年,阿拉布莫維奇藝術家的行為藝術表演《藝術家在場》在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舉行[20]。在表演中,阿布拉莫維奇在博物館放了兩把椅子和一張桌子,并坐著與觀眾輪流對視,完成了760小時的對視表演。有的人只是默默地注視著,有的人流下了眼淚,甚至還有人為了激起阿布拉莫維奇的情緒脫掉了衣服。但阿拉布莫維奇只是平靜地坐著,面無表情地注視著(圖2),她對每一位觀眾都很投入,給他們同樣的理解并尊重他們。阿拉布莫維奇成功地將藝術家與觀眾完美融合[21]。只有烏雷出現(xiàn)的時候她才有表情,昔日的戀人與她分別坐在桌子的兩端流著淚,仿佛從前的恩怨被一筆勾銷了。她將每一個人內心的情感都激發(fā)了出來,讓這個凝視的動作有了意義,并且傳達意義,最后激發(fā)出來的都是人最真實的情感。因為她成功地讓藝術家與觀眾的情感達到了共鳴,所以這個行為藝術才會被人認可。
3 《無縫社交》—互動裝置藝術
3.1 行為藝術和互動裝置相結合的意義
行為藝術恰巧可以彌補互動裝置表達形式受限且忽略真實情感的問題,它可以用行為表達心中所想,并與觀眾建立情感共鳴[22]。結合互動裝置的互動性,行為藝術也可以變得有互動性,從而能更好地表達情感,兩者的結合可以將藝術的真實感發(fā)揮到極致,還可以產生一個新穎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式。
3.2 《無縫社交》的研究目的
從古至今,相親可以說是每個成年人或多或少都會接觸的環(huán)節(jié)。筆者的畢業(yè)設計《無縫社交》以男女相親交流時遇到的現(xiàn)實問題為靈感,探究人們結婚是因為情感還是只是基于物質或其他外在條件[23]。探究如果在交流過程中雙方看不到彼此的容貌以及在外的東西,那結果會是什么樣子[24],是否存在單純的靈魂互相吸引的現(xiàn)象,以及這些問題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交流中。
3.3 《無縫社交》展現(xiàn)的具體方式
《無縫社交》主要聚焦于將人的情感共鳴與互動性裝置相結合,利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進行結合思考。首先,利用超大尺寸的展板打造密閉空間,再輔以投影儀、攝像頭、感應裝置等設備[25]。其次,在創(chuàng)作方面則主要采用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真實情感記錄,通過虛擬影像的方式將接收的情感交流信息進行呈現(xiàn),讓觀者成為直接參與者,并且最后的展示效果也需要參與者與影像之間進行互動[26]。最后,通過展廳的布置引導觀眾進行參與互動,從而達到與觀眾建立情感共鳴的目的。互動裝置與行為藝術的結合可以更好地體現(xiàn)裝置的藝術效果以及作品的含義[27]。
3.4 《無縫社交》的意義
藝術源于生活,而相親是很多成年人都會經歷的環(huán)節(jié)[28]。有的人從一開始就會因為外在原因而不被認可,有的人會因為面對面聊天尷尬而放棄交流[29]。而《無縫社交》中的“面紗”能很好地改善這些問題,有趣的靈魂也會相互吸引[30]。本設計的目的是探究人最真實的情感以及讓更多人體會到生活的美好。因此,在設計方面會更趨于人性化,以人情感為出發(fā)點。將互動裝置與行為藝術相結合能更好地表達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并與觀者產生深深的共鳴,裝置也更能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
4 結語
互動裝置藝術是比較新的藝術形式,它可以滿足藝術家們的奇思妙想,可以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做到藝術與時代相融合,但創(chuàng)作過程中要重視藝術情感方面,不能單單追求技術上的進步。行為藝術也要考慮觀者的參與性與互動性,使觀者能進一步了解行為藝術,從而推動行為藝術真正走進大眾的生活。將行為藝術與互動裝置藝術相結合可以更好地表達作者心中所想,并與觀眾建立情感的共鳴,裝置也可以更有生活性和互動性,從而更好地表達情感,做到藝術與生活的融合。
參考文獻:
[1] 陸遜彪,湛磊.淺析蠟染工藝在現(xiàn)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局限性[J].大眾文藝,2019(22):132-133.
