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云暉 趙利民
【摘要】? ? 現代科技的發展與進步,包括計算機、互聯網、大數據、移動通信等,造就了移動互聯這個全新的時代,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亦是帶動著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方向、新邏輯。本文基于對移動互聯時代特征的論述,解析了該語境下的教學,并由此對移動互聯時代的職業發展方向進行了瞻望。
【關鍵詞】? ? 職業教育? ? 移動互聯時代? ? 發展
引言:
時至今日,移動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席卷了整個人類社會,并且這種影響不僅僅局限于技術、設備層面,還體現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購物、消費、社交、學習等,因而深深影響了思維層面,職業教育發展亦不能獨善其身。
一、移動互聯時代的特征
移動互聯是移動通信與互聯網絡融合升級的產物,之所以能夠引領一個全新的時代格局,并非是它創造了更多的信息,而是強調了其對信息與人的二元關系重構,讓人真正融于信息系統,進而改變了人類社會的各種關系和結構,呈現出了這個時代獨有的個性,包括生活節奏快、時間碎片化等。具體而言,隨著移動互聯的發展,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是不可逆的,并由此牽動著深刻的變革。
基于移動互聯開發的購物、訂餐、聊天等工具APP層出不窮,如微信、美團、淘寶等,大大便捷了人們的生活,足不出戶即可滿足需求,并且減少了空間異構造成的時間消耗,大大加速了生活節奏。同時,相比于傳統網絡,移動互聯本身的技術優勢,可實現隨時隨地的網絡接入,包括走路、吃飯、出行等碎片化時間均可了解需求信息。
根據騰訊發布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全國1-4線城市有超過70%的用戶會選擇手機上網,其中68%的網民會在公交車或地鐵等區域使用手機上網,碎片化時間的利用價值進一步突出。
尤其是5G技術的研發與推廣,使得移動互聯網的運行速率更高、響應速度更快,得到了公眾的普泛認同。另外,移動互聯打造的數據庫系統,集載了各種各樣的信息,用戶足不出戶即可了解世界,并能夠快速、便捷地獲取所需資源,是現代學習的有力支撐。
二、互聯網時代的教學
中科院院士戴汝著作的《社會智能科學》中提到,到了信息社會,人機結合的思維體系將會取代以個人為主的思維體系。移動互聯時代,知識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下,人類只有變革學習和認知方式,即人機結合的思維體系,才能適應社會的不斷更迭變化。在這樣的宏觀語境環境下,傳統教育與信息化的融合持續升級,包括信息化教材、信息化教材、信息化教學等,并在實際中印證了其可行性、有效性,現已成為重要的國家教育戰略部署任務。對此,教育部專門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指引著各階段教育的發展方向,并由此觸動著社會各界的火熱情緒。
簡單來講,基于移動互聯支持的信息化教材,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校本內容開發,并且融聚了文字、圖片、聲音、動畫等元素,有利于形成對學生的多重感官刺激,促進了他們形象記憶,掃描二維碼觀看視頻的共享模態,實現了隨時隨地個性化學習;信息化教學則充斥著大量的創新基因,包括多媒體、虛擬仿真等先進技術應用,加之各類慕課平臺的涌入,營設了良好的情景語境,從而讓學生沉浸其中,并潛移默化中鍛煉他們的核心素養;信息化學習,則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的碎片化時間優勢,基于移動終端隨時隨地學習,延展了行為空間。
三、移動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
3.1教學機制靈活化
教學機制是教育現象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其運行方式,包括教學的層次機制、教學的形式機制和教學的功能機制。根據黨的教育方針,職業教育的未來要力求思想轉變,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新觀念,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
移動互聯時代,基于黨的教育方針宏觀統領,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將更加偏向于靈活學制的開發與建設,即學校與企業融合、培訓與學歷教育融合。具體而言,移動互聯搭建了更加順暢的萬物互聯通道,進一步提升了學校對接企業需求的能力,并以此為導向,重置職業教育模態,最終實現高素質勞動者的培育目標。在此過程中,學校與企業可基于移動互聯實時交互,分享企業方面的優勢資源,補充自身短板,從而在全面發展學生的任務結構下,進一步細化育人目標,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
同時,移動互聯時代,信息共享擁有了無限的可能,相關校本資源建設,不僅可以服務于學歷教育,還可服務于培訓教育,并充分利用學校科研陣地優勢,助力企業內部發展,擴大了其增生價值。從另一個測度上講,移動互聯時代培訓與學歷教育融合,還有利于促進教育均等化、平等化。另外,移動互聯還將驅動著職業教育全日制教育與非全日制教育邊界的消失,迎合“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戰略要求。
3.2教學內容顆粒化
