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晶晶
【摘? ? 要】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目的在于向社會輸出技術型人才,其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人才質量。隨著時代的發展,現階段的中職學生不僅應具備專業的技術水平,而且應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水平。本文以中職語文教學的現狀為切入點,對現存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 語文教學? 現存問題? 創新對策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0.034
傳統的中職教育以輸出技術型人才為根本目標,但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社會對中職學生的要求也在發生變化。語文作為文化課程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教師應基于時代發展的需要對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予以解決,并提出新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能夠更好地為社會做出貢獻。
一、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現存問題分析
(一)教學目標設定不明
目前,部分中職學校仍以技術培養為唯一的教學重點,對文化課程教學重視程度不足。教師重視學生的技術水平,而忽略學生的語文素養,導致部分中職學生雖然有優良的專業技術,但是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較弱,畢業之后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生活。中職學校片面地側重于專業課的教學內容,側重于提升學生的技術水平,而忽視了文化課程的教學質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具體表現為很多中職學校的語文課程課時較少,很少召開教學研討活動,教師評價體系不完善。教師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提升,過少的課時也難以激發他們的教學熱情,造成語文課程少且不精的情況產生。
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受到學校氛圍的感染而忽視對語文課程的學習。部分學生認為,中職階段的唯一任務就是學好專業課,甚至以精修專業課為理由占用文化課程的時間。多數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要求普遍偏低,認為只要考試能過及格線就可以,并且對語文學習方法的認知存有偏差,認為語文考試主要依賴臨場發揮的閱讀理解,不需要系統學習。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不到提高,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也難以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二)教學內容復雜化
在以中高考為核心的教育體系中,中職學校的學生通常文化課程基礎較為薄弱,對語文的基礎知識掌握不足。部分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應用相似的語文教材缺乏對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生源差異性的思考,造成教材難度與學生接收水平難以匹配的狀況。
在中職語文教學的課程中,如果教師以超過學生現有知識水平的教材為教學的基本立足點,進行系統化的講解,讓學生產生晦澀難懂的感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意識到,部分升入中職學校的學生語文基礎較差,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較弱,語言組織能力相對較低。這種差距尤其體現在文言文的教學中,部分中職學生對文言文缺乏基本認知,在翻譯甚至閱讀時通常會感到吃力,這都源于其語文基礎知識的薄弱。在寫作模塊的學習中,部分中職學生語言缺乏邏輯,敘事無中心思想,容易出現語法及字形錯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對以上問題予以關注,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學方式有待創新
部分中職學校缺乏對文化課程的重視,至今仍未完善相關的教師評價體系,難以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基于此,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懶散式教學的工作態度,將授課當作任務,采用教師本人熟練掌握的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對教學過程缺少反思與思考,無法根據課程標準改革要求和現代化教學思想對教學方式進行調整,造成了創新精神的缺失。
語文這一學科具有知識體系龐大、繁雜的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部分中職語文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一味將體量巨大的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忽略了學生的知識接收能力和學習速率。在此種以教師為主導的語文教學課堂中,學生得不到與教師及時有效的溝通和探討,被動地按照教師的教學進度進行學習,學生薄弱的語文知識基礎難以支撐起高飽和度的學習內容。與此同時,課本內容與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匹配,加劇了學生的語文學習壓力。在此種情況下,教師難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難以得到正向反饋,師生之間缺少溝通和交流,從而使中職教育中的語文教學陷入惡性循環。
(四)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基于現有的以中高考為核心的教育體系,中職學校的主要生源通常來自中考成績不算優異的學生群體。與進入普通高中的學生相比,這部分學生群體也許在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方面并不處于劣勢,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部分學生群體文化課掌握水平較低,文化課程基礎薄弱,缺乏對文化課程的學習興趣。
對這部分學生中考成績較差的成因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學生在初中時期不善于克服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未掌握合理的學習方法。這部分學生升入中職學校以后,由于基礎知識薄弱,容易對語文課程的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如果不能及時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其抵觸心理會進一步演變為畏難心理,使學生最終喪失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思維,調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樂于學習語文知識是現階段中職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總之,中職語文教學的現存問題的來源可以總結歸納為三方面:中職學校、語文教師和學生。中職學校在語文教學方面缺乏完善的監督管理制度和應有的重視程度。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對語文教育的反省與思考,教學形式有待創新。中職學生本身基礎薄弱,學習觀念有待糾偏,缺乏對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現存問題的對策研究
以上是對中職語文教學現存問題的分析,下文筆者將結合教學實際,對現存問題提出與之匹配的應對策略。
(一)注重核心素養,提高運用能力
中等職業教育的目的在于向社會輸出高質量技術型人才,語文教學作為中職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應為這一目的服務。教師在對中職學校和普通高中二者缺一不可的認知基礎上,應意識到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在語文教學要求上的差異性,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求同存異。
中職學校的畢業生主要面向社會各行各業,應具有良好的溝通與交流能力。在中職學生的求職過程中,理解和表達能力尤為重要。如果理解能力不足,則不能很好地將面試官的問題轉化為待解決的內容,如果表達能力不足,則不能很好地進行自我表達和闡述。在現有的中職語文教學課程中,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閱讀和寫作的鍛煉,但是口頭語言表達的機會較少。口語表達能力的缺失,對中職生畢業后的職業生涯會造成極大的不利影響。