[2] 曹宇鵬.以圖像學研究方法分析《普羅斯佩羅王子》[J].美術教育研究,2020(6):16-17.
[3] 張潤楠,湯箬梅. AR/VR數(shù)字化技術下對環(huán)境空間設計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20(12):69-70.
[4] 杜樂樂,溫再騫.英國工藝美術運動領袖人物威廉·莫里斯設計作品簡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9(17):62-63.
[5] 溫再騫.變與不變的語境[J].美術觀察,2019(03):150-151.
[6] 溫再騫.論近代俄羅斯油畫的塑造與感想[J].美術教育研究,2019(17):10-15.
[7] 王納納,華陽.新媒體環(huán)境下非遺文化媒介傳播與文化傳承[J].藝術科技,2020(10):84-85.
[8] 吳馨宇,華陽.現(xiàn)代藝術空間中互動裝置的沉浸式體驗研究[J].藝術科技,2020(4):83-86.
[9] 周衛(wèi)臣,孫獻華.淺析西方古典繪畫中的美學特征[J].美術教育研究,2020(09):22-23,27.
[10] 董文君,孫獻華.木版年畫和現(xiàn)代纖維軟雕塑的契合[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75-76.
[11] 朱歌昊,孫獻華.素描造型藝術:繪畫藝術的重要根基[J].美術教育研究,2020(21):48-50.
[12] 張景淼,湛磊.感受單色攝影的無“顏”力量[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40-41.
[13] 周揚,湛磊.淺析石雕藝術在古典庭院中的應用——以故宮建筑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21):99-100.
[14] 湛磊,高靜怡.涂鴉藝術在當代城市環(huán)境中的視覺表現(xiàn)[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100-101.
[15] 陶皓淼,耿植榮.淺析文化思想的繁榮對美術作品的影響[J].藝術科技,2020,33(21):125-126.
[16] 張知祺,耿植榮.鎮(zhèn)江“城市山林”景觀設計的運用——以南山綠道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1):181-182.
[17] 齊筠倩,李青青.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亭子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156-157.
[18] 耿鈞.東方悠遠:《摘金奇緣》中亞洲景觀的美式建構與呈現(xiàn)[J].電影新作,2019(3):135-139.
[19] 耿鈞,周維楠.論英國園林“自然”觀理論與實踐中的中國園林基因與元素[J].中國園林,2019(7):130-134.
[20] 耿鈞.中國戲曲融入西方戲劇的兩種范式——以18世紀與20世紀為例[J].四川戲劇,2019(3):16-19.
[21] 宋童恬,葉潔楠.淺析沃爾夫林的形式分析理論[J].美術教育研究,2020(6):46-47.
[22] 沈童,孫琦.重塑極簡主義——以包裝設計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6):55-56.
[23] 黃瀅,陳晨,張青萍.基于CSSCI數(shù)據(jù)庫的中國傳統(tǒng)村落研究知識圖譜分析[J].包裝工程,2019,40(16):281-289,297.
[24] 胡玥.人工智能背景下藝術學科的發(fā)展[J].美術教育研究,2020(8):51-52.
[25] 施恒,張乘風.從丹納三要素淺談蘇州水印版畫[J].美術教育研究,2020(12):23-25.
[26] 高婧.敘事與體驗:城市公共空間的沉浸式設計與表達[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92-93.
[27] 康露露,孫琦.地鐵廣告與互動媒體技術[J].藝海,2020(4):88-89.
[28] 徐靖雯,湛磊.“畫無定法”VR繪畫研究與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28-29.
[29] 葉慧慧,王穎.清代織繡紋樣的文創(chuàng)設計創(chuàng)新探析[J].藝術科技,2020(10):13-16.
[30] 鄧祿渝.德宏州少數(shù)民族文化藝術對城市街道規(guī)劃影響的研究[J].藝術科技,2020(21):151-152.
作者簡介:張澳思(1999—),女,河北保定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設計。
指導老師:溫再騫(1990—),男,浙江杭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