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銀
【關鍵詞】古文教學,裸讀,巧問,訓練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在古詩文的數量上較以往有了較多的增加。以古文為例,六冊書累計已經達到四十篇。該怎樣教學這么多古詩文,是值得一線教師深思的問題。
目前比較常見的教學樣態是:教師讓學生粗讀一遍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出示課件,讓學生逐字逐句翻譯,梳理主要內容;最后背誦翻譯及原文。然而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更多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搜索與記憶,至于學生思維能力提升如何,基本沒有反映出來。在這樣的教學狀態下,學生的語文能力很難提升,更不要說人文素養了。基于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教學實踐,提出“裸讀、巧問、訓練”古文閱讀教學三步走的策略。
一、裸讀,還古文學習一個本原的環境
李向鋒老師所謂的“裸讀”中的“裸”字,指的是原生態,沒有任何摻雜的意思;而“讀”就是帶著“一種境界、一種水平、一種精神”去欣賞。因此,裸讀就是先不參考文本之外的任何資料,不讓既有的外在提示和解釋影響自我的前提下開展的一種自身體驗活動。[1]筆者認為,古文的裸讀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將后人添加的標點符號全部去掉,讓學生接觸原始的古文文本,這種“裸讀”教學更加徹底。學生真正處于古文原始的環境中去體驗、感悟,培養語感,理解大意。葉圣陶先生說:“國文教本要有兩種本子,一種是不分段落,不加標點的,供學生預習用,一種是分段落加標點的,待預習過后才拿出來對勘。”[2]以七年級教材為例,教學《詠雪》《孫權勸學》時,筆者給出下面形式的文本,并提出相應的學習要求:分清句讀,添上重要的句末標點符號。
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通過課堂觀察,筆者發現學生拿到無句讀的文本時興趣很濃。他們會馬上融入文本,試著一遍一遍讀,磕磕絆絆找停頓點。之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總結出哪些是領起詞,如“夫”“至若”等;哪些是句末語氣詞,如“邪”“耳”“乎”;哪些是固定搭配,如“者……也……”“豈欲……邪……”等。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添上重要句末標點符號,如“孰若孤”后面要跟上問號,表示反問的語氣。如果學生出現錯誤,教師要引導他們在停頓錯誤的地方爭辯、思考,弄清為什么要這樣停頓。如《孫權勸學》中有四個感嘆號,學生很容易填錯,將這里用感嘆號的原因討論清楚,學生基本就能讀懂這篇古文了。如果文段較長,還可以引導他們分段,討論段落大意,加深對文本意思的理解。通過長時間的摸索,學生還會畫出人名、地名、官職名等,以更好地理解文本。
總之,學生通過裸讀不僅可以培養語感,還能提升理解、分析、思辨、總結的能力。同時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在發生轉變,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
二、巧問,給古文學習一個有力的支點
王榮生老師指出:文言文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學”和“文化”,一體四面,相輔相成。[3]黃厚江老師認為:“文言文教學應該包括四方面內容,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學,四是文化。當然,這四者不是一個簡單的相加,而是自然的融合。教學應該從語言入手,達到四者的統一。”[4]兩位老師所談的古文教學其實都離不開文言、文章,并逐漸滲透到文學、文化,這四個要素是古文教學的常識。而要想把握古文的文學、文化之精髓,則需要通過“好問題”將學生引向文本深處。好問題不止一個,它可能衍生一系列追問。筆者將課堂的“好問題”分為主問題與組問題兩種,并對兩種問題都明確了具體的要求。
主問題指的是一篇課文圍繞一個問題展開,問題提出的時間、場合要特別精當,它的出現常常可以牽動一篇課文的靈魂,主宰一節課的旋律。主問題要精,人物、事情、主題、手法、細節等都是挖掘主問題的源泉。例如,《賣油翁》一文的主問題可以指向刻畫人物的方法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設計為:“俗話說:一句話說得人跳,一句話說得人笑。找出兩人的對話,研討‘跳與‘笑的原因,了解對話在表現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孫權勸學》一文的主問題可以指向中心事件,設計為:“如果用一個字概括本文的中心事件,你覺得該用哪個字呢?”引導學生在“勸”字上做足文章,從而達到對主人公及作品背景的了解。《湖心亭看雪》一文的主問題可以指向主題思想,設計為:“作者最后一句借舟子的口說了這樣的話: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請問文章哪些地方表現了作者的‘癡?”