基于以上分析,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最新課程標準,明確新時代對人才的核心素養要求,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的聽和說的能力予以更多的關注。注重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在師生互動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除了增強師生交流這一途徑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堂時間設置分享環節,讓學生積累當眾發言的經驗。教師應打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克服自己的羞怯心理,勇于表達。教師在此過程中應及時進行引導,在學生口誤時予以鼓勵,在學生出現問題時予以指正。學生在經歷了多次當眾演說的鍛煉后,口語表達能力會大大提高。在進行寫作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撰寫簡歷或者求職信的任務,鍛煉學生寫應用文的能力。這對于中職生畢業后走向社會大有益處。
(二)注重基礎教學,樹立學生信心
部分中職學生因為自身基礎薄弱,產生畏難心理,不愿意或者不敢在實踐中應用語文知識。教師應及時予以引導和鼓勵,幫助此類學生樹立自信心。比如在進行寫作內容的教授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部分學生寫作技能水平較低的問題,制訂適宜的教學計劃。在教授寫作的伊始階段,教師可先向學生講授文章的基本結構,借助例句加以分析,再逐步過渡到文段的品鑒,最后再布置任務,讓學生獨立完成一篇文章寫作。無論處于哪個階段,教師都必須注意增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對學生的知識接收情況和學習進度具備充分的了解。尤其是復習階段,部分學生礙于羞澀或懶惰的心理,不會主動向教師詢問問題,這時就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敏銳觀察能力,及時解答學生存有的疑惑。
語文這一學科有其本身的特點,同數學等學科不同,語文側重于素質培養而不是知識灌輸。教師要讓學生真正掌握語文學習的精髓需要足夠長的時間,尤其是在學生本身基礎較為薄弱的情況下。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師應具有一定的耐心,對學生不懂的問題進行反復講解,幫助學生度過知識緩沖期,等學生真正吸收了之后再進行下部分教學。部分中職學生缺乏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概念,教師應明確現狀,結合學生實際對教學內容做出調整。比如,部分學生對修辭手法掌握度不夠,對于文字的感悟能力不足,教師這時直接進行閱讀理解的教學是不可取的。教師應安排一定的課時或利用課后時間對學生進行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部分中職學生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成績就較差,教師應在教學中融入初中的語文知識點,而不是默認中職學生都掌握了初中語文的全部要點。
(三)豐富教學模式,提升學習樂趣
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龐大繁雜,對于文字感悟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語文教學枯燥乏味。而多數中職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機械性地向學生灌輸語文課本上的知識點,疊加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使語文課堂成為沉悶無趣的代名詞。
基于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創新教學方法。例如,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情境模擬教學,借助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渠道進行教學內容的還原和延伸。教師也可以采用分組教學法,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布置小組任務并進行小組比賽,讓小組之間相互交流討論,增強生生溝通,在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教師在進行寫作技巧的教授時,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教師先給出一個錯誤案例,再給出正確案例,讓學生進行兩者之間的比較,找出錯誤案例的錯誤之處,教師再對錯誤原因進行進一步講解。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對課程內容記憶更深刻,同時增強中職教育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觀能動性。
(四)鉆研校本教材,實現內容接軌
現階段,多數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仍以與普通高中近似的教材為基本落腳點,缺乏對中職學生和普通高中學生語文基礎不同的認知。部分中職學生語文基礎較為薄弱,盲目采用難度較大的教材會加劇學生的厭學心理,最終導致學生的語文素養低下。
中職學校應對教材體系加以反思,對學生群體的基礎知識進行調研,基于學生整體的語文水平調整教學內容,制訂符合中職學校學生現狀的語文教材。除了基礎教學內容外,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學校在語文教學目的上也存有一定差異。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應側重于提升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為學生畢業后步入工作崗位打下堅實基礎。基于此,中職學校在制訂校本教材時,應側重于增設聽、說、讀、寫的教學內容,可以適當減輕閱讀理解的難度,重視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普適性。
與此同時,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配合學校制訂和調整校本教材的內容。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還應考慮到學生的專業差異和基礎差異,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教材內容的調整,需要教師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和中職學校應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為最終目標。
(五)完善監督機制,重視反饋調整
多數中職學校仍持有傳統的辦學理念,將技術性課程作為唯一教學重點,而忽視了對語文課程教學機制的完善。中職學校應認識到現今的教育形勢,提升對文化課程的重視程度,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監督機制,實現學校、教師和學生三者之間有機整體的實現,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在教師層面,中職學校應對部分教師懶散式教學的問題予以重視。中職學校應成立相關課程質量監督調查組,定期進行課程旁聽,不定期進行抽查式旁聽。旁聽人員在聽課過程中應及時進行筆記的記錄,在課程結束后進行交流,提出課程存在的問題,同時肯定課程形式上的優點。旁聽人員在聽課過程中應將自己視作中職學生,采用換位思考的聽課方式,站在中職學生的角度對課程內容進行分析,判斷中職學生是否能充分理解和吸收課程內容。
在學生層面,中職學校應建立更完善的監督反饋機制。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部分中職學校僅以考試為唯一的驗收形式,并且考試次數較少,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不及時,學習動力缺失。基于此,中職學校應設置靈活性更高的語文學習驗收形式。比如,在考試的基礎上定期開展語文知識競賽或者演講比賽等,通過競賽來驗收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既便于教師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語文的學習。
總之,隨著時代發展,社會對中職畢業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作為一門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和提升人才質量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中的現存問題,并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希望能推進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深入中職學校,對中職語文教學方式的創新做出微薄貢獻。
參考文獻
[1]瞿葆奎.勞動教育應與體育,智育,德育,美育并列——答黃濟教授[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23(3):8.
[2]楊叔子,余東升.素質教育: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思想一大碩果——紀念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頒布十周年[J].高等教育研究,2009(6):96-97.
[3]石偉平,徐國慶.教育部職業教育專項研究課題——以就業為導向的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理論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05):25.
[4]黃永平,胡達仁.中等職業教育語文教學改革研究迫在眉睫[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5(02X):53-54.
[5]張倩.充分發揮多媒體優勢優化語文課堂教學[J].中國電化教育,200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