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超
[摘? ?要]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也是學校創(chuàng)新德育管理,提升教育內涵的核心議題。融合教育素材,構建教育模式,完善課程建設,提高育人實效,則是新課改理念下學校辦學的核心任務。作為一所初中民辦學校,陜西省寶雞市高新第一中學深入把握教育規(guī)律,立足學校發(fā)展定位,構建了“文化育人、課程育人、團教育人、實踐育人和勞動育人”的“五維”育人體系,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在高效開展德育工作的形式和途徑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關鍵詞]立德樹人;“五維”育人;核心素養(yǎng)
《禮記》中寫道:“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即教師的職責是既要教學生有關具體事物的知識,又要讓學生知曉立身處世的品德。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說過,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格。教育的本質是發(fā)現(xiàn)人的天賦,開發(fā)人的潛能,使人的個性充分發(fā)展,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1]。學校作為培養(yǎng)學生的主陣地,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雙重任務,必須要結合本校特色,扎實推進德育工作,建設良好的德育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教師“教好書、育好人”創(chuàng)設積極有利的條件,才能逐步實現(xiàn)“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教育目標。陜西省寶雞市高新第一中學自2014年創(chuàng)辦以來,在立足區(qū)域教育發(fā)展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校情、學情,確立了“面向個體、因材施教、探索創(chuàng)新”的核心理念,形成了“德育為首,育人第一”的教育理念,構建了“精細化、導師制、學科中心、全員德育”的學校管理模式,并積極打造學校特色德育課程體系,使德育工作更好地助力教育教學,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也不斷推進著陜西省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一、“五維”育人體系建構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其提出的根本出發(fā)點是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化、細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提升21世紀國家人才核心競爭力[2]。學校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其體系是否完善,直接關系到能否指向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寶雞市高新第一中學結合校情和學情,在深度挖掘立德樹人內涵的基礎上,經過五年多的探索與實踐,構建出“文化育人、課程育人、團教育人、實踐育人、勞動育人”的“五維”育人體系(見圖1),力爭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需要說明的是,“五維”育人體系的組成部分既相互獨立又彼此聯(lián)系,是立德樹人的集中體現(xiàn)。例如,實踐育人中有一部分活動涉及勞動教育的內容,而勞動技能訓練本身也屬于實踐;團教育人屬于思想意識教育層面,但又與文化育人有一定的關系;道德與法治、歷史、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課程育人中也包含著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簡言之,“五維”育人體系是學校對立德樹人的校本化探索,直接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二、“五維”育人體系實踐
1.文化育人:以地域傳統(tǒng)文化浸潤學生心靈
學校文化是學校軟實力的體現(xiàn),也是評價學校發(fā)展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優(yōu)秀的學校文化,不僅能為學生營造樂學、善思、勤奮、上進的學習氛圍,更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涵養(yǎng)學生的品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寶雞市高新第一中學地處周秦文化發(fā)祥地——寶雞,當?shù)貧v史文化厚重,“甘棠遺愛”的歷史典故即出于此,寓意做人要具備堅韌、正直、謙恭、善良的品質,這也為學校文化建設提供了非常珍貴的歷史素材?;诖?,學校以海棠花元素為基礎,確立了海棠文化體系,使?;?、校歌、學生誓詞、學生稱謂、學術報告廳名稱、學校門前的道路等都帶有海棠符號的韻味。學生置身校園,能時刻感受到海棠文化的氣息,從而自然而然地用這種文化去修正自己的行為,向優(yōu)秀文化看齊,做文明有禮的好少年。
將地域傳統(tǒng)文化融入學校文化體系中,不僅能豐富學校文化的內涵,更能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更具感恩之心的高素質學生。
2.課程育人:以創(chuàng)新課程提升學生學科思維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載體,豐富多彩的課程有助于學生找到自己的生長點,發(fā)揮自己的個性特長,從而建立起學習和成長的自信心,激發(fā)飽滿的學習熱情及高昂的學習斗志,最終形成學科思維。
