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桂忠
【摘要】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巧妙運用體驗活動設計的四個策略,即創設有效度、有深度、有廣度、有真實度的體驗式活動,提升道法學習效果。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重視效度;探索深度;妙用溫度;尊重本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我們從小孩子說起,他起初必定是燙了手才知道火是熱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涼的,吃了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過石頭才知道石頭是硬的……”由此可見,體驗在人的成長中的重要性。
體驗即以身“體”之,以心“驗”之。當然,體驗活動這一研究主題的提出,不僅僅是基于學科的特點,更是來自我們的實際教學經驗。經驗證明,品德的獲得,其根本途徑要靠對各種現象的正確思維和對各種活動的深刻體驗。只有把思維與體驗很好地結合起來,我們才能使知、情、意、行逐漸達到完美統一,從而形成良好的品德。探究深入、體驗深刻是品德教學中體驗活動有效性的重要特征,學生主體積極自主的投入,更能促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因此,《道德與法治》學科將“體驗式”活動融入課堂教學,可以化枯燥的知識為生動的體驗,育德于無痕。
環視當下《道德與法治》教學,由于對體驗式教學理解認識的偏頗,導致課堂教學中體驗式活動的設計與操作出現了一些問題:重知識,輕素養;重形式,輕實質;重過場,輕體驗。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如何讓體驗活動的過程成為道德素養形成的“正確過程”,讓學生經歷“真體驗”和“在體驗”呢?筆者認為,體驗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可以嘗試如下教學策略。
策略一:重視體驗活動的“效度”
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每一篇課文均有專門的體驗活動版塊——“活動欄”,依照“活動欄”類型分為展示活動、觀察與調查活動、實踐活動等,這些活動都是為達成教學目標而設計的,活動也是針對學生的實際出發,需要他們去觀察、操作和探究。
那么,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就要活用教材中的體驗活動,在設計時要有“效度”,即對接教學目標與學生學情。
比如,在二年級下冊《我是一張紙》一課中,目標1:知道紙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它的作用大,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了達成目標1,教師設計了尋找身邊紙的課前調查體驗活動。通過課前找一找,課中說一說、貼一貼、摸一摸等方式促進目標的達成。從課堂交流情況來看,每位學生都參與了調查,學生在不同的場所找到了不同的紙。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又補充了一些比較特別的紙:夜光紙、熒光紙等。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紙在生活中的無處不在。接下來,教師還拋出了一個假設問題:如果沒有紙,我們的生活會怎樣?從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來看,學生已經充分認識到了紙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到了紙與生活息息相關。這樣的設計,讓教學目標1的達成更加有實效。所以,只要目標、評價、教學做到了一致性,才能保證體驗活動設計是有效的,是指向課時教學目標進而指向課程標準的。
體驗式活動教學,要基于學情的基礎上設計,將體驗活動與學生自身的經驗相連接。在執教《這些是大家的》一課中,教師通過發動學生課前開展小調查活動,調查學校的公物怎么樣了,然后完成《學校公物調查表》。學生親眼看到保存完好的公物、遭到損壞的公物,心理產生了強烈的對比,體會到了“公物都是大家的,我們要愛護”的道理。同時,由一所學校的調查數據,引發到10所學校?100所學校呢?這些數字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些龐大。因此,操作時,教師將小組合作計算改成教師和學生用計算器一起算的形式。當學生集體讀出一個個驚人的數字時,他們內心的震撼油然而生。
體驗活動的設計必須是有效的,有效的標尺就是“目標—評價—教學”的一致性,注重為學生搭建自主道德學習的“支架”。學生通過活動體驗,進入到自主道德學習的情境,從而有效地展開學習與價值探究。
策略二:探索體驗活動開展的“深度”
在體驗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要具有思維的含量,要具有發散性、拓展性。教師要精選對話的話題,開啟學生思維,撞擊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把握好體驗活動設計的“深度”。
例如,在《文化的使者——瓷器》一課中,為達成教學目標,教師先后設計了這兩種形式的體驗式活動。
形式一:為了讓學生了解幾種常見的瓷器,教師設計了這樣的體驗活動:小組挑戰識資料卡。學生每回答出一種瓷器,教師拓展一部分知識,學生興趣濃厚。
形式二:小組合作,借助多媒體教學中的圖文、音頻資源,學習瓷器的相關知識以及欣賞瓷器的一般方法,然后填寫學習卡,最后選學生代表為瓷器代言,向同學介紹如何欣賞瓷器。
小組識卡競賽活動中,學生參與熱情高漲,但是屬于“記憶”的淺層次學習狀態。第二種體驗活動舍棄了教師領著學的方法,通過為瓷器代言活動教給學生欣賞瓷器的方法,活動的設計不再只是為了營造課堂熱鬧的效果,而是進行適時的點撥,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
又如,在《神奇的紙寶》一課中,教師以問題串引領教學,提出如下問題啟發學生思考:
1.你想了解紙寶的哪些方面?
2.紙寶藏在哪兒呢?
3.你猜探秘島上會藏著哪些秘密呢?
4.有些紙它不怕水,你知道為什么嗎?
學生在教師問題串的引領下,經過內化吸收,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質疑問題串——
1.紙是怎么發明出來的?
2.紙從哪里來的?
3.紙有什么作用?
4.紙為什么怕水?
5.石頭怎么能做成紙呢?書怎么能喝呢?
這些問題串的提出來自學生的深度思考,也串聯起整個課堂的體驗活動。所以要想將體驗活動引向深入,我們在活動設計時要注重以學生的問題為起點,以學科的問題為基礎,以教師的問題為引導,提煉優質問題,優化教學設計,促進學生思維發展。