組問題即指圍繞文本解讀的一組相關聯的問題。組問題看上去比較多,沒有主問題簡潔,但是如果注意在深度上挖掘,一樣可以對文本抽絲剝繭,漸入佳境。組問題要深,題目、人物、事件、主題等是設計組問題的抓手。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可以圍繞題目來設計組問題:唐雎何許人?他的使命是什么?“不辱”體現在哪些地方?聯系《戰國策》談談“唐雎不辱使命”表現了“謀臣策士”的何種精神,在今天有何時代意義?這四個問題組合在一起,從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中心事件、品讀人物精神到研讀文化內涵,循序漸進,吸引學生一步一步走向文本深處,從而對古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陳涉世家》一文可以圍繞人物、事件、稱謂來設計組問題:陳涉何許人?他做了何事?他為何做這件事?司馬遷為何稱呼他為“世家”?這四個問題也是從人物形象到中心事件逐漸深入,有所不同的是,這組問題是從時代背景上探索原因,全面了解人物形象,并從歷史的角度了解作者對人物的肯定及其記載史實的思辨態度。《出師表》一文的組問題可以這樣設計:誰要出師?為什么要出師?根據史實,試分析出師的優劣?這組問題可以讓學生聯系歷史,在人物形象及中心事件的探討中了解一個人物的悲情、一個時代的悲劇。
無論是“主問題”還是“組問題”,無疑都給學生深入學習古文提供了有力的支點,利于他們將文體、文學、文化打通。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設計主問題與組問題。例如,《周亞夫軍細柳》一文,學生針對文中“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設計出主問題:文章哪些地方能體現周亞夫“真將軍”的品行?《桃花源記》一文,學生設計出組問題:桃花源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如何?武陵人因何而來桃花源?為何最后遍尋不著?這兩組設計看似簡單,但是從中不難發現,學生在問題的牽引下,一步一步深入到兩篇課文里,挖掘課文的內涵,使古文的學習更真實、更深入、更質樸。
三、訓練,容古文學習一個反芻的機會
古文學習不僅是在課堂上研究文意,探究內容、情感與思想,考量背景文化,還要對學生形成深遠的影響,而這影響則需要合適的訓練去實現。
教材編者在選編古文教材時將訓練題型分為思考探究、積累拓展,其內容涵蓋朗讀訓練、內容理解訓練、知識積累訓練、文化傳承訓練。古文訓練的一般方式是背誦文本、解釋詞語、翻譯句子,這是誦讀、記憶方面的第一層次的訓練;第二層次的訓練是選取知識點、能力點相匹配的讀本與所教古文形成某方面的對比閱讀,這是遷移能力的訓練;第三層次的訓練是選擇課外古文,設計相應問題進行閱讀,這里不僅有遷移能力,還有運用能力的訓練。應該說,這些訓練都是樸實有效的。
但是,好的訓練還具備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反芻,通過反芻消化吸收,給自身成長提供需要的養分。二是靈活,讓學生有選擇權,不僅能反饋課上所研討的知識點,還能使學生培養興趣,增加新的能力。以《孫權勸學》為例,教師可以這樣設計訓練題:
請從以下兩個題目中,任選一個完成。
1. 請以《呂蒙學習》為題,寫一則故事。
2. 請以《魯肅觀變》為題,寫一則故事。
這樣的訓練題既能檢測學生對文本的掌握情況,又能開辟新的課程資源——寫作要巧用素材。將《孫權勸學》《呂蒙學習》《魯肅觀變》三個題目放在一起,故事的人物仍舊是孫權、呂蒙與魯肅,但隨著題目的變化,重點發生了轉移,情節的安排也有了變化:《孫權勸學》的主人公是孫權,要側重寫孫權對呂蒙勸說的過程,一如原文安排;《呂蒙學習》的主人公是呂蒙,要在他的學習過程上展開想象,做足文章,用對比寫法寫出他前后的變化;《魯肅觀變》的主人公是魯肅,要引導學生想象魯肅以前對呂蒙的看法,與現在進行對比,突出魯肅驚訝之心理。由此可見,同樣的素材,當中心發生改變時,主人公也隨之變化,情節安排亦有了變化,學生通過此類訓練可以學會巧用素材的本領。
再以《送東陽馬生序》為例,教師可以這樣設計訓練題:
1. 看完《送東陽馬生序》后,請以馬生的口吻給宋濂寫一封回信。
2. 請以宋濂為例,有理有據地說說成功需要哪些條件。
第一題不僅需要學生掌握書信的格式,還需要學生在通讀文本了解文意后精心選擇回信的內容。如告訴宋濂通過他的文章“我”了解了前輩的身世、求學的經歷、對后生的提攜,同時表達自己的謝意,提出自己的想法等。這樣的題目體現出了創造性,能夠考查學生的想象力與邏輯思維能力。第二題其實是讓學生寫一篇小議論文,話題是成功的要素,觀點要從宋濂身上提煉出來——勤奮、好問、不畏困難,要圍繞宋濂的事情展開議論。這其實是培養學生提煉、整合、思辨的能力,同樣也為寫作“成功”話題的議論文積累相應的素材。
有創意的訓練既能打破以往死記知識的怪圈,檢測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能開發新的教學資源,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
裸讀、巧問、訓練,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接受傳統文化,使教師更加深入地開發教學資源,使課堂更具有深入思考的空間,使古文教學規范有更大的突破。也許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更有生命的張力。
從實際效果來看,筆者所在區域自2018年開始實行這一教學范式,三年來,教師教學古文的態度有了明顯改觀,鉆研教材的能力有了很大突破。學生閱讀古文的語感與能力也有了較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