寶雞高新第一中學自開辦以來,即構建了“國標筑基和校本增能”的課程體系。具體而言,每天16:30之前要完成國家標準課程教學任務,16:30~18:00為校本課程開課時間。學校鼓勵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積極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開展智慧校園建設,制定課堂教學規(guī)范,從學習目標、自主學習、交流展示、拓展延伸、作業(yè)布置五大環(huán)節(jié)協(xié)同推進學校課程發(fā)展;同時,創(chuàng)新學科組的研討形式,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積極打造優(yōu)質教研組,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活動。例如,在“趣味地理”校本課程中,讓學生充當小導游,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所見所聞,并進行交流發(fā)言,由此不僅可展現(xiàn)學生對地理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還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更進一步訓練了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如,在語文課堂上積極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并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開展序列化讀書推介會,分享小說、名著的經典片段,讓學生能夠感受到閱讀的魅力,學會快樂閱讀,從而喜歡語文學科。
特色課程的有效開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發(fā)掘自己的學習潛能,理解學科知識的精髓,進而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用學科知識擦亮人生底色。
3.團教育人:以團隊活動引領學生成人成才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為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學校的重要功能是培養(yǎng)能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人,其前提是讓學生端正思想態(tài)度,明確奮斗方向,即要把學生的思想引領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培養(yǎng)具備高尚道德情操的學生。
為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寶雞市高新第一中學充分構建“大思政”教育模式,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依托,充分發(fā)揮學生優(yōu)勢,將思想教育內容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并積極進行團隊建設,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學習的終極目的。例如,在“法律在我身邊”校本課程中,開展法制小品、模擬法庭等特色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知法、學法、用法和守法,讓法治教育走進學生的內心。此外,學校利用重要時間節(jié)點,如學雷鋒日、五四青年節(jié)、少先隊員建隊日等,開展思想教育以及內容豐富的團課、手抄報比賽、“我為黨來唱支歌”歌唱比賽以及“我和我的祖國共成長”詩歌朗誦比賽等,并要求凡是非正式團員都規(guī)范佩戴紅領巾,學習少先隊基本禮儀,理解隊徽、隊旗、團徽、團旗的深層含義,以亮明自己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身份,形成支撐自己刻苦學習的強大精神動力,并時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學習的自信心。學校于2020年被命名為“陜西省紅領巾法學院”,進一步彰顯了學校團隊育人工作取得的實效。
團隊建設是文化育人、課程育人的升華,能夠更好地引領學校的文化建設,對于學生的思想教育至關重要。學校需要創(chuàng)新團隊活動的形式,更好地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4.實踐育人:以特色實踐提升學生關鍵能力
哲學家費爾巴哈說:“理論所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實踐將為你解決。”學校教授給學生的知識能否發(fā)揮出應有的價值,關鍵在于學生能否用其解決實際問題。而構建序列化的特色實踐課程,可以很好地將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且能夠指導教師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和實踐,真正實現(xiàn)教學相長。
寶雞市高新第一中學在創(chuàng)立之初就注重學生實踐,將校外實踐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建設中,開設多門校本課程,形成了實踐育人教師團隊,并積極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比如,就近與一些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教育、歷史教育、地理教育基地以及北京世紀明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展開交流,同時與新加坡、美國、英國等多個國家的專業(yè)研學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定期開展各類研學活動,讓學生走出校門、國門,正確認識社會這本大書,在實踐中感悟學科知識的魅力。學校先后開展了“游目禮儀天下,品讀民俗風情”“覽石鼓風韻,呈青銅文明”“新加坡發(fā)現(xiàn)之旅”“美國奇科英語訓練營”“互聯(lián)網產業(yè)園參觀學習”等特色實踐活動,有關活動背景、活動目的、活動對象、活動流程、活動組織、活動成果展示、活動簡報等都由實踐課程團隊配合完成。活動以小組形式開展,通過問題式研學,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活動中進一步理解學科知識的內涵,學會如何用所學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其中,成果展示是體現(xiàn)實踐活動的價值和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學校對此十分重視。除了讓學生撰寫自己的活動感受外,學校還通過辯論賽、手抄報、制作展板等活動,深入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實踐結果更好地引導學生學會反思總結,從而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真正達到學會學習。
