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
摘要: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被高度重視的大背景下,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培養學生英語能力的需求。為了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效率,更好地培養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本文探究了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群文閱讀 ? 高中英語 ? 閱讀教學 ? 策略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群文閱讀最早是由樹人教育學院等機構提出的一種新型閱讀教學模式,全稱群文閱讀教學,它提倡由教師帶領學生圍繞同一個或多個話題閱讀多篇文章,并在閱讀中聯系主題不斷建構及思考,最終在意識上達成共識。在當下的教學過程中,傳統的閱讀教學在培養文化意識、思維品質等方面不盡人意,急需新的閱讀教學模式,而群文閱讀教學給教師提供了這樣一個方向。
在現階段普遍的閱讀教學中,閱讀文章通常以單一文本的形式出現。從文章數量來看,在目前各版本的高中英語教材中,學生一學期總體課文閱讀篇數僅在二十篇左右,在只有少量語言輸入的情況下,教師的教學重點不得不集中在語法及詞匯講解,以至于很難設計出更加優質的教學策略和閱讀任務。
二、群文閱讀教學實施策略
1.比較閱讀,引發思考
群文閱讀以個性化、差異化為前提,通過課上師生共同探討與對話,最終形成了對某一議題的共同理解和認可。如高中外研版必修三課文《The Three Gorges Dam》講述了三峽大壩的優勢,以及為修建大壩而付出的代價——淹沒了數個城鎮與名勝古跡,表明為了現代科技及人民福祉,犧牲一定的歷史與自然環境是在所難免的。其次,在獲取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后,教師立刻引入第二篇課外文章《Flooding Ancient History》,該文章講述了土耳其因修建大壩淹沒古城的事件。而此時,學生發現兩篇文章對于新舊舍棄的觀點完全相反,因視角不同,對同一問題看法的矛盾就此產生。此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組織學生開展一場關于“科技與環境誰更重要”的辯論賽,學生可以借由兩篇文章中出現過的字詞、例句乃至觀點,闡述自己的立場。再次,教師引入文章《The Forest Man of India》,該文章講述了一位愿為保護環境放棄城市生活的人。因學生已掌握相關話題的部分字、詞句,此篇文章可以略讀。最后,教師對三篇文章的觀點進行總結,至于哪種觀點才是真理并無正確答案,只要學生能夠通過所學知識表達出支撐觀點的論據,便達到了教學目的。
2.以精帶略,策略遷移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相同文體或相似寫作手法的文章組合起來進行教學。如“Basketball”這一模塊呈現了一篇關于喬丹與張伯倫的人物傳記,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快速閱讀該文章,并通過此文總結出人物傳記應包含哪些要點;其次,教師可以引入外研社《分級群文閱讀》一書中的三篇人物傳記,結合學生的總結,先精講《建筑大師貝先生》一文,設計相應的閱讀任務,訓練學生針對該種類型文章閱讀策略;最后,教師可以將剩下的兩篇文章交給學生略讀,并將剛學會的閱讀技巧遷移至略讀文章中,或者可以讓學生根據略讀文章自行設計問題,站在出題者的角度再次運用閱讀策略。
3.串聯線索,構建聯系
群文閱讀具有“同一議題”“多篇文本”“集體構建”“達成共識”等核心特點和新型理念,所以教師應善于發現聯系同組文章的線索。如《愛心人士》單元中的三篇文章都是描寫助人為樂事跡的記敘文,它們看似是獨立的敘事,但每篇文章中都有對愛心人士或被幫助對象的性格、動作或心理狀態的描述。教師可以此為線索,串聯起三篇文章,布置閱讀任務,要求學生同時閱讀三篇記敘文:“第一次速讀,列出三篇文章的人物關系;第二次精讀,找出描寫人物心理狀態的詞,并與教師一起加以分析;第三次通過線索聯系對三篇文章加以總結,讓學生找出三篇文章思想層面及語言層面的共性。
三、反思與總結
在經過一個學期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后,筆者進行了如下反思:首先,在選擇文章時,教師應做好教材與課外讀物之間的聯系,所選的文章既要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不能偏離教材主題;其次,教師應把握好群文閱讀教學的頻率,每周一到兩個課時較為合適;最后,教師處理文章時應有精有略。總而言之,課外閱讀是語言學習的必經之路,作為英語教學內容的重要延伸與補充,作為培養學生閱讀技能、促進思維發展、培養核心素養的保證,群文閱讀的力量不容小視。
參考文獻:
[1]季秋菊.群文閱讀的價值及教學策略[J].中小學管理,2016(8).
(作者單位:四川省德陽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