根據資源呈現形式的差異,信息化教學資源可劃分為Web類信息化教學資源、教研資源供應商提供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和教學實踐中開發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其中,Web類信息化教學資源一般源于企事業單位或行業網站,并作為理實一體化的產物,有著十分突出的實踐性優勢;科研資源供應商提供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則包括電子書籍、電子期刊等,融聚了大量的社會智力元素,內容富有創新性;教學實踐中開發的信息化教學資源有教師博客、教學論壇等產生的微課、慕課等,形式種類多樣,應用相當頻繁。
同時,基于移動互聯的強大共享功能,職業院校對上述資源的獲取是相當便捷的,并由此驅動著教學內容的信息化、系統化、顆粒化特點,從而幫助學生更加簡單地建立完善的知識網絡。
移動互聯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未來,應當高度重視校本化教材開發,善用各類資源便捷的獲取通道,從中篩選出有價值的數據,并結合當代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習慣,豐富數據庫系統,支持學生個性化成長。
在此過程中,值得指出的是,校本教材開發作為一項龐雜的系統化工程,涉及到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投入,并且是一項持久性投入工程,單純依靠一方力量很難實現,移動互聯時代要加強校際聯盟建設,減少重復性開發,共享優質資源。
3.3教學形式網絡化
移動互聯時代,職業教育還將朝著教學形式網絡化的方向不斷發展和精進。課堂作為教學主陣地,所承載的知識內容相當豐富,并且關注學生核心素養建設,而移動互聯平臺豐富的資源構成及新穎的展示方式,為之提供了便捷的操作空間。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下,理論教學為中心,教師主導地位突出,方法組織路徑單一,很大程度上壓制著學生能動性釋放,且弱化了其個性化發展能力。而教學形式網絡化,則驅動著更加深層次的課堂教學思想創新,將“用戶中心”的理念嵌入其中,強調以興趣為引,營造了開放、自由的學習能動空間,潛移默化中鍛煉學生的各方面素質能力。同時,移動互聯時代,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顯示出了愈加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變宏觀為縮微,課件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上述教學內容信息化則提供了有效的助力。
因此,基于對移動互聯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的窺探與預見,應當不斷深入教學形式信息化變革,精準切入時代潮流,善于運用各種信息化手段,努力創設虛擬真實的場景語境,最大限度地釋放學生能動性,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提振其思維活性,固化知識記憶的同時,培養他們良好的想象能力、合作能力、應用能力等。
另外,值得著重指出的是,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不可迷失,要緊密參與學生活動,保證最佳的教學效果。
3.4教學時間隨機化
移動互聯時代,科技發展涌現出了無限的創新發展變革驅動力,碎片化時間的概念越發成熟。根據《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移動互聯時代,職業教育發展同時面臨著機遇和挑戰。機遇是進一步延展了學生學習時間和空間,對構筑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奠定了基礎;挑戰是多元文化生態結構下,移動互聯網平臺上的龐雜數據信息集成,沖擊著當代學生的價值觀,造成了思想政治素養的滑坡。
因此,移動互聯時代的職業教育發展,要深刻意識到“事物都有兩面性”的哲學真理,辯證地看待網絡這一新生事物,倡導“終身學習”,引導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技術環境、視頻資源等,最大限度地提高碎片化時間的利用價值。
同時,教學設計上進行優化,基于教學內容顆粒化、教學形式網絡化,加強課前和課后兩個階段碎片化時間的安排,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另外,職業教育發展的未來,還需盡快搶占移動互聯新高地,著力推進大思政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移動互聯時代集中呈現出了生活節奏加速、時間碎片化、便捷的資源獲取等特點,對職業教育發展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包括教學機制靈活化、教學內容顆粒化、教學形式網絡化以及教學時間隨機化,應當引起足夠重視,并采取對應的措施,實現育人實效的再提升。
參? 考? 文? 獻
[1]童強.移動互聯網時代立體化、富媒體教材建設實踐——以《計算機應用基礎》為例[J].科技風,2021(10):116-117.
[2]駱沙鳴.加快賦能型在線職業教育發展[J].政協天地,2020(12):38-39.
[3]白玲,安立魁.智慧校園: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發展的“風口”[J].成人教育,2020,40(06):47-52.
[4]范明民.基于移動互聯網絡環境的學習模式研究[J].數碼世界,2021(02):204-205.
[5]霍虹.“互聯網+”視域下開放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研究[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3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