開展特色實踐活動,不僅能鞏固課堂學習效果,更能激發(fā)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自主探究意識、團隊協(xié)作意識、思辨意識等。這也是實踐的價值所在。
5.勞動育人:以多樣勞動提高學生勞動素養(yǎng)
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也是新課程改革理念提出的新要求。勞動作為學生成長的重要技能,應當形成課程,做出特色。中學階段是學生成長變化的關鍵期,學校應立足學情,有效開展勞動教育,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最基礎的勞動技能,增強社會擔當意識、動手實踐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寶雞市高新第一中學作為地處城鄉(xiāng)接合部的初中民辦學校,主要采用寄宿制管理模式,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理自立能力,以勞動教育促進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幫助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一是堅持“弘揚勞動精神,培養(yǎng)勞動素養(yǎng)”的勞動教育核心理念,加強勞動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分配一定的勞動教育課時,并編制勞動教育校本教材。二是大力開展學生自主管理活動,已連續(xù)舉辦六屆學生內務技能比賽,包括疊被子、整理床鋪、擺放洗漱用品、疊校服、系鞋帶、系紅領巾、女生編辮子等。三是開展“找回好習慣,做個好孩子”“美化亮化校園,海棠少年在行動”“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等校園特色活動,讓學生自主撿拾垃圾,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美麗校園增光添彩。四是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我是‘餃餃者——包餃子比賽”“傾‘果傾城——水果拼盤比賽”“整理書報比賽”等勞動技能比賽。五是在無土栽培校本課程上,以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進行生物實驗探究,自主培養(yǎng)植物等。六是重視家庭勞動教育,讓學生將在家里做家務勞動(如拖地、澆花、給菜園子施肥除草等)的過程拍照上傳,在全校進行評比并納入學生的個人成長檔案中。特別是學校在2020年還開展了“三秦學生記者——行走中的思政和勞動教育課”,在學校附近的勞動教育基地開展活動,帶領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田間地頭,走訪農戶,開展掰玉米、摘葡萄、摘柿子等勞動技能比賽,將思想教育和勞動教育有機融合,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這是學校勞動教育的又一次創(chuàng)新,進一步彰顯了勞動教育獨特的育人價值。
總之,勞動教育對中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至關重要。學校應該加大勞動教育力度,整合勞動教育資源,拓寬勞動教育渠道,研發(fā)勞動教育實踐手冊,制定勞動教育選課指南,同時積極開展相關的教育培訓、交流研討等,打造優(yōu)秀的勞動教育教師團隊,創(chuàng)新性地開展各類勞動教育活動,切實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
三、“五維”育人體系的成效與思考
寶雞市高新第一中學“五維”育人體系的構建,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成效。
一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學校借助“五維”育人體系,立足學生真正的成長需求,為學生搭建起發(fā)展自我的多元平臺,引領學生實現(xiàn)自我成長。在豐富多彩的課程中,學生的興趣特長得到充分發(fā)揮,個人潛能得到有效激發(fā)。學生不僅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還深刻領悟到學科內涵,學會以學科思維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提升了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關鍵能力。同時,在不同的勞動、實踐、團教活動中,學生學會了團隊合作、責任擔當、吃苦耐勞、展示分享、與人為善等優(yōu)秀品質,而這些優(yōu)秀品質也逐漸成為優(yōu)化學生行為的精神內核。
二是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在構建“五維”育人體系的過程中,不同學科教師集思廣益,對照核心素養(yǎng)的本質要求,就育人體系的框架進行了多次研討,深入分析了學科標準,制定了科學、規(guī)范的評價方案。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們不僅對立德樹人的本質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提高了團隊合作意識,增強了團隊向心力。
三是彰顯學校辦學特色。從“五維”育人體系的調研、設計,到方案的形成、運行和跟進,教師們都積極地建言獻策,推動了各學科組課題研究水平的提升,形成了學校特色育人模式,進一步激發(fā)了學校的辦學活力,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位,彰顯了學校的辦學特色。接下來,學校將進一步研究“五維”育人體系,不斷豐富和完善立德樹人的教育內容,讓“五維”育人體系成為區(qū)域教育的靚麗名片。
參考文獻
[1]李渝萱,李才俊.關于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思考[J].教育文化論壇,2017(4):101-106.
[2]林崇德.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樹什么人”[J].人民教育,2016(19):14-16.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